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監管進度落後X地緣政治蔓延 全球AI治理淪意識形態對抗

瀏覽數:144
關鍵字:


重點摘要

  1. AI 技術的快速進展影響全人類,各項風險也已逐漸浮現,AI 系統開發者必須與政策制定者合作,加快發展AI 管理系統。
  2. 中美間的地緣政治競爭,延伸到AI 領域,在民主價值與中國、俄羅斯的對抗下,全球化的AI 監管面臨僵局。
  3. 美中在推行具法律拘束力的AI 法案進度落後,歐盟已進入立法的最後階段討論。
  4. AI 監管需全球參與,歐美與中國在意識形態上存在巨大差異,難就人工智慧與中國達成有意義且實質的規則。


【文/馮震宇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

  在ChatGPT 引爆全球AI 熱潮後,有鑑於AI技術快速發展對人類可能的影響,國際社會終於在AI 觀念出現70 年之後開始推動AI治理,並嘗試以法律及行政手段雙管齊下的方式,對先進AI 技術發展與應用進行監管。

  但在最需要國際合作的當下,地緣政治卻成為AI 全球治理的不確定因素,在美國結合盟友對中國AI 發展予以封鎖之際,美中兩大AI 強國卻各自推出不同的倡議規劃,而歐洲則持續推動以法律對AI 加以監管,此三分天下之態勢也突顯達成AI 全球治理的挑戰。

AI 進程極速狂飆
企業也呼籲監管AI

  根據美國卡內基基金會的研究,用於訓練A I 系統的運算能力在10 年間增加了5,500 萬倍,下一代的尖端模型能以較目前GPT-4 更快10 倍的運算能力進行訓練,也因此有專家估計,在2030 年以前將會出現人類難以控制的AI 系統,除非國際社會能迅速建立適當的保障措施和政策回應,否則AI 將會為人類社會帶來新的風險,也將對AI 治理帶來更大的挑戰。

  甚至剛被OpenAI 董事會罷黜的前執行長阿特曼(Altman) 在今年5月於美國國會作證時,就呼籲美國國會對AI 進行監管。他指出,生成式AI 雖能夠改善工作效率與創造新工作,但他也對AI 可能對世界帶來的風險深感憂心。也因此他明確的表示,政府的監管對於減輕日益強大的AI 模型所帶來的風險至關重要,希望能與政府合作,防範新技術發生問題。

  隨著先進的AI 系統以驚人的速度席捲全球,阿特曼的擔憂也迅速成為現實,世界各地不斷出現案例,如運用AI技術製造與散播虛假訊息、深偽(Deep Fake) 變音、侵害隱私、破解密碼與其他各種不法情事,就可以理解能力超強且不受規範的AI 在社會各個層面所可能造成的影響。國際社會極需以負責任的態度面對AI 潛在風險,提早因應AI 發展所可能造成的傷害,方能確實善用AI 帶來的機會與挑戰。

中美角力影響AI 監管
國家安全圍堵延伸至AI

  面對如此變局,國際間卻對如何因應AI 快速發展,以及加以監管等關鍵問題進度緩慢。美國雖在2023 年2 月舉行「軍事領域負責任使用AI 峰會」上,提出《關於負責任地在軍事領域使用AI 和自主技術的政治宣言》,希望達成在AI 在軍事發展和部署方面之國際共識,以維持國際法、國際安全與穩定,但迄今只有36 國支持這項宣言。更重要的,在最需國際合作共同推動全球AI 治理之際,美國卻聯合盟友開展對中國科技的圍堵並擴大國家安全至AI 領域,也對達成全球AI 治理與AI 監管帶來一定的影響。雖美中兩國元首近日在APEC 會議前舉行拜席會,為緩和大國競爭提供了一個機會,但仍無法打破地緣政治的緊箍咒。

  例如美國在拜席會前,即放話稱雙方將在頭方面達成共識,最終雙方只同意在AI 領域進行最低限度地合作,以防範這項技術用於軍事甚至核武,在AI 技術與無人機方面,未能達成協議。在軍事運用以外的其他領域,雖然各國政府並未採取積極的措施,但非營利NGO 團體則率先跳出來大聲疾呼,使得對AI 技術加以監管的音量逐漸擴大,進而影響到全世界。例如非營利組織「未來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擔心AI 技術的快速進展必然會影響整個人類,就在2023 年3 月發表公開信,呼籲OpenAI 暫緩訓練比GPT-4 更高階的AI 系統6個月。

AI 將影響人類生存
美處領先地位傾向放任

  這封公開信主張高級AI 可能意謂著地球生命史上的深刻變化,應該投入相應的考量和資源,對之進行規劃和管理,並指出AI 的三大問題,包括:

  1. AI 技術未能公開透明使生成式AI 存在風險。
  2. OpenAI 產品介面存有重大隱私瑕疵,會因快取而暴露使用者與ChatGPT 的聊天紀錄甚至付款資料。
  3. 風險倫理評估無法跟上模型開發與產品上市速度等問題。

  為此, 這封公開信呼籲AI 系統開發者必須與政策制定者合作,加快發展AI 管理系統。而未來的AI 管理系統至少應該包括:「專門負責監管AI 的機構、區分真實與AI 生成內容的來源和浮水印系統、強大的審計和認證系統。」此外,還應明確對AI 造成之損害訂定責任歸屬規則,並為AI 安全技術研究提供強大的公共資金。

  這封公開信一經公開,就在短短3 周內獲得包括圖靈獎得主Yoshua Bengio、Stability AI首席執行官Emad Mostaque、蘋果聯合創始人Steve Wozniak、馬斯克等知名人士在內的31,810 人連署,顯現出民間對AI 治理的重視。

  而民間非營利團體積極推動此等議題,也相對突顯出美國政府的不作為。主要因為全球領先的AI 業者,均為美國公司,因此美國政府的態度也一如網路發展初期,對此新興技術的發展採取放任政策,以免阻撓美國企業在全球的發展。

  因此到GPT-4 出現之前, 美國聯邦政府僅在2022 年10 月提出了一項屬政策聲明性質的《AI 權利法案》(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ill of Rights),涵蓋建立安全有效的系統、保護民眾免於演算法歧視、維護數據隱私、自動化系統運作透明化、保障退出權與尋求協助管道等5大面向。但由於其僅具有自願遵循性質,並不具有法律拘束力,故並未能對各大科技巨頭與AI 新創公司產生實質的影響。

各國AI 應對作為
美中外各國積極行動

  相對於美中兩大AI 技術強國的吝於表態,G7 則在2023 年5 月20 日舉行的廣島峰會上達成共識,認同為發展值得信賴的AI 技術,各國應開發並施行一套符合G7 民主價值觀的國際技術與監管標準,以規範AI 的應用。其具體內容包括公平、問責機制、透明度、防止網路霸凌以及尊重個人隱私權和人權。為此,G7 還建立「廣島人工智慧進程」(Hiroshima AI Process) 以討論AI 相關事務,並預計在2023 年底發佈報告。

  緊接著,聯合國也在2023 年10 月任命了一個國際專家小組,就人工智慧治理議題向秘書長提供建議,並規劃出聯合國的AI 治理路線圖。

歐盟作為
2021 年提出具法律效力的AI法案

  歐洲是對AI 技術發展與應用最為關切的區域。歐盟執委會早在2018 年6 月就成立人工智慧高級專家組,並在2019 年4 月提出「可信賴的人工智慧倫理準則」(Ethics Guidelines for Trustworthy AI),要求AI 需遵守人類自主、傷害預防、公平、透明公開等倫理原則。

  更重要的,就是歐盟執委會在2021 年4 月提出具有法律拘束力的「人工智慧法律調和規則」(簡稱人工智慧法案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t)的草案,經2 年的協商後,在2023 年連闖兩關,通過內部市場委員會與歐洲議會審議,正式進入立法最後階段的三方協商(Trilogue,即歐洲議會、歐洲聯盟理事會和歐洲委員會之間的三方討論)階段。該草案將AI 應用技術劃分為「低風險」、「高風險」以及「不可接受」等3 個風險等級。

  其中,生物辨識系統,包括人臉辨識系統的應用被列為「不可接受」,法案將徹底禁止各國使用生物及人臉辨識系統。此外,利用AI 系統影響選舉則被列為「高風險」,各國應嚴格限制、審查該行為。對違反該法案內容者,最高將可以被處4,000 萬歐元或公司全球營業額7% 的罰款。

  原本該草案預計將在2023 年底完成協商並正式生效,但由於歐洲議會在6 月所通過的草案僅先針對大型基礎AI 系統進行監管,並未對所有AI 業者加以規範,以至於在三方協商中出現僵局。例如德、法、義3 國認為,該法應對所有AI 業者都適用,不應僅限於大型基礎AI 系統。

  此外,草案全面禁止人臉辨識技術,但許多歐盟國家則表示反對。目前西班牙已提出妥協方案,要求對語言模型的漏洞進行更頻繁的審查,並建立一個類似《歐盟數位服務法》(DSA)的機制,也就是根據用戶數量進行分級監管,並將在12 月召開第四次三方協商會議,若在12 月仍無法突破僵局,該法案即必然會被推遲。

美國作為
AI 系統開發者需與美政府共享安全與重大資訊

  相對於歐洲積極推動具法律拘束力的AI 法案,美國總統拜登遲至2023 年10 月30 日才簽署首項關於人工智慧行政命令。白宮表示,為了確保風險管控和創新發展並存,「我們必須管理這項技術」。

  此項行政命令涵蓋8 個面向,包括建立AI安全新標準、保護美國人隱私、促進公平和公民權利、支持消費者病患與學生、支持勞工、推動創新與競爭、提昇美國在海外的領導地位、以G7 AI 宣言中直白表示,應施行一套「符合G7 民主價值觀」的國際技術與監管標準,讓美國和歐盟很難就人工智慧與中國達成有意義且實質的規則。

及確保政府負責任及有效地使用AI。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建立AI 安全新標準,其具體措施包括要求最強大(Most Powerful) AI 系統的開發者必須與美國政府分享其安全測試結構與其它重大資訊;必須發展各式標準、工具與測試來協助確保AI 系統的安全性與可靠性;制定強大的標準來監控生物合成,避免利用AI 設計出危險的生物材料;建立如何分辨AI 生成內容與官方內容的偵測機制與最佳實施例,以避免人們遭到AI 詐騙;開發AI 工具來發現及修補重大軟體中的安全漏洞。

  而在這項行政命令公佈後,YouTube 就宣佈將對YouTube 影片新增AI 生成標籤,創作者若拒絕揭露,將會面臨停權下架的風險。其具體做法就是YouTube 將提供新選項,要求創作者在上傳內容時,揭露相關內容是否經過變造、合成或使用AI 工具生成。若內容係由AI 產生、數位合成或修改,YouTube 將在說明面板中新增標籤,標示部分內容係經過數位修改或生成;若影片內容涉及臉孔、聲音等可辨識之個人身分內容,受影響者還能根據隱私權申訴程序要求移除。

中國作為
支持在聯合國框架下討論成立國際AI 治理機構

  至於中國,則是在2023 年10 月18 日於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上發佈了「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提出中國對全球AI 治理的方案。該倡議以AI 發展、安全、治理為核心,闡述中國對AI治理的態度,重點包括:堅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反對惡意阻撓他國AI 發展;主張建立AI 風險等級測試評估體系,不斷提昇AI 技術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控性、公平性;支持在充分尊重各國政策和實踐基礎上,形成具有廣泛共識的全球AI 治理框架和標準規範。

  更重要的,就是中國表態支持在聯合國框架下討論成立國際AI 治理機構。但五眼聯盟則選在同一天以中國對全球創新構成「前所未有的威脅」為由發表共同聲明,指責中國利用AI竊取智慧財產權,使用AI 進行駭客攻擊和間諜活動。

英國作為
舉辦全球第一次「人工智慧安全峰會」

  而英國則在達成國際對AI 安全監管方面,踏出了重要的一步。在2023 年11 月1 日,英國於二戰時期盟軍密碼解讀重鎮的英格蘭「布萊切利公園」(Bletchley Park) 舉辦了第一次全球「人工智慧安全峰會」(AI Safety Summit),除強調AI 在全球帶來的風險,並呼籲國際合作以應對這些挑戰,而會議的結論也為國際AI 安全制度奠定初步基礎。

  這場峰會主要在於呼應科技界對AI 監管的倡議,並將重點置於先進AI 風險的議題上,例如AI 對人類社會的威脅與網路安全等議題。所有參與國(包括歐盟、英國、美國與中國等28國)與全球領先AI 公司還在峰會召開前發佈「布萊切利宣言」(Bletchley Declaration),特別強調發展AI 所需面對的風險與應考量的議題,例如指出AI 所帶來的許多風險基本上是國際性的,應透過國際合作來解決,各國應同時考慮推動創新及相對應的監管架構,以最大化AI 的好處並管理風險。

  此外,該峰會還支持2018 年圖靈獎得主、聯合國科學顧問委員會成員Yoshua Bengio 領導的國際科學家小組發布首份AI 安全報告,以確定進一步研究的優先領域,並作為成立一個永久的國際人工智慧安全小組(IPAIS) 的第一步。

  雖然各國在該峰會就AI 安全監管的必要性達成一些共識,但對於如何具體實現,以及由誰領導執行計畫仍存在分歧,而英國對中國的態度與拜席會達成的有限度合作,也進一步突顯在地緣政治衝突下,達成國際AI 安全監管目標的困難。這是因為雖然英國邀請中國與會,但卻以安全為由,限制中國代表團的參與,使得中國代表團在第一天會議結束後就提前打包走人。

監管涉價值對抗
民主陣營 VS. 中國

  而歐美與中國就有關AI 監管與治理態度的差異與競爭關係,其實已在相關國際會議中表露無遺。例如G7 在其AI 宣言中就直白的表示,各國應開發並施行一套「符合G7 民主價值觀」的國際技術與監管標準。而在2023 年9 月於布魯塞爾舉行的歐洲新聞國際AI 峰會的討論中,大多數參加的專家也都認為,在AI 標準方面與中國合作的可能非常低。

  美國哥倫比亞法學院Bradford 教授在接受歐洲Euronews 訪問時更點出問題的核心。他指出,「我認為可以公平地說,地緣政治現實不太有利於深入、有意義的合作。」由於美國和中國之間的科技戰不斷升級,出現一場激烈的技術霸主競賽,使得人們對誰是經濟強國、科技強國、地緣政治強國特別關切,再加上兩國在意識形態上也存在巨大差異,「因此,美國和歐盟很難就人工智慧與中國達成有意義且實質的規則。」

  而歐洲議會負責歐盟AI 法案的歐洲議會議員Drago Tudorache 在接受EuroNews 訪問時也表示,目前談與中國在AI 方面的合作過早,且應該是次要的,因為西方國家應先達成共識後再與中國進行對話。

  也因此從目前國際現狀觀察,由於無法在短期內就全球AI 治理達成共識,或將仍維持由各國各自努力再徐圖發展的局面,而歐盟仍將會努力完成AI 法案,對全球AI 發展與應用投射歐盟的價值觀。

台灣可以做什麼
訓練資料獲取合法性

  但就我國而言,台灣身為全球AI 算力最重要供應者,必須積極參與國際AI 治理與監管的各種會議與活動,以洞察全球AI 治理與監管趨勢,並應兼顧AI 技術創新與保護AI 利用者。而其中最重要的發展,應該就是國科會正大力推動的《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

  該法將對隱私保護、資料治理、風險管控、倫理原則規範、產業推動,以及AI 應用的遵法與合法性等面向加以規範。但是由於AI 技術與應用仍在快速發展,且國際間尚未能就全球AI 治理達成共識的情況下,台灣是否要超前部署,率先訂定人工智慧專法,就值得深思。

  其實與其超前立法,還不如反思應如何完善現有法規架構。而其中一個可以思考的方向,就是如何降低取得高品質AI 訓練資料的困難度,以及如何降低訓練AI 語言模型時違反著作權法與個資法的法律風險,例如可考慮引進歐盟著作權指令之資料探勘(Text and Data Mining, TDM) 例外,以便利台灣AI 業者能合法取得資料用於AI 訓練,並致力於與台灣產業緊密結合的AI 技術開發和應用,或許將會更有助於台灣在全球AI 治理架構內發光發熱。(本文作者為政治大學法學院暨商學院合聘教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23年12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