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融資X 碳交易市場監管 減緩地球升溫危機 COP29 氣候金融大會

瀏覽數:43


文/ Louis Wei 圖/達志影像

  2024年11月24 日於亞塞拜然首都巴庫(Baku) 辦的第 29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方會議」(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of the UNFCCC, COP29) 落幕後,衍生的爭議餘波盪漾。

  COP29 參與人數僅4 萬多,僅為2023 年在杜拜舉行的COP28 人數的1/2。大會主題為「氣候金融」,探討的主題包括:各國針對氣候金融的「新集體量化目標」(New Collective Quantified Goal, NCQG) 達成協議;探討《巴黎協定》中第6 條的碳交易市場規範;檢視氣候損失與損害應對基金的運用,以及協調全球能源轉型。

  COP29 重點議題圍繞在氣候變遷的融資、補償和碳交易等議題,因此又被稱為「氣候金融大會」。

爭議點1
氣候融資承諾應由1,000 億美元提高至3,000 億美元

  NCQG 藉由氣候融資幫助低收入國家轉型為零碳經濟,以及協助遭受嚴重氣候變遷衝擊地區適應所需的資金。

  儘管在 COP28 時訂定明確的目標,要求已開發國家每年提供 1,000 億美元(約新台幣3.25 兆元),協助開發中國家應對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然而,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針對資金目標產生歧見,導致會議一度難以進行。

  而最終在COP29 的會議中達成2 項決議:

  • 已開發國家承諾對開發中國家的融資目標從每年1,000 億美元提高到每年 3,000 億美元(約新台幣9.73 兆元);由已開發國家起示範作用,鼓勵開發中國家自願捐款。
  • 目標是 2035 年達到每年 1.3 兆美元(約新台幣42.4 兆元),並確保來自公共與私人來源的資金協作,且逐步提高對開發中國家的融資規模,藉此幫助開發中國家實現低碳轉型及適應氣候變遷危機。

  對此項目標無論已開發國家或是開發中國家卻不買單。由橫跨亞非等共45 國代表組成的「最低開發國家」(LDC) 談判團的代表認為,此次決議是對開發中國家的背叛,直言他們對COP29 的結果感到憤怒,並強調認為那些對氣候危機負有最大責任的國家再一次讓他們失望了。

  根據《路透社》(Reuters) 報導,印度代表萊納(Chandni Raina) 對3,000 億美元資金的決議感到不滿。他認為,「不能解決我們所有人面對的嚴峻挑戰。」

  巴拿馬氣候變遷問題特別代表哥麥斯(Juan Carlos Monterrey Gómez) 也對此通過過程提出質疑,他直言協議通過「敲槌敲得太快,已開發國家總是在最後一刻強行將決議塞進我們嘴裡。」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 指出,要讓開發中國家實現低碳排的經濟轉型,現今每年即需要1.3 兆美元加上通貨膨脹,到了2035 年實際上開發中國家每年能獲得的資金將更加縮水。此外,開發中國家也不斷抱怨,這筆資金缺乏具體執行機制,當中包含私人或多邊借貸和贈款等,恐增加開發中國家財務壓力。

  擔任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的氣候政治專家卡蒂(Tracy Carty) 則批評,已開發國家厚顏逼迫開發中國家接受這個數字,而且石油與天然氣公司每年賺取的數十億美元利潤,至今未被要求承擔任何責任。然而,已開發國家代表則認為,此次會議承諾的資金為2023 年的3 倍之多,已經是給出最大程度的援助。

  英國能源部長米利班德(Edward Miliband) 則說:「對應對氣候變遷來說,這是至關重要的協議。這個結果並不能滿足所有人,但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往前邁了一步。今天的協議最重要的訊息就是:潔淨能源的轉型勢不可擋,這是21 世紀最重大的經濟機遇,只要我們支持這項決議,就能夠吸引私人部門的投資。」

COP29 會議場外,各國環保人士集結,要求開發中國家要對地球汙染提供更高的援助資金
圖說:COP29 會議場外,各國環保人士集結,要求開發中國家要對地球汙染提供更高的援助資金。

爭議點2
完善《巴黎協定》第6 條針對「碳市場制定」原則,如何核算碳信用、報告交易數據以及建立國際監管等交易登記的運作模式,確保碳市場的透明運作

  COP29 另一項重點就是完善《巴黎協定》第6 條針對「碳市場制定」原則及各國實現氣候目標方式。主席國強調全面實施第6 條是本屆峰會優先談判事項,以確保碳市場的透明運作。雖然在2021 年於蘇格蘭舉行的 COP26 ,各國就已達成規範原則的一致性,但在實行規範的指導原則上,例如,審查流程與項目資格等問題,並沒有明確的結論。

  在此次的 COP29 會議上, 針對第 6.2條「國際可轉讓減緩成果(International Transferable Mitigation Outcome, ITMOs),也就是允許締約國之間透過雙邊或多邊協議的碳交易,將減排產生之碳權轉讓給其他國家。

  COP29 中則是確立各國授權碳權交易之方式,包括:如何核算碳信用、報告交易數據,以及接受國際監管等交易登記的運作模式,以提高碳交易的透明度。

  此外,本次峰會中6.4 條「巴黎協定額度機制」(Paris Agreement Crediting Mechanism, PACM) 的機制也更加確立。目的在建立 一個標準化的全球碳交易市場,由聯合國設立集中的監督機構(Supervisory Body, SBM) 監督國際碳交易市場,並在聯合國的監督下允許政府、企業及其他實體交易經驗證過的碳權。COP29 通過的條文會更加具體化執行標準,未來每項減碳專案都必須經過嚴格的評估,如此也能提昇經驗證碳權的可信度。

  根據《Azernews》報導,今年會議在尾聲通過《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 第6.8條,是非市場機制的關鍵條文,通過的條文包括關於實施和運營非市場方法平台(Nonmarket Approaches Platform , NMA) 的指南,該平台主旨在記錄與交換有關非市場方法的信息。例如,記錄參與國所需或收到的支持;該條條文讓締約方能實施國家的氣候計畫,實施永續發展規劃時採行的減輕以及適應的策略。

川普當選後
為氣候峰會承諾投下變數

  值得一提的是,COP29 中各締約國元首和代表齊聚,卻有一位不在會議現場卻引發熱烈討論的人物,那就是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

  由於川普對氣候變遷一直抱持懷疑論的態度,因此美國在全球氣候變遷的立場也成為會議的討論重點。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 氣候韌性中心資深主任加斯特盧曼迪(Jorge Gastelumendi) 指出,由於川普在競選時曾多次放話當選將退出《巴黎協定》。雖然根據《巴黎協定》的章程,美國或許無法在短時間內正式退出,但只要川普宣佈美國接下來不推動、不參與峰會,美國則形同實質退出。

  美國作為世界最大經濟體,實質退出協定將會帶來最直接的財政衝擊。此外,川普任命的能源部長賴特(Chris Wright) 不僅是化石燃料公司「自由能源」(Liberty Energy) 的創始人兼執行長,也是氣候懷疑論者。

  川普當選意謂著美國在未來氣候峰的貢獻會逐漸打折,同時也降低了外界對氣候融資目標執行的期望。氣候融資機制仰賴已開發國家的締約方政府的執行力。這些國家的政府必須認知到調動財政資源、減少排放與保護全球人類免於氣候變遷影響的重要性,才不會讓COP29 的決議成為空話。

  全球升溫限制在比工業化前高攝氏 1.5℃內是《巴黎協定》一開始設定的目標,但據聯合國報告,依照各國目前的政策推展進度,全球在本世紀末升溫將達到約攝氏3℃。儘管川普上台會為全球氣候變遷治理帶來衝擊,但各締約國仍然可憑藉國際合作,展現對抗氣候變遷的決心,持續朝減碳與降低升溫的目標前進。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25年1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