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公民社會參與,加速全球淨零永續

瀏覽數:138


  全球因地球暖化所造成的氣候變遷及各種天災,讓世界各國深刻體認到,控制地球升溫已是刻不容緩的事情。所以在近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討論下,全球各國訂定「2050淨零排放」的共識目標,並依據不同的國情與產業特性,提出各國的減碳政策與應對措施。

  然而各國的減碳方針首重在能源轉型、推動產業的低碳製程、碳捕捉技術等措施之建構與落實,但除以上重點外,在國際能源總署的「2050淨零:全球能源部門路徑圖」亦指出,民眾的生活行為改變,可為全球的淨零目標帶來8%的減碳量貢獻。且溫室氣體的排放追根究底是為了滿足民眾生活所需的服務與產品而生,所以民眾的行為若沒有隨著淨零目標一同轉型,各國所推動的淨零排放的作為可說是事倍功半。

  因此諸如日本、韓國、美國等國,除針對能源、產業轉型的減碳路徑對症下藥外,亦同時將綠色生活列為重要推動策略。透過綠色消費、零浪費低碳飲食、低碳運輸網絡等政策實施,使民眾也能在「淨零排放」的路途上有感參與,培養其自主參與的習慣,期望能大幅降低生活相關產業的碳排量。

  不過民眾的生活行為無法快速改變,除要求企業推出綠色服務與產品供民眾購買外,該如何有效引導民眾改變,投身減碳與永續的行列?本文透過案例的分享,介紹國內外所嘗試的作法,以引導相關利害關係人共同思考如何促進我國民眾生活轉型與參逐步達成減碳目標,邁向永續生活。

芬蘭CitiCAP協助民眾兌換個人碳權

  想要使民眾能有感參與減碳,讓民眾方便記錄自身的碳足跡或碳排量,是實踐綠生活的第一步。在芬蘭的第九大城Lahti,過去因高耗能產業坐落於城中,使得當地環境存在嚴重汙染。不過1990年後,當地政府開始積極落實產業與環保政策的轉型,一舉使城市的碳排量減少70%,更在2021年拿下歐盟的綠色首都獎,成為全球綠色永續的新典範。

  觀察當地政府所推的政策,除投資新技術建立以廢棄物發電的電廠外,為讓該市市民也一同參與減碳,故推出名為「CitiCAP」的低碳行動App,該App的設計理念非常簡單,就是參考碳權及碳交易的概念,讓市民能運用減碳行動所累積的資本,兌換實際的經濟效益。

  首先,APP會協助市民進行盤查與計算個人「碳排額度」,緊接著市民若在生活中採取綠色行為,例如減少開車,改以騎單車或搭公車通勤,便能降低碳排額度的排放量,並依減碳的額度獲得虛擬歐元。而虛擬歐元則可用於兌換公共場館門票、電影票、游泳池入場券,及免費咖啡等實用商品,大大提升了市民使用的意願。經Lahti市政府統計,APP推行後成功吸引市民投身減碳的行列,並間接帶動城市交通運輸相關的碳排放量減量達32%以上。

  未來「CitiCAP」的開發商更將進一步把飲食相關的碳排放計算也納入到APP的功能中,使碳排的計算能延伸至生活的不同層向,並推出更多的交換方案,將APP打造為更全面的民眾碳權交易平台。

市民永續公司推動台灣碳存摺

  市民永續公司為台灣一間新創公司,由一群擅長空間資訊決策和區塊鏈技術的成員組成,他們發現從2015年巴黎協議簽訂後,全球各國與大企業紛紛提出減碳目標與方法,但其中卻沒有讓一般民眾能積極參與的管道。

  同時他們也發現許多企業在執行ESG方案時,多停留在淨灘、植樹或認購小農產品等屬於補償性質的活動上,卻忽略企業碳排放的源頭是為了滿足民眾的各種需求。

  因此,市民永續公司認為企業更應從自身開始規劃永續機制,提供綠色商品或服務,從源頭來減少碳的排放。但由於民眾的消費能力有限,如何提供足夠的經濟誘因促使民眾改變習慣,選擇更為永續及綠色的商品,便成企業的重要的課題。

  市民永續公司為解決此一議題,促進民眾能持續改變生活習慣。透過其擅長的區塊鏈技術開發個人的碳存摺與全民碳集平台,讓民眾的綠色友善行動以區塊鏈技術變成數據並資產化,並用在與企業的交易上,抵換使用綠色商品的消費成本。

  如此一來,藉由新興技術的協助,民眾本身的消費數據不再單方面被企業掌握,更能成為資產,替自身爭取相對應的獎勵。而企業在過程中也能藉由不同的抵換方案,建立與民眾更深度的互動關係,培養綠色商品的消費群眾。

  至於下一步,市民永續公司認為應積極弭平民眾與企業兩端對綠色消費或行為的認知,使雙方都能獲得更多效益,以促進民眾與企業更積極的投身綠色商品的提供與使用。

公民參與促進永續發展

  從上述的案例可以發現,隨著永續發展成為全球討論的重要議題時,如何讓其不再只是政府或企業需要努力的目標,並吸引更多公民參與在其中便顯得格外重要。

  文中所分享案例皆是透過資訊科技的協助,將碳權的概念普及到生活層面,讓公民在永續的道路上獲取獎勵,以兌換更多服務或抵免綠色消費的成本。未來隨著AI、大數據應用等科技更加成熟與普及,民眾生活行為中碳排放量,有機會更快速地計算出來,也讓個人碳權交易有機會能逐步發展與落實。

  但個人碳權交易落實前,我們應該先積極與社會展開對話,讓民眾能將永續觀念轉化為實際行動,並正確使用所得到的相關碳權資產。這部分尚需要政府、企業與公民三方需要開始討論與規劃,以南韓為例,便是從學校教育開始著手,讓學童能從小瞭解生活中所帶來的碳排影響。

  南韓政府應用AI工具,在5所小學中測量學童產生的剩食重量,並轉換成溫室氣體排放量,藉以使學童學習剩食與氣候變遷的關聯性,以及如何有效將剩食減量。因此,在運用各種方式減碳的同時,建議可結合補助獎勵、社群平台行銷等方式與民眾有效互動,努力對更多的民眾進行教育,強化民眾對永續與綠色行為的認識。

  期望能透過適當的引導,使公民能活用個人的碳權,並創造具體減碳成效,積極促成世界永續發展的達成。

 

【參考資料】

  • 《推動淨零綠生活與落實公民參與》,台灣經濟論衡第20卷第3期
  • 《芬蘭小城「權」力遊戲!市民用 APP 累積個人碳權,省下交通碳排量還能得到虛擬歐元?》,今周刊
  • 《市民永續推個人碳存摺 鼓勵全民參與 ESG》,CIO Taiwan
  • 《市民永續靠區塊鏈技術 揪全民一起存碳「碳集」》,udn 倡議家
  • 《「透明足跡」推動環境資料公開  台灣踏入永續發展新局》,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