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呂玉娟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
知名商業模式著作《獲利時代》(Business Model Generation) 作者亞歷山大.奧斯瓦爾德(Alexander Osterwalder) 曾說:「商業模式就如同冰箱裡的優格一樣,有過期的一天,不同的是,優格上會載明截止日期,而商業模式沒有。」今日的成功,不能為明日的生存做保證,如何因應劇烈的市場變化並快速調整,持續不斷創新,是企業生存發展最重要的課題。
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CPC) 根據多年輔導企業及辦課經驗,分析國內企業在產品創新上最常見的挑戰是產品叫好不叫座,又或是沒有制定規格的能力,只能當國際大廠的追隨者;另一方面,在轉型升級上,核心事業面臨成長瓶頸,找不到未來成長的動能。更常見的是商業模式不明確,以及缺乏創新文化。
為協助企業能夠有系統地創新,「CPC 企業創新系統(CPC Business Innovation System, CBIS)」整合英國劍橋大學的策略技術藍圖、丹麥哥本哈根互動設計學院(CDID) 的使用者體驗創新,以及美國創新洞察管理顧問公司的商業模式等國際創新方法論,量身訂作符合台灣企業需求,協助企業提昇商品開發成功率,找出創新的軌跡。
CBIS 創新5 大流程
流程1 探索機會
透過環境掃描、競爭者分析,藉以檢視目前企業的競爭優劣勢以及面臨的機會與威脅,得知未來機會在哪裡。
- 外部環境掃描:社會文化環境(Social)、科技環境(Technological)、經濟環境(Economic)、生態環境(Ecological)、政治法律環境(Politicallegal)透過以上5 個環境分析,藉此判斷企業面臨的大環境,來預判市場發展帶給企業的機會與威脅。
- 競爭者分析:在目標區隔中,以現有及潛在競爭者進行評估,了解其可能的策略型態。
- 策略造景:從外部環境掃描提出驅動因子,從中找出關聯性,豐富化議題,從議題中發想未來需求與應用元素,創造未來故事,找出未來洞察。
- SWOT分析:評估組織本身優勢(Strengths)、弱勢(Weaknesses) 的能力,及從外部環境掃描找出的機會(Opportunities) 與威脅(threats)的參考點,作為組織擬定策略時的參考。
- 策略技術藍圖:這是由英國劍橋大學所研發出的系統化工具,可以協助企業進行技術策略規劃工作,用來支援策略與計畫的開發與執行,並做為溝通的工具。將市場需求、產品性能及技術能力加以結合,使企業開發出的技術能夠商品化,滿足市場需求。
流程2 使用者研究
使用者研究(User Research) 為使用者創新體驗的重要環節,執行過程分為3 階段:
- 階段1:分析(探索使用者的需求)
蒐集使用者的價值、需求與使用經驗等資料,分析找出其中的關聯、核心價值與需求,找出關鍵問題,作為下階段設計改善的課題。
- 階段2:評估(設計新體驗)
根據第一階段分析的關鍵課題,發想各種可能的新點子,以說故事方式來描述並具體化,評估是否滿足使用者預期的經驗、需求與價值。
- 階段3:整合(執行推動)
經過前兩階段的發散與收斂,篩選並整合出最具價值的新提案,評估實現新提所需的技術、資源及開發計畫,加以修改調整,並持續推動完成最終方案,直到新產品開發完成並上市銷售。
常用的使用者研究方法包括:實地觀察、參與式觀察、脈絡訪談、文化探針、日誌研究、照相及錄影,研究團隊依照每次專案不同,選擇適合的研究方法。如果不能只靠訪談,同理心地圖是用來是視覺化彙整資料的很好的工具。
- 使用者旅程圖(User Journey Maps, UJM):方便以結構化方式呈現使用者服務互動的過程,會依時間軸排列,幫助企業釐清使用者與產品或服務間的接觸點有哪些?接觸點為使用者取得資訊或服務的管道,有可能是物品、機器或是人。
- 利害關係人圖:是將一項產品或服務會牽涉到的各單位與角色,用視覺化的圖像呈現出來,以說明分析各種角色的需求、目標、動機等關聯。
- 顧客價值分析:經過使用者及利害關係人訪談後,從受訪者說的話分析背後所代表的價值與需求,要從顧客心中待完成的工作出發,待完成工作可分為功能性、感情性、社交性3種類型。
- 顧客簡歷:是使用者價值分析的最終呈現結果,是一個能讓專案團隊以及厲害關係人共同溝通的工具,更清楚使用者需求、目標與感受。
流程3 使用者研究
從使用者最重要且尚未滿足的工作出發,進行產品創新或新服務的發想,並建立快速原型,驗證想法。此階段是一個發散思考(Divergent) 與收斂思考(Convergent) 的過程,經過多次的發散、收斂,聚焦在問題核心,提出令人驚豔的解決方法。
- 使用情境:確認產品或服務的概念雛型後,接下來要模擬使用者服務體驗過程,像拍電影一樣,透過腳本及分鏡圖,將產品或服務演出來。一個好的情境故事,好比寫劇本一樣,把產品或服務的人、事、時、地、物等元素描述出來,也就是A、E、I、O、U 這5種元素:
- Activities:為何要使用這創新的產品或服務?是為了要進什麼活動?
- Environment:在什麼樣的環境下使用這個產品?
- Interaction:產品和使用者如何互動?
- Objective:產品本身的外觀造型如何?
- User:使用者的類型描述。
- 概念原型:此階段是運用最簡單的素材,將產品或服務具體化,以溝通並驗證新點子的可行性,協助進行細部修改。原型製作的方法包括:情境故事法、紙本原型法、表演演出法、影片法、服務演出法、積木原型。
- 策略草圖:源自於藍海策略(Blue Ocean Strategy),用來診斷及分析行動架構,完成創新產品或服務的規劃後,需要思考是否和既有的市場有所區隔,是在既有競爭基礎上競爭(紅海),還是開創了無人競爭的市場(藍海),策略草圖可以幫助分析當前的價值曲線,平衡目前的各項功能或服務。
- 服務藍圖:80年代美國著名服務管理學者林恩.休斯塔克(G. Lynn Shostack) 發展出「服務藍圖」(Service Blueprint) 的概念,說明服務的各種要素和關係,詳細拆解服務傳遞過程,並將每一階段合理的步驟化,描繪服務過程中的工作、工作執行方式和顧客經歷,將服務的情境、服務提供的接觸點、服務提供的人員及關係利害人等,以地圖或圖案的方式呈現,是完善服務設計、服務品質及服務創新的最佳工具。
- 技術評估:當運用服務藍圖和公司內部利害關係人取得初步共識後,即可展開技術評估表,依據產品的每一個特性,去找需要何種技術能力,而該項能力,目前究竟是現有的,還是待開發,還是需要引進外部資源,藉此盤點公司具備哪些關鍵資源。
組織創新體系推動步驟
|
流程4 設計創新商業模式
商業模式的定義為企業及客戶將價值最大化,把企業運行內外要素整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高效率且具獨特核心競爭力的運行系統,並以最優形式滿足顧客需求、實現顧客價值,達成獲利目標。
建立商業模式時,需要整合各項元素,創新商業模式的核心在於「顧客區隔」及「顧客價值主張」的適配性,並進行「通路、顧客關係、營收模式、關鍵資源、關鍵流程、關鍵夥伴、成本結構」等構面的商業模式設計。
- 顧客價值主張:顧客價值主張是企業協助顧客以更有效率、便利或更經濟實惠的方式解決問題,滿足顧客需求。顧客價值主張分為3大要素,分別是創造價值、傳遞價值、獲取價值。
- 商業模式藍圖:運用商業模式九宮格,探討新商品或新服務在傳遞價值與獲得價值最需要的元素。填寫商業模式九宮格有其順序。商業模式要不斷地與時俱進,從把握現狀,進而評估藍圖,修正藍圖到執行與驗證,才能更熟練地掌握商業模式的焦點。
流程5 測試驗證
對於新商業模式中的許多假設前提,用最少的成本透過快速測試驗證方法,進行中以小區域的目標族群進行假設的預測是否為真,如果是真的假設就成立,如果不是真的,立即進行修正調整,稱為軸轉(Pivot)。
- 風險評估矩陣:每個創新專案至少有上百個假設,運用評估矩陣快速篩選,將先前的假設與企業影響度進行優先順序測試的排列,以降低風險與探索新的策略。
- 測試驗證計畫:每一個驗證活動都要包含HAM,H(Hypothesis) 假設: 你測試什麼假設? A (Activity) 活動:你用什麼特定的方式去測試? M (Metric) 衡量值:你的預期是什麼?如何衡量?
- 軸轉指標驗證:創新專案會有很多不確定工作項目,通常假設條件是大於已知條件的,因此必須進行且戰且走的策略,隨機應變,隨時軸轉,把焦點著重於測試與驗證。
組織需要的創新人才特質
|
(本文整理自中國生產力中心出版之《CPC 企業創新系統(CPC Business Innovation System,CBIS) 技術手冊》部分精彩內容)【更多精彩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24年10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