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2024消費者網路行為,改變行銷思維

瀏覽數:55


一、前言

  自2020年Covid-19於全球爆發之後,為世界各地政府、企業與民眾推升及加速數位化發展的好處,但在發展過程中,同時帶來壞處的是引發大規模資安危機、網路隱私曝光的破口,至今造成難以估計的龐大損失,接下來由筆者從可信任的單位提出的報告中,分享數據、背景說明以及筆者對於企業品牌行銷的看法。

二、消費者趨勢觀察

(一)超過9成消費者仰賴使用網路獲取資訊

  根據DataReportal的《DIGITAL 2024 : TAIWAN》報告顯示,臺灣網路用戶占總人口已達90.7%,相比Covid-19疫情前2019年的86%,已穩定維持在9成的占比,而東亞地區整體網路用戶僅占總人口76.8%、東南亞地區則為60.3%;並且臺灣網路用戶一日當中平均使用7小時13分鐘在網路上,裝置則傾向於手機(占56.6%),其次為電腦和平板電腦(占43.4%),代表臺灣民眾網路使用程度超過多數的亞洲地區,可以說若能掌握網路動態就等於掌握消費者趨勢。

  另外,臺灣民眾使用網路之主要用途依序如下:

  1. 搜尋資訊(占61.1%)
  2. 觀看影片、節目或電影(占60.1%)
  3. 與親友維持接觸(占59.5%)
  4. 打發時間(占57.5%)
  5. 持續獲得最新消息和事件(占54.1%)

  以及Similarweb網站分析平台統計臺灣最多人拜訪的前20名網站:

  • 入口網站:
  1. Google(9億8,880萬人次/月)
  2. Yahoo(1億8,600萬人次/月)
  • 社群平台:
  1. YouTube(4億1,800萬人次/月)
  2. Facebook(2億1,700萬人次/月)
  3. 巴哈姆特電玩資訊站(6,260萬人次/月)
  4. LINE(5,780萬人次/月)
  5. Instagram(4,950萬人次/月)
  6. PTT(4,270萬人次/月)
  7. Dcard(3,800萬人次/月)
  • 新聞網站:
  1. UDN聯合新聞網(9,320萬人次/月)
  2. News Yahoo(7,930萬人次/月)
  3. LTN自由時報電子報(5,980萬人次/月)
  4. Chinatimes中時新聞網(5,800萬人次/月)
  5. ETToday新聞雲(4,590萬人次/月)
  6. TVBS(3,460萬人次/月)
  • 購物網站:

蝦皮(6,880萬人次/月)

  • 部落格:

Pixnet痞客邦(3,590萬人次/月)

  從上述的統計數據來看,建議行銷資源的投入除了入口網站Google、Yahoo,更可以考慮YouTube、Facebook或是各大新聞網站,以提高企業品牌的曝光度,打造完成品牌持續曝光的規劃後,再來進一步思考產品銷售或會員的轉換率,並且將行銷手段導回自家管道如官網、官方APP、官方LINE、FB粉專、Instagram等,提高行銷宣傳可控程度。

(二)消費者提升網路隱私將迎接Cookieless時代

  在說明Cookieless之前,筆者先解釋何謂Cookie,簡單來說當你在瀏覽網頁時,網站將會在「記事本」裡面記錄著一些你在網站上做的事情,例如你登錄的帳號、瀏覽的商品、停留時間、或者你設定的喜好等等,而這個「記事本」就是我們稱呼的 Cookie,而這個重要的Cookie則可能被多家公司所利用。

  前一段雖然提及了應該掌握網路動態,但是在消費者對於自己的網路隱私意識持續提升的潮流下,Google最新宣布在2024年將逐步禁止使用第三方Cookie,以保護消費者(用戶)不被廣告商或相關人員追蹤在多個網站使用的狀況,這代表著Cookieless的時代即將來臨,使得企業品牌取得廣泛消費者的資訊將變得困難與成本提升,讓不少企業品牌所屬的行銷企劃相關人員對於未來行銷決策而感到焦慮。

  此時,在消費者不會輕易放棄使用便利的網路以及Google等網路巨擘的服務情形之下,建議企業品牌應自主建立資料庫取得消費者(會員)的第一方資訊,回歸經營品牌的精神,在自家消費者混沌的行為中多加了解他們的喜好與行動,而非依賴第三方提供的數據。

(三)網路詐騙、假訊息氾濫,消費者需要可信賴的品牌資訊

  在臺灣受到不明組織團體刻意的製造假訊息、網路詐騙事件頻傳,根據Gogolook《2023亞洲詐騙調查報告》統計臺灣有高達6成民眾每週至少面臨1次詐騙,而臺灣刑事局也公布在2022年因詐騙造成的財損更高達新臺幣69億元。

  儘管目前詐騙手法仍以「電話及簡訊」為主,但觀察發現因臺灣民眾多達9成有上網習慣,因此「數位詐騙」有逐步上升的趨勢,包含社群媒體、數位廣告以及通訊軟體等三種管道最常被使用,而這三種管道也剛好是企業品牌最常使用的行銷管道之一,可能會使得企業品牌因被盜用其名義而降低消費者的信任度,例如冒用企業品牌名義,要求消費者提供重要個資或騙取金錢。

  建議企業品牌應主動扛起防詐責任,並且提供消費者可信任的使用環境,保護消費者的信用卡、銀行帳戶、社群帳號、Email、電話等個資,行有餘力時,應優先教育消費者識詐手法,行銷品牌精神與理念,讓消費者可對於品牌更有信心,也增加對於品牌的黏著度。

三、觀察總結

  綜整上述筆者羅列的三點觀察報告,以及筆者獨自的見解提供給讀者參考,首先是臺灣多達9成消費者已無法脫離對於網路使用的依賴,除了調查報告得知,實際可從筆者自身經驗在咖啡廳、餐廳等觀察到僅少數人們未在現場使用手機或電腦;並且,消費者對於網路隱私意識的提升,企業品牌應順從潮流建立自有會員資料庫,讓消費者不必受到過多廣告的騷擾;最後是假冒企業品牌的網站、產品或人員的事件層出不窮,企業必須建立防詐SOP以及教導消費者識詐手法,有利創造良好品牌形象。

 

【參考資料】

  • DIGITAL 2024: TAIWAN(DataReportal,2024年2月23日)
  • 無第三方 Cookie 的未來,以及它退場後對行銷帶來怎樣的衝擊(tenten,Duke,2023年12月11日)
  • 台灣詐騙有多嚴重?今年最常見的騙術是什麼?《亞洲詐騙調查報告》一次揭露(風傳媒,林彥呈,2023年11月28日)
  • 從街頭到網路「台灣詐騙調查報告書」20年詐騙手法歷程與演變(ETtoday,記者陳詩璧,2023年4月10日)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