考察團辦理實務

瀏覽數:384
關鍵字:


  標竿(benchmark),最早是指工匠在測量時作為參考點的標記,爾後衍生為衡量的基準或參考點。標竿學習(benchmarking) 則是指一個組織,選定同業中最成功的組織相互比較其產品、服務和方法的歷程,以提高其組織績效。應用在企業界的品質管理上,將標竿視為同業中最具成就者,而其成就可以作為其他同業學習之楷模。美國生產力品質中心(America Productivity Quality Center, APQC)將標竿學習視為「確認、分享和利用的最佳實務改進業務的過程,經由分析其他一流的做法,將其最好的實務應用到自己的組織,以強化組織的業務。」

  標竿學習長年為企業運用的熱門管理工具,標竿學習一言以蔽之,即見賢思齊。而透過辦理考察團,則是最常見的執行方式;事實上,國與國、都市與都市或者跨產業之間,也常見透過官方或民間的交流,進行學習,體現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真正意義。

  透過考察團學習,參加考察團的團員一方面可以親身體驗、觀察標竿企業的優勢,另一方面可以透過團員之間的激盪,創造出新的社群關係與合作商機。相較於課堂系統性知識的傳授,考察團的團員通常以已經有一定產業歷練與專業知識,而經由現地觀察標竿企業運作,除了能瞭解企業執行面的困難與挑戰,大則思考自身企業的成長階段,進行改造,確保競爭優勢,小則學習現場管理,優化作業流程。參與特定主題考察團的客戶,往往來自於同一個產業的從業人士,而透過團體數天高密度的相處與交流,常能夠激盪出意想不到的火花,不僅是人脈、私交開展,更有可能創造新的商業合作機會。也因此,考察團一直是企業人士關注的焦點。

  站在考察團主辦單位的角度來看,考察團要處理的事務千絲萬縷,思考的面向千頭萬緒,一個成功的考察團,有幾個關鍵因素需要考量:適當的議題設定與目標客群,妥善的行程規劃與廠商連繫,靈活的團務執行與社群經營。

  考察團的利害關係人包含團員、受訪企業、主辦單位、旅行社四類,整個活動程序可以大略切分為行前規劃與出團執行。

  行前規劃首要的第一步,也是攸關組團成敗的重要因素,是盤點主辦單位能量,分析目標客群,進而結合議題趨勢以擬定考察團主題。如果能設計一個符合市場需求的參訪主題,又保有獨特性,則能收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多參訪團未能成行,往往歸因於主題與客群需求無法緊密配合。

  一般而言參加考察團,顯在因素多為高階主管公司派訓或老闆個人成長、人脈經營,其他還包括退休夫妻旅遊學習等,我們可以規劃內容始於如何滿足客戶需求,解決問題,並包裝效益,同時結合日常業務中觀察到的趨勢議題,或是透過與既有客戶互動,了解產業需求;如果已經有鎖定議題,也應隨時注意市場上是否有同類商品之訊息。

  整體規劃可以藉由5W1H構面盤點。即人(who)、事(why)、時(when)、地(where)、物(what)與費用(how much)來梳理。人包含招生對象設定、團員人數、隨行編制、委外窗口等。事有關選擇區域、主題、拜會廠商、配套景點與廣宣活動等規劃。時間也對組團有重大影響,是否為客戶本身產業旺季?參訪區域天候或是當地是否有辦理慶典、會議等活動影響訂房?妥善的時間設定不僅能提升客戶參與意願,也能減低安排行程的困難度。地則是考量路線規劃、移動交通等,合宜的交通規劃能提升旅遊品質,減少誤點風險。物是有關團務應備的印刷品、或是參訪應有的贈禮等,完善的準備能加值服務品質,現今如提供wifi分享器已經是基本配備。費用設定則考量行程獨特性與本身成本結構,考量市場接受度,進而擬訂。

  前述項目執行需運用與委辦旅行社之議約、參訪廠商之交涉、整體行程規劃與對各報名團員知溝通聯繫等,透過前期作業樹立專業形象,將有助於未來長久關係發展。

  待確定出團後,團務執行依時間點分為前、中、後三個階段。前期主要任務對內為參訪主題專業資料蒐集整理,對外為辦理行前會議,了解團員期待與確認出國相關手續完善。團務執行期間除了例行團務辦理,每日應做團務記錄,做為未來改善參考,此外重心可以放在團員社群營造,透過出遊的輕鬆氛圍,秀出專業涵養,創造忠誠客群;出團期間另外一個管理重點是意外狀況處理,行前應多與前輩請教,瞭解過往案例與處置狀況,處置時應隨時回報有關協助單位。回國後除了針對團員反映意見彙整改善,也應把握時間寫感謝函給受訪企業,一方面表達謝意,另一方面回饋客戶意見給對方,促進雙方未來良性互動。

  參加考察團進行標竿學習,是企業主動出擊的做法,標竿學習隱含了追求卓越、流程再造、持續改善、建立優勢四項優點。考察團辦理單位在執行考察團業務時,應該時時謹記體現標竿學習的精神,輔以優質的團務服務,靈活的公關技巧,創造團員、受訪企業與主辦單位三贏的局面。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