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路品牌與信賴關係間之移轉效果探討

- 撰文者:
- 2019/09/18 瀏覽數:2041
隨著實體與虛擬通路之競爭白熱化,以密度居世界之冠的台灣便利商店業為例,業者無不為了追求來客數的增加、客單價的提高、獲利率的提昇,卯足全力在創新與研發包括不論是新商品的推出或新服務性商品的提供,以帶給消費者更多的選擇與便利的消費為出發點,來爭取消費者掏出口袋的錢來花費為最期盼的目標。
在新零售的蓬勃發展,線上線下O to O及通訊軟體LINE或微信等的異軍突起,實體通路與虛擬通路均可視為廣義通路的一部份。而消費者的購物心態,確實也不斷地隨著商業環境的多元化及消費者需求的不斷改變,而更加的難以捉摸。對於消費者種種而言,如果只是用理性與常理並無法解釋,其潛在的購物動機、欲望與行為,更不是單純的用想要刺激並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就可以解釋清楚。
在各通路彼此間的差異日漸趨同之情形下,要如何掌握住顧客的忠誠度,並提供更多新商品與服務,以爭取更多的商機與機會。又如何能夠讓消費者接受、信賴與再惠顧,便是業者在擴張其市場版圖之際,所必須要面臨的課題。
以遍布全台各地之某通路門市為例,如果各類產品本身自己存有『品牌權益』可以吸引消費者,讓消費者想購買該品牌的產品,自然便可以到該某通路上去尋找,那商店就僅是一個單純的購物通路而已。
但對該通路商來說,若消費者對該通路品牌之商店存有『品牌信賴』,而去該通路品牌之商店內購買所擺放之銷售的產品。那對消費者而言,通路品牌之商店就不僅只是一個單純的購物通路,更可以視為一個提供各式商品的供應商。
研究分析,當某便利商店通路業者針對消費者的需求,進行新產品種類的引進與開發(例如新鮮蔬果販售、透過ibon事務機進行購票繳費儲值或叫車服務等),或是推出更多新服務性的商品(例如配合電商發展,有到店取貨、店到店物流寄送),更甚者,還能運用便民的概念,與市立圖書館合作,進行還書的動作。
如果消費者在初次消費前,會有出現疑慮或猶豫不決的情況(例如敢不敢)。這樣的情況,透過消費者對該通路之品牌信賴,便可以影響其接受此推出之新產品或新的服務性商品的接受程度。創造通路品牌信賴關係移轉至新產品或新服務上之效果,更呼應現在許多通路商如家樂福、7-11等不斷開發自有品牌之商品來跟其它產品競爭(如舒潔衛生紙、樂事洋芋片等),以創造更高的獲利空間。
故當製造商推出新產品時,還須藉由許多媒體的廣告與宣傳,將其新產品的訊息利用行銷的方式傳遞給廣大的消費者,促使其主動到各通路商通路來購買該產品。這樣的廣告成本,往往所費甚巨而效果又不易衡量與掌握。但在實務上,通路品牌商業者則會向各產品製造商索取所謂的『上架費用』,其主張就是可以讓廠商享受所謂『搭便車的效果』,廠商可以藉由知名通路的優勢(形象良好、可信賴),讓消費者可以看到,以增加販售產品之知名度。
若一家不具知名度的產品製造商,能夠利用繳付所謂的上架費用,藉此得以在市場上快速曝光與取得銷售的機會,除可立即獲得銷售量之營業額外,更可以讓消費者認識該廠商與產品。而這些廠商並不用花費巨額行銷與廣告費用,乃是將這些廣告預算移轉到這些知名通路商之配合上,這樣也確實在現實的商店通路中,知名通路品牌確實有這樣的拉抬效果。
透過探討消費者對通路商店之品牌信賴,進而了解是否能夠影響消費者接受其所推出的新產品或新服務。當中我們也發現到,影響這兩者之間的變數很多,我們僅先就知覺的風險及涉入程度這兩個來做分析,發現到當消費者對所需要的產品功能越清楚與了解的時候(例如衛生紙),或預期這消費使用之後所產生的風險並不高(例如洋芋片),則被接受的程度也會相對的提高。
上述研究結果,也可以適用在虛擬的通路上,像是PChome、momo、阿里巴巴、天貓、淘寶等。因此,讓實體與虛擬的通路品牌業者了解到,在經營上,一方面要持續強化其企業本身品牌的優勢,以創造自身的『品牌權益』。另一方面亦可藉此引進並開發出更多自有的新產品與新服務性商品,運用『品牌信賴』的移轉,除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之外,亦可創造通路業者自身企業更大的商機與利潤。
教育訓練網
CPC整合內外部顧問、講師、學者及專家,透過公開班及廠訓,為企業界培育無數傑出人才。培訓內容包含:經營領導、策略規劃、ESG永續發展、智慧製造與數位應用、生產/品質管理、行銷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研發管理、設計創新、財會與內控管理、專案管理、勞工與消防安全、公共工程品質管理、語言進修等。
猜你喜歡

便利商店的品牌信賴當消費者想要購買某種功能的產品,到底是該產品的本身就存有著「品牌權益」,讓消費者想要購買,然後才會到便利商店去找尋?還消費者對該品牌的便利商店存在著「品牌信賴」,因而去購買該品牌店內此種功能的產品?這就需看對消費者而言,便利商店到底是否僅止於單純的購物通路而已。

對消費者而言,通路自有品牌具有低價實惠的誘因;對通路業者來說,獨家銷售的商品可以建立起顧客對通路的忠誠度及與其他通路的區隔性,不僅能夠鞏固消費者對商店的忠誠度,亦是零售業間進行差異化競爭的有力武器,可謂是雙贏策略。

通路業者透過經營本身的「通路品牌」,創造消費者對其的忠誠度。主要是因消費者從原對「商品品牌」的喜好,經由「信賴移轉」,轉換到對通路本身的「通路品牌」。通路商就可以持續不斷發展出新的商機與創造顧客間的互動與感動。

「通路行銷」(Trade marketing)又可稱作「通路企劃」,指的是製造業公司內部,一個負責通路企劃的單位。
工作內容主要是透過對流通業者之定位瞭解及整體通路分析,發展通路別之品牌策略,讓行銷策略可以充份實現在賣場。通路策略包括了鋪貨、陳列、價格及促銷等4個構面。
通路行銷為隨著國際流通業在台灣之發展擴大,逐漸形成之新概念。因此在日用消費性用品業界,目前有此一單位的公司皆以大公司較多。在公司組織內部定位介於「品牌行銷(Brand marketing)」及「Sales force」之間,負責轉換品牌策略成不同型態的流通業客戶計劃。

『沒有品牌,再好的產品,也不知道其名字;有品牌,不管好壞,總是有人知道』要不要走自有品牌之路,這不僅僅是經營的選擇,而更是夢想的實現!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