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實管理七大浪費與綠色生產碳減排漫談


  目前主流生產製造仍然離不開精實管理的範疇,但隨著臺灣 2050 淨零轉型政策的擬定,產業界除了導入 MES、SCADA、PLC、IoT 等科技工具升級智慧製造轉型外,也紛紛轉向綠色生產,以減少碳排放為努力目標。

  然而,智慧工廠的建構需要大量的自動化與即時資訊系統的電力,這與碳減排產生矛盾。

  這時結合精實管理中的七大浪費改善來思考碳減量的關係,將可有簡單明瞭的碳減排方向:

  • 浪費1. 過度生產的改善:

採用即時生產原則,根據實際需求進行生產,減少庫存和過度生產。

減少碳排放量=(實際生產量-最佳生產量)×每單位碳排放量。

  • 浪費2. 等待浪費的改善:

流程優化,縮短等待時間,提高生產效率。

減少碳排放量=減少單位等待時間×每單位時間碳排放量。

  • 浪費3. 搬運浪費的改善:

最佳化物流,盤點合理化供應鏈運輸與廠內物料配送搬運距離,降低碳排放。

減少碳排放量=(實際運輸距離-最佳運輸距離)×每單位運輸碳排放量。

  • 浪費4. 過度加工浪費的改善:

ECRS 精簡製程,消除不必要的工序和處理,提高效率。

減少碳排放量=減少過度加工量×每單位碳排放量。

  • 浪費5. 庫存過剩的改善:

運用看板系統,基於需求動態控制庫存,減少庫存過剩。

減少碳排放量=(實際庫存-最佳庫存)×每單位庫存碳排放量。

  • 浪費6. 不必要動作的改善:

利用操作程序圖分析,消除無價值的動作,減少碳排放。

減少碳排放量=減少不必要動作時間×每單位時間碳排放量。

  • 浪費7.  不良產品的改善:

強調品質管理,減少產品缺陷,減少廢品,降低碳排放。

減少碳排放量=減少產品缺陷量×每單位碳排放量。

  以上每個改善都需要結合產業經驗與知識,透過外部顧問的指引與管理規則的制定,才可在臺灣 2050 淨零轉型政策推動下,讓製造業智慧轉型與綠色生產並行。

  雖然智慧工廠需消耗大量電力,卻可透過結合精實管理的觀念改善,達成碳減排目標。透過採用即時生產、流程優化、最佳化物流等方法,有效降低碳排放。

  精實管理的理念與碳減量密切相關,這一綜合性的管理策略有望在製造業轉型中發揮更廣泛的應用,實現生產效能與環境永續共生的理想。

更多資訊請參考
溫室氣體查驗證服務

本中心為使國內企業營運能與聯合發布ESG企業經營指標相符,111年度成立ESG新事業發展委員會;奠基過去ISO9001品質管理系統與ISO27001資訊安全管理系統驗證之基礎下,率先其他國內管顧機構獲得ISO14001及45001驗證通過,取得ISO環安衛雙認證,正式成立「ESG永續發展學院」,開辦永續經營系列課程,透過北中南各地訓練中心,為企業提供絕佳綠色人才養成修練道場。

數位精實生產(Digital LEAN)

因應數位轉型與工業4.0的浪潮,數位精實生產即為因應及時生產、小量多樣生產等未來生產需求態樣,在原有精實生產的概念下,配合企業經營現狀與發展的需求,引導企業結合應用ICT及IoT等相關技術與系統,在合宜的成本下,進行升級轉型之收法,將於每個發展階段產出具體的成果,真正強化企業的總合競爭力。

猜你喜歡
*
推動工業4.0(智機化)先落實精實管理

科技發展與時日進必須經過相當時間才會成熟,建議先審視企業本身核心能耐,掌握提升附加價值的關鍵,再視面對的瓶頸與問題,運用工業4.0各領域手法,協助企業一步步的建構智慧製造與智慧服務,提升企業附加價值與競爭力,必先落實精實生產。

*
精實管理 流程創新

精實的思維及運用雖始於汽車產業,但不是只有製造業、生產端才需要推動精實,追求精實生產,現今各行各業皆競相導入精實的概念及工具。服務業也紛紛將精實思維與做法導入服務流程,服務業的種類與範疇雖廣,但任何態樣所進行的活動,都是由一連串的流程銜接而成,只要掌握資訊的流向及實體物品的投入與產出,就能勾勒出服務流程。

*
在工業4.0下,企業導入智慧製造的需求思考與發展

「工業4.0」為企業近年來發展的目標方向,但對常聽聞的「工業4.0」與「智慧製造」是否有其差異?以及企業在導入「智慧製造」前應考量的重要觀念到從生產各管理面向的推動發展,皆將於內容中闡述說明,最後並提供企業規劃佈局的方向,以利於未來推動並落實轉型升級。

*
數位精實管理推動經驗談

顧問在數位精實管理輔導過程中,會透過BI工具分析整體產線異常情況,執行步驟大致為:1.透過現有實體或系統報表的蒐集,以選定瓶頸製程或設備、2.定義與分類已有記錄的問題類別、3.蒐集與比對數據與整理無效數據、4.數據探勘分析與情境關聯設題、5.比對目前得到數據的合理性、6.建議處理對策。依此幾個步驟,使工廠管理透明化,獲得相關生產資訊,為管理人員提供現場即時資訊,為維修工程師快速定位和分析現場故障並確定解決方案與提供有效的幫助,持續列管追踪,以利問題解決過程中的成效衡量與效果確認。

您可能會有興趣的出版品
您可能會有興趣的課程
{{c.area}}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