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轉型助力台灣餐飲業 智慧化工具緩解餐飲缺工危機

瀏覽數:7


【文/銀河互動網路領航員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

  台灣餐飲市場規模在2023 年創下新台幣1 兆元的歷史新高,顯示疫情後消費需求強勁。但伴隨市場崛起而來的,卻是食材成本波動與勞力供應不足的雙重危機。透過數位轉型,無論掃QR Code 點餐、自助結帳,還是智慧化庫存管理,數位技術不只可以緩解業者的經營壓力,更能為產業注入創新動能。

  餐飲業更從數位轉型中提煉出新的價值,可從降低成本、提高營運效率,以及強化顧客體驗三層面詮釋。數位化不只是為了應對危機,更是提升競爭力的長期策略。透過精準數據分析,業者能更有效管理庫存與供應鏈,減少浪費與營運風險。多品牌經營更能借助數位化工具進行跨店與跨品牌管理,實現高效整合。餐飲業數位轉型,不只是化解困境的緩衝,更是面對未知風險,迎接未來新市場機會極為重要的投資。

餐飲業數位化破局之道

  台灣餐飲業當前面臨的挑戰,除了成本攀升與招聘困難外,如何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提高效率與服務品質,透過數位轉型緩解現況問題已是當務之急。從會員管理系統到自動化設備,數位工具導入可減少人力負擔,還能優化顧客體驗。例如,透過客戶關係管理系統(CRM) 標籤分析,業者能針對顧客需求進行個性化行銷,促進回購與品牌忠誠度。

  企業資源規劃系統(ERP) 與數據分析技術等數位工具,能協助業者精準的監控成本與優化。透過即時追蹤食材庫存,降低過量備貨所導致的損耗和浪費。例如:餐廳使用ERP 系統全方位數據化管理,讓門市更精準的掌控庫存與整合供應鏈,降低營運風險。

  智慧化服務工具更可降低餐飲業對人力高度依賴,掃QR Code 點餐、自助取餐櫃等技術,讓顧客能以更便利的方式完成下單與取餐,大幅減輕外場服務人員的工作負擔。中央廚房智慧化設備如自動煮飯機、製茶機等,更能提升生產效能並減少廚房人員的需求。例如:連鎖咖啡品牌導入智慧奶泡機與自動填壓機,能有效提高飲品製作速度,並確保品質一致。

  數位化應用也為人力資源方面帶來顯著的效益。業者透過人力調度系統與數據分析,能有效安排人員班次,確保高峰期人力分配最佳化。例如:餐廳利用CRM 系統,標籤會員行為並結合人流預測數據,安排人員排班,不只提高服務效能,更優化顧客體驗。同時,送餐機器人與自助取餐櫃等,也能解決服務人員短缺的痛點。

餐飲業提煉三大數位轉型價值

  在數位轉型過程中,餐飲業需要透過創新提煉出三大核心價值,才能不只優化內部營運,更提升顧客體驗與市場競爭力。

數位工具 提高服務效能

  首先,數位工具如掃QR Code 點餐與自助結帳,可大幅縮短顧客等待時間,讓服務流程更高效、便利。舉例來說,目前連鎖速食餐飲品牌幾乎都導入自助點餐設備,減少結帳錯誤和服務延誤,有效提升顧客滿意度,同時也減輕外場服務人員負擔,使其能專注於提升服務。

數據分析 提升行銷收益

  數據驅動營運決策,也讓餐飲業能精準滿足顧客需求並增加收入來源。透過CRM 系統的數據分析,幫助業者了解顧客行為,實行個性化服務。例如:利用CRM 系統推送分眾訊息與生日優惠,不只能吸引回購,還能有效增加品牌會員數;導入外送與線上訂餐系統,也能有效拓展多元銷售管道,甚至觸及區域外消費族群,有效增加收入來源。

智能技術 助力多品牌管理

  數位化和自動化技術可讓餐飲業得以快速擴展分店並有效進行跨品牌管理,這些工具不只能提升整體營運效率,更讓品牌在市場中保持彈性與競爭力。

  當企業面臨多品牌經營,導入數位管理模式,能應對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同時也提高市場靈活性。因此,餐飲業進行數位轉型不只是導入工具,更該思考如何打造出可持續提升競爭優勢的關鍵策略。

餐飲缺工?數位行銷打開新局

  餐飲業面對缺工潮,雇主品牌經營不只是解方,更是數位行銷時代展示企業核心價值的關鍵手段。

  隨著少子高齡社會到來,加上年輕人職涯需求轉變,企業需要提供超越薪資的吸引力,激發求職者共鳴才能擺脫招人困境。例如:詹記、好初早餐等餐飲品牌,都透過內部活動與價值觀傳遞,不只凝聚團隊向心力,也吸引更多認同品牌理念的人才。

  如何將核心吸引力進一步放大?數位行銷正是最佳工具。透過企業官網、社群媒體、甚至短影音平台,品牌能以多層次方式觸及受眾,將真實企業文化與工作環境展現在求職者眼前。例如:在Instagram 上分享內部活動,或在TikTok 展示團隊合作短影片,如此不只展現品牌親和力,也讓潛在人才感受到真實的職場氣氛。

  這類方式特別能打動Z 世代,此族群對數位內容高度敏感,並追求品牌與自身價值觀契合。善用數位行銷工具,不只能讓品牌發聲,更可與求職者建立深層互動。

  品牌經營若能與數位行銷深度結合,不僅能解決人才招募困境,更能讓企業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成為吸引人才的磁石。

數位平台與工具 成為招聘新利器

  經營品牌首要步驟是做好平台規劃,選擇合適的數位行銷管道,企業可以在LinkedIn、Instagram 和Facebook 等平台建立專業品牌形象。這些平台不只能展示企業專業性,也能透過互動內容增加求職者對品牌的認知。例如,LinkedIn 可用來發布職缺與專業文章,展現企業產業專長;Instagram 則可分享公司日常、員工故事和活動照片,透過視覺內容拉近與潛在求職者間距離;Facebook 則適合用來建立社群,讓求職者感受到品牌的親和力。

  建立雇主品牌也可採用更多創新數位行銷工具,Podcast 便是值得嘗試的媒體形式。企業可以邀請管理層或員工分享職場經驗與對企業文化感受。例如:透過Podcast 討論團隊合作與創新挑戰,不只能強化品牌可信度,也能吸引對行業有興趣的求職者收聽並建立品牌認知。直播則是另一種高效互動工具,透過舉辦專屬線上招募活動,由員工現場分享工作日常並回答求職者問題,可拉近雙方距離。

  在數位行銷工具助力下,員工不只是雇主品牌承載者,更是與受眾溝通的關鍵橋梁。無論是社群分享、Podcast 還是直播,這些媒體形式都能讓品牌形象更具真實性與吸引力,進一步促進求職者對品牌的信任與認同。

  品牌經營重視內容深度與真實性。數位行銷方面,企業可朝向展示企業文化、願景與使命等方向,透過文字與多媒體並用,展現內部真實氛圍。例如:透過員工親述影片,分享如何在公司找到成就感與自我成長,如此可吸引相同價值觀的求職者。展示Team Building 活動、公司聚會等團隊日常,不只能呈現工作活力,也能強化品牌人格化特質。


圖說:建立雇主品牌也可採用更多創新數位行銷工具,Podcast便是值得嘗試的媒體形式。企業可以邀請管理層或員工分享職場經驗與對企業文化感受。

員工就是品牌大使 人才= 人財

  員工是企業文化最直接體現,其真實分享比任何公關報導、廣告都更能打動人心。企業可以鼓勵員工透過社群媒體分享工作經歷,還可以設計內部激勵計畫,鼓勵員工成為品牌故事最佳代言人,並搭配品牌或獨特標籤(hashtag),透過真實經驗能與數位行銷受眾產生更深的連結。

  例如:員工可分享如何透過公司內部培訓提升技能,並獲得升遷機會,能讓潛在求職者更直觀感受到品牌對員工成長重視。推動內部員工推薦計畫不僅能吸引更多優質人才,也能激發員工對企業認同感與參與感,形成雙贏局面。

  在發布職缺時,內容專業度和吸引力同樣不可忽視。企業需要提供清晰職務內容說明,並凸顯發展空間與福利。例如,強調完整培訓計畫與升遷機會,讓求職者了解未來可能性。將這些內容利用社群廣告精準投放,也能提升職缺曝光率,進一步吸引符合條件人才。善用數位行銷,不只能讓雇主品牌發聲,更能將品牌文化與價值傳遞給潛在求職者,創造互動與吸引力。(數位行銷延伸閱讀請連結iMarketing 銀河數位行銷學http://www.iwant-in.net/tw/iMarketing/)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25年2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