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VS總和生產力

瀏覽數:217
關鍵字:


依據報載,在2024年中國“兩會”期間出現了一個與生產力有關的新熱詞「新質生產力」,經收集兩岸媒體刊登之相關資料,歸納其主要內涵為「以創新理念加上新科技作為驅力,推動生產力之升級與轉型,強調技術突破、生產要素重新配置、生產率大幅提升等關鍵,並將涵蓋範疇從生產者擴張到生產對象(市場)與生產資料(數據),用以協助既有產業升級轉型,並發展具備高價值、符合環境友善需求與經濟帶動能力之未來產業」。

依上述內容,似與筆者過去一直提及的「總和生產力」觀點類似,兩者都是將生產力視角由勞動生產力擴張到更多元的生產力要素,把智慧、資訊、人才資本、環保…等可能用來創造價值之要素,都視為生產要素。而在生產力提升的驅動面,新質生產力強調創新與新科技驅動;總和生產力理念中,生產力公式為「生產力=產出/投入」,其中「/」符號可演繹成:過程中將創新思維融入製造生產與服務,結合智慧化系統應用以創造服務體驗之意涵。綜合以上論述,可發現總和生產力與新質生產力的觀點相當雷同,今日作這個對比,是想呼籲企業重視生產力之提升。

已故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在1997年就已提及「沒有生產力,就沒有競爭力」呼應該理念,筆者亦曾提出「生產力、品質力、精實力、創新力、成功力」之新五力競爭優勢論點,其中,生產力是一切的基盤。生產力之提升需與時俱進且與環境趨勢結合,新質生產力對提升方法的論述中多有提及「科技化、數位化、綠化」等關鍵字,這也是筆者近年對由生產力提升競爭力所強調之重點。

回顧近兩年的企業經營環境,參考天下雜誌2023與2024兩年所載錄之經濟發展預測內容,可以發現變化不大,永續、淨零碳排與智慧化仍是未來主流議題;世界大國還在經濟低谷等待崛起;戰爭陰影依然壟罩,且有越演越烈之趨勢;在如此高風險與高通膨的環境中,生產力提升將有著更高的迫切性。

談到科技趨勢對生產力的影響,本年度最大的衝擊是AI應用,從生產力觀點來看,AI最大的意義代表著「速度」的變化,其將加速前述生產力公式中「/」符號所代表過程中的種種積極作為,當AI成為企業智慧化的底層應用之後,企業經營流程的各個環節都將被加速,隨之而來的就是整體產業競爭的加速。麥肯錫在去年年底發布了2024 CEO所要重視八件事一文,其中用了大篇幅來討論AI與數位技術的影響與ESG的相關發展,這些文章中最大的共通點就是要求企業要「快速進入、快速發展與快速經濟變現」,速度將決定企業未來之競爭力。

對大多數的企業來說,總和生產力觀點所涵蓋的各個發展面向,可能難以完整涵蓋,所以企業需要以「生態系觀點」來思考自身的經營。建議企業可以從分析自身策略環境開始,檢視自身於所處價值鏈中之定位,再進行商業模式轉換之思考,檢視當下企業核心業務所爭取的是因情勢所產生之「機會財」、「景氣財」,還是以經營效能所締造之「管理財」,抑或已經是具備未來競爭特性之「創新財與智慧財」,訂定核心業務發展方向之後,對內要積極展開人才培養、智慧資本積累與組織文化厚植等工作,對外則要開始進行生態系串聯,基於對數據之重視,未來生態系串聯將建構在充足的數據交換基礎上;新質生產力中甚至將「生產資料」視為生產要素之一;未來的生態系,將是實體生產鏈與數據鏈虛實整合之態樣。

儘管生產力提升的手法一再演進,其關注的人本核心價值沒變,生產力仍然是為人類的價值創造服務,新世代生產力觀點下,企業的價值仍在於「讓實踐這些價值的方式更低成本與更便利」,生產力提升不僅止於生存與獲利,更在於能帶來更好的生活,提醒企業,重視技術引進的同時,也要以人為本的思維關懷人文。最後,在落實面,在總和生產力論述中,筆者曾提到生產力提升的進程是由個人、企業、產業到國家,我們在各層面應該加重對這個議題的重視,生產力提升之道,CPC願與大家同行。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