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位於舊巷弄內的日星鑄字行,時光猶如回到30 年前,白熾的日光燈管高掛天花板,照亮木架上滿坑滿谷的鉛字,一個個長方體疊放在狹小木格中,靜靜綻放銀色光澤。突然間,充滿活力的年輕女聲劃破空氣,以輕快口吻解說鑄字行的歷史與工法,寧靜的店面頓時生氣活現,原來,年逾一甲子的老店,正引進數位導覽模式,力求轉型,期待在疫情後以嶄新面貌迎接旅客,讓更多人感受活版印刷的意義與魅力。
人力短缺技藝難推
導入數位技術輔助導覽
「日星鑄字行」是全台碩果僅存的鉛字鑄字行, 也是保留與傳承繁體活字印刷的關鍵場域, 擁有國際知名度, 本業收入卻與名氣不成正比,「鉛字價格不高, 也不是簡單就能看懂的商品, 字型、尺寸的挑選與應用都需要專人講解, 有些人來日星單純想了解活版印刷工藝, 沒有買商品的需求, 甚至不知道鉛字可以購買, 我們投入人力進行解說推廣,卻不見得能帶來經濟效益。」臺灣活版印刷文化保存協會專案經理余素慧說。
余素慧表示,推廣活版印刷是日星最重視的核心價值,透過解說能傳遞鉛字的文化意義,但除了掌門人張介冠,日星的員工僅有3個人,要進行例行的鑄字、檢字、排版、印刷等日常工作,處理外部合作專案,還須身兼販售與客服,想為散客提供導覽實在分身乏術,「4 大流程講起來超過20 分鐘, 但不詳細說明,就無法解決客人的疑問,我們也不希望客人一頭霧水的離開,常常陷入兩難。」余素慧說。
缺乏人力資源成為日星營運的最大痛點,也是亟需解決的關鍵,日星鑄字行與鄰近的玩味創研執行長陳鼎翰合作,建立「自導式數位導覽系統」,以數位技術取代傳統人力導覽,「我們架設開放性的模組化網站,利用手機錄製導覽影片,設置鑄字、檢字、排版、印刷與展售區等5 個導覽點,訪客可以掃描QR Code 自行聽取簡介,如遇有問題即可再找服務人員詢問。」陳鼎翰補充。
影片內容以設計思考的角度出發,將初訪客人需要的指引全數囊括,「比如很多人常常問為什麼要寄放包包,因為曾發生過客人轉身時,包袋把貨架上整排鉛字掃落地,鉛的質地柔軟容易變形,碰撞後就不能再販售,造成許多損失。」余素慧表示,透過導覽影片,不僅能解答顧客疑惑,使他們在店內行事更謹慎,也能有效減輕工作人員的人力負擔。
余素慧透露,專案中最難的抉擇就是該讓年過七旬的張老闆,或是年輕同仁擔任影片導覽員,「張老闆是復興活字印刷的重要傳人,更是日星的活招牌,他講故事生動幽默,很多遊客遠道而來,就是為了見他一面,但我們還是選擇突破,大膽起用年輕人當代表。」余素慧笑著表示,同仁長期在第一線服務,十分了解消費者需求,他以親切的敘事風格搭配活潑的走位,營造身歷其境的感官體驗,期待能替老店帶來耳目一新的效果。
轉型體驗經濟
理念、商業力求平衡
數位導覽可以解決人力問題,但陳鼎翰坦言日星更需要重新梳理商業脈絡,以降低營運壓力,「日星定位較像具公益性質的社會企業,以推廣傳統技藝與保存價值優先時,難免犧牲許多商業利益。」陳鼎翰指出,日星疫情前倚靠申請政府補助、舉辦工作坊及販售紀念品還能穩定經營,但疫情期間,身為消費主力的外國觀光客「掛零」,國內的活動來客數也冷冷清清,可說是慘澹經營。
陳鼎翰更直言,雖在外界眼裡,日星專案型的跨界合作案或募資案很多,也很受矚目,例如先前與出版社合作,為金庸、林志玲的著作客製化鉛字產品,但經濟效益都屬於短期,並非長期穩定收入。余素慧也透露,不少人詢問日星為何不研發自有品牌文創商品,原因是公司沒有聘用設計師的預算,也擔心庫存與銷售的壓力,因此只能透過與外部設計師合作,擴大活版印刷的影響力與知名度。
營運飽受疫情衝擊,但比起商業考量,張老闆仍更重視傳遞歷史價值,對經營團隊而言,致力保存文化之餘,如何兼顧理念與營收,也成為眼下最大的挑戰。余素慧指出隨著疫情減緩,國門開放,外國觀光客回流,對過往外國客高達近7 成的日星鑄字行而言,轉型之路更是迫在眉睫。
「疫情已到尾聲,現在是我們的轉捩點,想要兼顧銷售鉛字與傳承文化,將日星改成收門票的觀光工廠,著重在『體驗經濟』或許是好方法。」余素慧說,為此她研擬問卷,針對收門票與商品漲價蒐集消費者意見,「900 多份問卷中,高達95% 的人支持我們收門票與漲價,看了真的好感動。」余素慧欣慰地說。
顧客溫暖正向的回饋,宛如替日星團隊打了一劑強心針,也更堅定他們轉型觀光工廠的決心,余素慧指出,要轉型必須提供更豐富的體驗內容,數位導覽就是第一波試水溫的作為,未來也將規劃門票折抵商品或體驗等, 有機會也會拍攝更多導覽影片,「日星有非常多的小故事可以述說,希望可以製作更多主題影片,讓訪客不只是一次性的瀏覽,還能有持續再訪的動力,熟客也能有新的體驗與收穫。」余素慧說。
面對後疫情時代, 日星鑄字行力求轉型,保存傳統技藝的同時,更善用數位科技營造新氣象, 透過講述一個又一個動人故事,將活版印刷的風華與魅力,深深鑄印在每位旅人心中。
【完整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23年2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