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極光AI更耀眼》多倫多與它的AI產地

瀏覽數:3521
關鍵字:


【文/劉容皿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

  人口將近650萬人的多倫多是加拿大第一大城,它不僅具備豐富的文化多元性,經濟樣貌也展現出多樣化。這座城市同時擁有多倫多證券交易所(Toronto Stock Exchange, TSX)及主導加拿大銀行界的5大國有銀行總部,而多家加拿大國內大企業的總公司、跨國企業的加拿大總部也設在此處。

  多倫多坐擁文化和經濟上得天獨厚的條件,相關人才和資金持續流入,加上公私部門有計畫的推動產業發展,使得這座城市成了孕育高科技業的搖籃,尤其是在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領域的突破,讓多倫多成為從零售業到健康照護等領域的全球AI創新重鎮。

  如今,原本因北電網路(Nortel Networks)、黑莓(BlackBerry)等公司沉寂而黯然失色的加拿大科技業,將靠著AI再站起來。

AI新創密度最高

  多倫多的AI產業生態圈究竟發展有多快?據普華永道(Pricewaterhouse Coopers, PwC)調查發現,在2017年,多倫多的AI企業快速發展,新創公司成功籌資1.91億美元,而單在2018年第1季即有8項AI相關投資案,規模就高達8,300萬美元,較2017年大幅成長88%。

  AI如何能在多倫多發跡進而發達?可追溯至1980年代初期,加拿大高等研究所(Canada Institute for Advanced Research, CIFAR)在神經網路和機器學習領域為繼起者打下扎實的根基。而多位深耕AI領域的學術界先驅,像是目前擔任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名譽教授的辛頓(Geoffrey Hinton)、蒙特婁大學(Université de Montréal)的本希奧(Yoshua Bengio)、亞伯達大學(University of Alberta)的薩頓(Rich Sutton)持續推動相關研究,並發表重大成果,讓加拿大一舉躍升為全球AI技術發展的領導者。

  以前述3家鑽研AI技術的大學為中心,多倫多、蒙特婁、艾德蒙頓逐步形成加拿大3大AI重鎮,學界以深厚的研究實力作為支持AI開創的後盾,奠定今日機器學習的生態系雛形,多倫多更在匯聚眾多優渥條件下強勢崛起,成為如今AI新創公司密度最高的城市。

孵化MaRS生態系

  加拿大力圖拚搏的野心,也展現於2000年成立的新創育成機構上。多倫多創新中心(MaRS Discovery District)扮演孵化催生新創的重要推手,居間媒合當地企業參與新創投資,同時將政府出資贊助的醫療研究和其他科技成果應用於商業範疇。這個占地150萬平方呎的新創園區目前已進駐數百家新創企業,業務範圍涵蓋各種領域,遍及醫療、潔淨科技、金融科技、企業管理,再加上其中有逾100家以AI和機器學習為主的新創企業,在新創園區共同打拚、交互作用,形成更廣泛的「MaRS生態系」。

  今年初剛獲英特爾(Intel)注資的Rubikloud即設在MaRS園區內,這家公司利用AI幫助零售商整合企業資料庫、提供優化公司營運的做法,屈臣氏(Watsons)正是他們的客戶之一。Rubikloud共同創辦人及執行長劉凱瑞(Kerry Liu)指出,多倫多是聚集眾多產業的重鎮,而無論是保險、金融或一般企業,都需要從大數據中整合、分析出具價值的資訊。此外,他也認同多倫多AI蓬勃發展的現況必須歸功於學界貢獻,例如:多倫多大學和滑鐵盧大學(University of Waterloo)的電腦科技向來是該校強項,且已長時間鑽研機器學習領域。

  加拿大政府更積極提昇國內AI領域發展,以期達到經濟轉型的目標,2017年為「泛加拿大人工智慧策略」(Pan-Canadi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trategy)撥款1.25億加元(約9,400萬美元),同年,又編列9.5億加元(約7.1億美元),打算師法矽谷成立5個創新「超級群聚園區」(Superclusters),以創造就業機會、促進研究,進而拉抬加拿大國內經濟。多倫多能打造成如今AI重鎮的地位,是學術界、政府、產業合力孕育的結果。

快速核發簽證吸才

  為吸引國外科技人才,加拿大提供便利的簽證也為多倫多這座AI城市帶來極大幫助。正值美國加強管制科技移民簽證之際,加拿大卻反其道而行,啟動新移民法,讓高科技工作者最短可在2周內取得簽證,盡快穩定投入工作。根據MaRS對多倫多100多家科技公司的調查,有53%的受訪廠商表示2017年比2016年增加更多外國覓職者,這些人才主要來自美國,其次才是印度、中國、巴西。

  根據調查,高達1/4的加拿大理工科碩士畢業生赴海外就業,主要前往美國尋覓就職機會。不過,這些科技人才也嗅到母國意圖振興的徵兆,開始鮭魚返鄉。駐紮在多倫多的新創業者留意到,加拿大的人才有回流的趨勢。

  跨國企業也開始著眼AI開發而紛紛湧至多倫多,2017年,設於多倫多大學的AI實驗室Vector Institute原本已獲得Google注資1.5億美元,後續又再追加投資500萬美元。2018年1月,從多倫多發跡的黑莓公司也結合AI方向進行轉型,由智慧手機公司變身為自駕車技術開發商。2018年6月,Samsung也宣佈在多倫多成立專注發展AI醫療的研發中心。

  2018年9月多倫多又將迎來一波跨國企業進駐,微軟決定將區域總部遷入市區,Intel緊接著表示要成立繪圖晶片工程實驗室;Uber也透露要在多倫多設立一座投資額超過1.5億美元的軟體研發中心,同時擴充去年在當地啟用的自駕車研發中心;甚至連Amazon也考慮將第二總部設在多倫多。

低調文化招商難行

  不過,當地人士不免也擔心,諸多跨國公司可能會搶走加拿大本地企業的人才,造成本地企業發展空間被排擠,最後淪為外國業者的收購標的。

  蒙克全球事務和公共政策學院(Munk School of Global Affairs and Public Policy )創新政策實驗室(Innovation Policy)聯合主任伍爾夫(David A. Wolfe)在今年提出的報告中表示,加拿大打造在地的成功經驗,並企圖躋身全球強國「有好有壞」。這份報告指出一項危機:「有潛力的新創公司往往不是遷往美國,就是被賣給外國(經常是美國)投資人。」

  專家憂心,就算跨國企業挖角加拿大的頂尖研究人才,是為了優化該公司在加拿大的營運,但智慧財產權及商業化後的利益全數受跨國企業掌控,即使開發的人才來自加拿大,這個國家最後仍將一無所有。

  加拿大總理杜魯道(Justin Trudeau)也留意到這情形,在今年5月加拿大電商巨人Shopify年度大會上,他表示加拿大人在宣傳創新時,應該「多招搖一點」。雖然他這番談話被人批評為失言,但杜魯道認為加拿大企業文化太低調,智慧產權不是被輕看,就是被低估。

【完整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18年12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