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使用者研究之訪談執行

瀏覽數:227


  在全球快速競爭的環境下,企業要不斷地創新求成長,而要如何創新?要從哪裡著手創新?

  是一般企業常提出的問題。近十多年來國際創新方法陸續引入台灣,其中以「使用者為中心」的創新方法已逐漸被台灣企業所重視及採用,而此創新方法的第一步驟則是進行「使用者研究」。

  使用者研究也叫做用戶研究,簡單來說,可幫助企業團隊以使用者角度思考,進入更真實的使用環境,避免陷入主觀意識的開發思維。常用的方法包括實地觀察、參與式觀察、脈絡訪談、文化探針、日誌研究、照相及錄影等。研究人員可透過使用者訪談取得第一手資料,並搭配現有的文獻或市場資訊等次級資料進行分析與整理。

  訪談方式主要以半結構式訪談法,在訪談前擬訂訪談大綱,以一對一的方式進行,訪談過程以訪談大綱為主,視訪談情形適時搭配開放式問項引導受訪者更深入的陳述,訪談重點著重在於了解使用者的使用經驗,使用者在操作或使用產品的行為、行為的動機、甜蜜點或痛點等。

  將訪談後的資訊進行整理,進一步分析使用者行為所代表的動機或價值,進一步作為企業創新發想的切入點。

  筆者整理在輔導廠商或諮詢服務時,遇到初步接觸「使用者研究」的業者常詢問的問題以及容易有疑惑之處,供對此領域有興趣的業界朋友參考。

  1. 適用情境

簡單來說,若以產業別區分,製造業、服務業、技術服務業等都適用;若以客戶型態來區分,B2B(企業對企業)或B2C(企業對終端消費者)也都適用。                       

B2B的企業常提出:「我其實不知道我的客戶把我家產品用在哪?或賣給誰?」、「我客戶可能也不想讓我知道他的客戶是誰?他也怕我跳過他」、「感覺這完全不是我目前公司要做的事,或能做的事」等這類問題。對B2B的企業來說,若要進行使用者研究。

建議可以進行兩種對象的研究,一是企業用戶,一是終端用戶,這其實都是使用你家產品的對象,只是在價值鏈的階段不同、用途不同,透過訪談研究分析所得的資訊對企業具有不同意義,也將視企業的策略發展進一步運用之。

而B2B為何要做使用者研究,除了為您顧客的顧客著想外,可找到新應用面外,亦可能是企業轉型升級的新契機。

  1. 訪談研究對象設定

使用者研究的訪談對象要如何設定?顧名思義可研究訪談對象就是使用者,也就是真正用的人,而常見的還有「買的人不用,用的人不買」,那可以訪談使用者的利害關係人,例如:尿布的使用者為嬰兒,而我們無法直接訪談嬰兒,可以轉訪談嬰兒的爸媽、爺奶等親友們。訪談對象還可規劃: 領域專業人士、在極端環境中使用的人、類比使用者以及不用的人,他的想法對企業來說也是重要的訪談研究對象。

常有人問「只訪談幾個人夠嗎?」、「那幾個人有代表性嗎?」

其實質化研究的重點是在選樣,想了解同一類型的一群人,而選出一些人來研究;而量化研究則是透過抽樣來回推母體,兩種方法沒有好壞之分,而是適用時機與目的不同。使用者研究是一種定性研究,質化研究,關鍵是聚焦在某特定主題上以及特定研究對象,做更深入的了解和更細緻的觀察,以獲得較深入的洞察。

而到底要訪談多少人才足夠?質性訪談通常訪談6個人次後,前提是訪談對象的特質為相互獨立,就會發現有80%的內容會很相似,因此建議企業針對某一主題訪談6~12位即可取得足夠的資料來分析。

  1. 實際訪談時,常陷入的慣性行為

使用者研究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就是收集顧客聲音。我們常說顧客的聲音就如同冰山一般難測,他講得出來的、願意講的,是我們看得到的海面上那部分,隱藏在海平面下的冰山,是需要透過輔助工具的協助來探索,而使用者訪談則是一種收集顧客聲音的工具。進行訪談時,除了依照訪談大綱提問外,更重要的是聆聽,到底可挖掘與了解多深?取決於您的好奇心。

筆者觀察到在實際訪談時常見的問題,一是訪談者只顧著講自己的,沒有好好聆聽、插話或甚至頻頻岔題,這樣會打亂受訪者的思緒,可能造成所獲資訊無脈絡而尋,也無法探究到更深層的價值面。

建議訪談者對受訪內容保持中立,不下價值判斷,不在受訪中做內容的對錯評判。遇到矛盾時,可透過與受訪者確認來釐清哪個訊息正確,多一點耐心,並給受訪者多一點時間思考與陳述,讓受訪者多說而自己多聽;另一個常見問題是訪談者只聽自己想聽的內容,對於與自己業務無關的內容,沒有繼續問下去,導致收集到的資訊很有限,建議訪談者收起一些理所當然的認知意識,多一點好奇心,以探索到受訪者更深層的內在需求。

  若您是擔任企業的產品企劃、服務設計、技術開發、業務或品牌行銷者,建議可學習從此方法切入,建立以使用者為導向的創新思維,透過洞察顧客需求與脈動,挖掘顧客價值,進而發展創新產品或服務體驗。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