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志德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
每個地方都具有各自特色,都應有不同的發展可能性,從創意、創新、創業的層面來看更是如此。推動文創產業首要的工作,就是盤點已經存在的文化資產,設法從中挖掘出有價值的策略發展方向。此外,最好能整合不同於傳統的新元素、新設計、新人才,帶來意想不到的基因突變,進而演化出具有特色的產業新風貌,千萬要避免只知模仿、複製的抄襲行為。
日本相當重視文創產業,其政策規劃、資金投入及執行推動有許多值得借鏡之處,學習不是為了抄襲,不是亦步亦趨的跟風,也不是外在形式上的模仿,而是從中學習日本人重視品質、止於至善的工匠精神,及長遠角度的大格局思考,才不會形成短視近利、缺少競爭力的商業模式。
文創產業的打造不應追求立竿見影,不能寄望小投資創造大成果,惟有投入充足的時間精力、集體智慧、資金資源,才能形成不易被超越的經營護城河。在日本文創產業的成功案例中,經常可以看到長遠思考的工匠精神,其創業過程往往投入龐大的人力、時間、財力,運用十年磨一劍的功夫來落實使命,精雕細琢、持續創新,使得日本匠人文化具有傳承百年的經營實力。
傳承築地靈魂
造就新生豐洲市場
傳承與創新是文創事業成功的關鍵要素,東京人氣景點豐洲市場就是最好的實證。其前身是1935 年開市的築地市場,是東京都內最古老的批發市場之一,後來因為過於老舊、雜亂無章、衛生條件不合格、腹地不敷使用等問題,東京都政府推動搬遷計畫,新市場比起築地市場約有2 倍大,地點設在距離原址2.3 公里外的豐洲人工島上面,2018 年10 月11 日正式遷移,擁有水產仲卸賣場棟、水產卸賣場棟、青果棟3 個主要現代建築群。
要如何形容豐洲市場呢?說是新瓶裝舊酒也不對,因為豐洲有點像是受過現代化教育的兒子,雖擁有與父親築地類似的基因,外形有部分神似,但比起父親卻是高大、氣派、帥氣許多,美中不足的是缺少築地市場原有傳統質樸及身歷其境的熱鬧氣氛,對於懷舊的人而言是一種遺憾。當在規劃新文創商模時,要特別注意傳統文化元素如何順利演化的議題,在創新設計的過程中設法保留原有商模的靈魂,在拼接新元素的同時,不能過分流失原始文化的精神,如何去蕪存菁、整合構想、演化出適應現代的商模,將是文化創新最大的考驗。
革新伴隨著遺憾是必然的,遷移新址後雖失去傳統的熱鬧,但過去築地市場包括壽司大、大和壽司、八千代、大江戶等40 間美食名店又重新在豐洲市場開張,或許少了舊日逛早市的樂趣,美味依舊老字號卻也彌補不少饕客內心的惆悵。名店最明顯的景觀就是大排長龍,想要品嚐美食的朋友最好有心理準備,千萬不要選擇假日到此一遊,有時人潮洶湧,光是排隊就要花費4個鐘頭之久。
重塑雜亂市場形象
溫控保鮮X 市場重劃X 打卡景點
原來的築地市場攤商、當地民眾、觀光客混雜,豐洲市場則是區隔開來,觀光客只能在參觀通道隔著透明玻璃欣賞水產、蔬果的交易過程,無法用五感近距離體驗現場的拍賣手勢、叫賣聲與魚腥味,但好處是可以維持市場的安秩序與整潔,同時避免攤商做生意時遇到不必要的干擾。豐洲市場還具備穩定的溫控管理,所有的交易都在封閉的建築物當中進行,有助於建構確保食品新鮮的物流系統,這是舊市場做不到的地方。
豐洲市場基本上是舊基因與新元素的融合體,舊基因除去原本的40 間美食名店之外,還有接近70 家專門販售攤商所需用品及食材的五金行、雜貨店、物產店、小吃店,同時搬遷到水產卸賣場棟。過去在築地時這些商家散布在市場,現在則是聚集在一起形成「魚河岸橫丁」的商店街,擁有許多販賣昆布、柴魚、海苔、漬物、調味料、廚房用具的老店,是觀光客挖寶及購買伴手禮的好地方。
綠化廣場算是豐洲市場的新元素,地點位在水產卸賣場棟的頂樓,寬廣的空中綠草地,壯闊的東京灣,是民眾拍照打卡的絕佳景點,早晨太陽剛剛亮,可以欣賞到從夜色逐漸甦醒的東京都,如果天氣好、視野佳的話,還可以遠眺東京鐵塔及彩虹橋等著名地標,是遊客放鬆身心、欣賞大海的好去處。
片面思考急於求成
台北圓環2億錯誤
比起築地市場,台北舊圓環的改建計畫就顯得坎坷許多,台北圓環原名建成圓環,鄰近大稻埕,是台北早年繁盛發展的起源地,是獨特風味小吃的集散地,是老台北人最深沉的記憶,曾經是台北重要的地標景點。
後由於1993 年及1999 年2 次大火的肆虐,台北市政府決定啟動台北圓環再生計畫,並且於2002 年拆除、2003 年重新開幕。然而,歷經長達10 年以上的改建與調整,斥資2 億建設的「建成圓環美食館」卻由於建築設計不良、欠缺商業模式成為蚊子館,最終淪落到2016 年再度被拆除的命運,目前的新圓環是提供民眾休憩的綠地廣場。
同樣是舊市場命運大不同,築地市場有豐洲市場延續新生命,台北圓環卻空留遺恨成追憶,問題出在哪裡眾說紛紜,不過缺乏大格局的思考,以及急就章的速食文化恐怕是最大的罪魁禍首。從拆除到開幕不過1 年時間,就讓人心中充滿疑問,如果台北圓環不是用點的方式來思考改建計畫,而是從整體大同區的角度進行規劃,甚至從全體台北的區域發展來進行設計思考,或許有助於保留庶民美食文化的圓環舊基因,同時融入現代城市美學、綠地設計的新元素。
點、線、面全局思考
打造百年永續產業
其實任何文創事業的推動都要分別從點、線、面的角度抓穩大方向,築地市場改建就不單純是從原址這個點來進行狹隘的思考,而是整合東京中央區及江東區的跨區域思考,設法將築地及豐洲這兩個點連成線,然後盤點舊基因、開創新元素形成面的文化創新模式。
採取大格局、全面性的城市規劃當然有缺點,那就是方案形成時間冗長、投資金額龐大的問題,好處是提出的方案通常具有永續發展的實力,其創造的文創商模可以歷經百年而不墜,日本人民族性確實有值得台灣借鏡之處,至於工程時效及投資回收如何拿捏,則考驗著民眾及政府的集體智慧。
擴大時間軸線及思維格局,是台灣文創界的關鍵學習議題,未來絕不能再採取趕進度的單點設計模式,我們要在許可的範圍容納多元思考的面向。每個地方都是我們的故鄉,蘊含值得好好珍惜的豐厚文化,應從更廣泛的範圍去尋求有助於促進思考的策略觸媒。文創組織可以從景觀、文史、生活、美食、旅遊這5 大思考方向盤點故鄉的文化資產,並且通過舊基因與新元素的巧妙融合,幫助文創事業找到可長可久的藍海策略。
170 年歷史
長出大稻埕文創大街
台北圓環雖然失敗,但是近在咫尺的大稻埕卻顯得風采依舊,伴隨著時光的流逝不斷展現出新的姿態。大稻埕是舊基因與新元素融合的成功典範,早期最為人所熟知的是台北以南的迪化街,主要是南北貨、茶葉、中藥、布匹等項目的批發集散中心,每當農曆過年來臨時分,就幻化為年貨大街,人潮洶湧,絡繹不絕。
如今的大稻埕不再單純扮演商品批發及年貨採買的角色,自從2011年周奕成租下迪化街洋樓屈臣氏大藥房,成立小藝埕開始,大稻埕歷經10年發展出第二條商業軸線,現在迪化街不再只是年貨大街,更是台北知名的文創大街。年輕時曾經參與野百合學運的周奕成是大稻埕變身的靈魂人物,長期在大稻埕經營文化街屋的事業,目前是世代文化創業群的負責人,其營業項目包括創業助成、街區營造、文化運動3 大主軸。
周奕成的第一棟街屋小藝埕取其「大稻埕上賣小藝」的意思,目前在此經營的品牌有1 樓的台灣物產、BOOKSTORE1920s、好攸光刻所、布物設計,落在2 樓的是爐鍋咖啡,設在3 樓的有思劇場、ASW Tea House 及AntiqueBar 1900, 是漫遊歷史時空、品嚐精品咖啡的好去處,傳統文化資產在此經過重新設計、包裝,展現出新世代的生活美學概念,舊基因與新元素的盤點與融合在小藝埕的空間裡充分體現。
閒逛大稻埕的文化街屋,走入經過精心策畫改裝後的巴洛克建築,旅客宛如墜入時光隧道,重返舊日光影來到1900 年代,歷史穿越不只是老一輩的思懷,同時也是新世代共同的遐思,周奕成繼小藝埕之後,不斷引進年輕世代的新思維與新創意,陸續成立民藝埕、眾藝埕、學藝埕、聯藝埕、青藝埕、合藝埕、同藝埕、鄉藝埕、婉藝埕等。
民藝埕是棟百年的三進式街屋,位於迪化街霞海城隍廟旁,以發揮民藝精神為主題,聯藝埕取其聯合國之意,以風土、博物、旅行為主題;婉藝埕則是發揚1920 年代精神的女性生活選品、文化體驗場所。每棟文化街屋各有其獨特的定位及使命,為傳統文化及產業注入新的生命,是培養年輕文創工作者的重要場域。
善用文化資產
歷史底蘊成商模泉源
人類細胞帶有23 對染色體,每一對有2條染色體,一條染色體遺傳自爸爸,一條染色體遺傳自媽媽。現在的大稻埕就像擁有2 條染色體的細胞,一條是傳承超過170 年的商貿文化,一條是10 年前才發展出來的文青路線,2條性質迥異的軸線相輔相成,彼此纏繞形成全新的街頭景觀、文化氛圍及商業模式,其實大稻埕的發展是跌宕起伏的,是舊基因不斷吸納新元素的循環過程,容許自由試驗及探索冒險,是孕育文創產業的必要條件,每個世代都應該有其引領風騷的靈魂人物。
成功的文創事業很少是無中生有的,要善於盤點及應用過往累積多年的文化資產,當創業者有了堅實的基礎做跳板,加上迎向未來夢想的翅膀,就不再是虛無飄渺、空有白日夢的文化工作者,而是有歷史底蘊、充滿蓬勃活力的文化創新者,文創不應該是全然拋棄舊的傳統與事物,而是在新舊之間追求價值平衡的自由冒險,要為傳統產業鏈引進新人才、新設計與新的美學觀念,這樣才能讓傳統文化更加豐富有了新生命的流動。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23年10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