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成長如何克服財務與團隊挑戰

瀏覽數:32
關鍵字:


  賴總統於民國113年就職演說聚焦產業政策,打造臺灣成為「經濟日不落國」,期盼經濟活動與影響力遍及全球;政府將與產業界密切合作,把握「前瞻未來,智慧永續」、「競逐太空、探索海洋」及「布局全球,行銷全世界」三大方向,推動臺灣的發展。

  其中「前瞻未來,智慧永續」談及全力推動臺灣成為人工智慧之島,促進人工智慧產業化,並須發展創新驅動的經濟模式,透過數位轉型及淨零轉型的雙軸力量,協助企業升級轉型,打造智慧永續新臺灣,創造第二次經濟奇蹟。

  中小企業面對雙軸轉型挑戰,投資新創技術,培養新世代,最重要的課題是解決「缺錢」與「缺人」的困境,打造強健的企業營運「資金」與「團隊」體質。

  許多產業分析與研究報告顯示,無論是踏出第一步的零到一,或是成長茁壯的一到十甚或到一百,「缺錢」與「缺人」這兩個難題一直是企業發展的瓶頸,諸如規劃投入資金建立中央廚房,相關資本支出與租稅配套,後續利息金流與投資人收益等,又或是如何領導與激勵團隊,有效善用資深員工產業知識或新生代員工應用數位工具,以及相關激勵措施等,每一項都對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有著很大的影響。

資金:中小企業的共同困境

  資金一直是中小企業成長的絆腳石。臺灣中小企業普遍面臨以下幾項資金方面的挑戰:

  • 取得不易

相較於大企業,中小企業的信用評級較低,且抵押品不足,因此在向銀行申請貸款時往往面臨較高的門檻。

  • 成本高昂

 即使能取得資金,中小企業通常需要支付較高的利息成本,這無形中增加了企業的營運壓力。

  • 匯率風險

臺灣許多企業的營運與國際市場息息相關,匯率的波動會對企業的財務狀況造成直接影響。

  • 稅務政策的影響

政府的稅務政策變動頻繁,企業需要投入大量資源在稅務規劃上,增加了財務管理的複雜性。

  其他諸如伴隨規模成長,應收、應付帳款增加,帶來隱藏的財務管理風險等,往往是中小企業能否存續的關鍵。

人才:新時代的競爭力

  人才作為企業發展的驅動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臺灣企業在人才與團隊方面也面臨著諸多挑戰:

  • 人才斷層

臺灣少子化與缺工已然是現在進行式,導致臺灣企業面臨嚴峻的人才斷層危機,無論高科技產業或是傳統產業與服務業,人才供需失衡都直接衝整體競爭力。

  • 員工流動率高

臺灣員工的平均離職率較高,企業需要投入大量資源在人才招募與培訓上,增加了人力成本。

  • 數位人才缺口

隨著數位轉型加速,企業對數位人才的需求急遽增加,但相關人才供應不足。

  • 人才培育不足

中小企業的培訓資源相對匱乏,無法提供員工完善的培訓,不利於人才的發展。

  除了前述供需問題,企業創新與規模成長期間,如何形塑良好企業文化增加員工認同感、老新員工或是不同部門之間的溝通、以及合適的績效管理機制等,都對於企業規模增長產生考驗。

  面對「資金」與「人才」的雙重挑戰,臺灣企業本身應該建立健全的財務管理制度,加強現金流管理,降低財務風險。透過建立完善的人才培育體系,提供員工良好的發展機會,並且打造良好的企業文化, 建立積極向上、尊重人才的風氣,吸引並留住優秀人才,此外應用AI等新科技,投入開發新產品、新服務,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善用政府支持體系,無論是各類競爭力或創新計畫的申請、育成或產學合作資源或者業界科技專案等,多元瞭解與評估申請適合的政策資源。

  臺灣企業在面對資金與人才的挑戰時,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政府應提供更完善的政策支持,企業應加強內部管理,社會則應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只有這樣,臺灣企業才能在全球化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實現「經濟日不落國」的願景。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