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們,心中那把尺傾斜了嗎? 》選才


  在整個人力資源系統中,「選才」算是第一個步驟,也是極為重要的工作。如果這一關沒有好好的把持,對於後面的流程都會有很大的影響,問題是到底是要選「好」的人,還是選「合適」的人呢?說法與做法其實差異還蠻大的。

  我曾經碰到某位主管畢業於台灣某國立大學的高材生,我們HR同仁非常害怕幫他招募人才。因為他用人的標準很苛,不管是什麼職務,他都要求一定要從名校、名科系畢業的學生。因為對他而言,其他學校畢業的都不是人才,無法發揮生產力。有一次剛好他來上公司舉辦的管理課程,這中間談到了人才遴選,很有趣的是他也認為組織要找的是合適的人,而且還發表了很精闢的見解。但是,當我私下就這件事情跟他深入聊天,他心目中認為最好的人就是合適的人選。像這位主管這樣觀念的人,在組織裡頭其實還不少,很多人都很喜歡找自己認為最好的人,因為這樣的人才是心中合適的人員,HR雖然辛辛苦苦的建立了各項工作分析、人力需求規劃。但是,往往不敵用人主管內心那把尺的標準,而如何去改變用人單位對於「選才」的看法,對很多HR而言是很困難的。

過去預測未來 陷入假議題

  絕大部分的HR雖然做的是人力資源管理,但是很少有帶人的經驗,尤其是帶領大組織、管理大規模人員經驗,除了HR專業與學理之外,很少人可以跟直線主管談到真正「用人」的哲理。我自己就曾經看過一位廠長「修理」一位人資經理,兩人的對話是這樣展開的。這位廠長說:「你不用告訴我要怎麼選才跟用人,我底下帶的經理都比你帶的人好幾倍」,當場這位人資經理整個人都傻住了。但這位廠長講的是實話,有時候如果HR真的要去轉變帶人經驗豐富的直線主管對於「選才」的看法,應該要讓自己先成為用人主管。從用人主管角度去思考,怎樣的作為才可以滿足與說服他們。

  舉個例子來說,HR在談行為面談都會帶著一套公式「用過去的行為來預測現在與未來的行為」。不過,很多用人主管就會挑戰人資同仁,「你帶過的人多少?你的預測精準嗎?你沒有失敗過嗎?」

  像遭遇到這樣的挑戰時,我自己就有很多例子來跟對方說明自己的誤判,我會願意跟對方一起談論,「我為何會判斷錯誤的原因所在」,當他真的被你的看法吸引或說服了,HR的專業才能真正深植這些主管,這樣以後再跟他們談「選才」,也比較會有共識,而不致於淪落於彼此爭執不已的現象。

秉持同理心建立共識

  我們週遭都有這樣的例子,假設家裡有位小孩喜歡上一位父母親覺得不合適的對象,而且想跟對方結婚,這時候大多父母親會採取的都是反對與拒絕接受;如果我們把HR當成是父母,用人單位主管視為小孩,其實我們日常對於用人單位想用的人所提出的反對做法,不是也跟這些父母反對子女的方式是一樣的?結果可能是很極端,但是,效果一定不是最佳。也許當我們用「同理心」來思考為何對方想要「選這樣的人才」,比較能有共識彼此溝通吧!這樣的思維邏輯提供給大家參考不同的看法,也許可以幫助您下次跟用人主管面對「選才」有不同看法時的運用。(本文作者為中國生產力中心外聘講師)

 

【完整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22年2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更多資訊請參考
能力雜誌

《能力雜誌》(Learning & Development),為中國生產力中心的出版媒體,以打造「經營管理的品牌+職場價值的推手」為編輯宗旨,提供讀者學得來的經管知識,以及容易用的職場技能,幫助讀者成為能動、能靜、能自主學習的職場菁英、專業經理人。

猜你喜歡
*
企業選才 性格優勢取勝

以性格優勢篩選人才現今企業在思考「該找什麼人」時,往往會依據學經歷標準來篩選,可是當前的經營的環境與策略隨時在變,人才的定義與標準也需某種程度的調整。企業除要求員工具備完整的學經歷之外,擁有「性格優勢」的人,成為勝出的關鍵,也是企業爭奪的瑰寶。擁有性格優勢的人,往往充滿了熱情、衝勁、團隊精神與良好的品德操守,在強烈的自我承諾與自我實現的趨動下,努力與他人協同合作以達成團隊整體目標。而這些卻都不是可以短期訓練得來的,是因為天生的性格特質與價值觀,連家庭與學校都無法完全使其改變,更何況是透過企業的訓練力量,因此找到具備「性格優勢」的人才往往比找到專業人才更難!

*
原來流程盤點也能找出HR職能KSA

部門工作進行時;透過SIPOC流程盤點各環節;找出各環節的問題;並進行流程改善;除了這部分外;更可以發現執行這流程的人所必須具備的職能KSA。

*
HR新同事上工了》快篩人才減少200小時

招聘工作進入了全新世代,AI已能做到幫人資部門省下「洪荒之力」,快篩人才減少200小時,分擔招聘流程中的各種任務,當AI幫招募者節約越多時間,也就留下更多HR思考、評估的空間,以便最終做出人才決策。

您可能會有興趣的出版品
您可能會有興趣的課程
{{c.area}}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