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長:作物組織培養、作物有效成份分析、農業創新加值、專案管理

從德國農民技職教育體系思考如何提升臺灣農業技術力
德國技職教育體系享譽全球,除培養工業、服務業的專業人才外,亦有針對農園藝相關產業人才養成的訓練,2024年農業部所帶領的德國農業機械與設施栽培技術創新研習團,便在過程中參訪了一間以農園藝產業技術為主軸的協會DEULA。藉由相關案例之介紹與剖析,提出協助臺灣農民提升技術力的可行性方案。想培養農民的技術力,不能僅靠過政府單位,也期待能有更多具備技職教育專業的企業一同投入,對於企業來說除具有開發創新服務的效益外,更能透過相關服務促進農村的發展,促進SDGs中第11項永續城鄉的目標達成跟ESG之價值。

促進公民社會參與,加速全球淨零永續
全球淨零排放已成為各國努力的目標,但除要求企業投入與強化ESG的治理,如何提高公民的參與意願亦是淨零路徑的重要環節。本文將藉由案例分享,介紹如何在新科技的協助下,培養公民自主參與全球淨零的活動中,引導企業思考與設計如何與公民互動,提供更為永續的服務。

農會如何藉「惜食」帶動農村達成淨零綠生活
農糧署從民國111年開始輔導農會在所屬的農產品銷售據點中設置惜食區,並藉由惜食相關的產品販售,引導農社區建立零浪費的採買與飲食習慣。未來惜食區的營運,操作上可結合永續飲食的概念來強化推動,使農會的惜食區不僅是單純的販售處,而是整合了飲食推廣及淨零減碳的農村示範點。

從挖掘地方風土開始,加值地方創生生態系
挖掘地方獨有的資源,翻轉地方一、二級產業,融合跨域資源為地方創生生態系加值。透過案例的爬梳,找出地方創生的更多可能性,讓地方創生能真正融入於生活中,成為扎根於每一塊土地上的重要產業。

善用政府資源,化疫情為轉機,休閒農業成國旅新選擇
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內旅遊熱潮大增,農委會挹注政府資源,透過工作坊與陪伴輔導來協助休閒農業經營者轉型升級,強化經營與創新發想能量,帶動業者結合在地特色、農村文化、自然生態等資源,改善經營場域與發展創新「農業體驗」與「農遊伴手禮」,幫助休閒農業旅遊在後疫情時代,成為國人戶外休閒與旅遊的新選擇。

豬肉產地標示百百種 掌握標示原則免害怕
2021年正式開放含萊克多巴胺之國外豬肉進口,衛福部規定自1月1日起豬肉相關製品需標示豬原料原產地。本篇透過整理相關標示作法與可用的貼紙樣式,讓業者與消費者充分了解相關規定,不僅讓幫助業者落實產品上豬肉及其可食部位原產地標示,也增進消費者知的權益並安心選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