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千葉「THE FARM」看食農


  微弱路燈下,四十人大巴在蜿蜒的鄉間小路上緩緩駛過,視線勉強可及之處只見樹木和農地,一邊看手機地圖一邊向領隊確認這條路是否正確。下車後襲來日本夏初的涼意與蟲鳴,最令人驚奇的是大片草坪上散落數十座左右的白色帳篷,帳中透出昏黃光線的夢幻感,令團員們瞬時安靜出神,而打破這片氣氛的是:「有螢火蟲!」。果然,上下起伏不定的光點不正是都市中少見的螢火蟲嗎?這裡正是今明兩天的參訪重點—位於千葉縣的「THE FARM」。

  當晚不但品嘗了田園直送的蔬果,第二天一早更下田摘茄子、挖馬鈴薯後,煮成pot-au-feu(法式火鍋)享用。結合住宿、農園體驗、遊樂的「體驗食農泊」在日本已相對成熟,此行所拜訪和鄉園旗下的「THE FARM」更是佼佼者。

  早在1991年,面對日本的高齡化及糧食自給率下降,一群年輕人為了銷售農民辛苦產出的作物,從合作生產、集貨、運銷及加工開始,在集體產銷模式獲得成功後,更進一步以「體驗食農泊」將都市人拉進田間,不著痕跡地縮短消費者及生產者間的物理及心理距離,打造六級產業的典範。

  所謂「越全球越在地」,已成日本指標性農業遊憩景點的「THE FARM」,每年吸引超過20萬遊客到訪。

  在台灣說起「食農教育」,仍容易停留在「學校教育」的角度,其實生活中不分年紀職業,處處可以來場食農教育。如同個人在「THE FARM」體驗時學到,挖馬鈴薯時要注意不要找埋太淺的,因為可能受到光照而表皮發綠(在家保存亦同),進而產生毒素-茄鹼(龍葵鹼),不宜食用。

  例如此類活動,由生產端體驗到的食農教育留下深刻印象,反向從通路端所見又如何呢?所為「處處皆食農」,通路端的進貨、陳列、解說卡…等,既是學習機會,又可進而縮短生產及消費之間的距離。

  近年在台灣已欣然可見:台灣農會在政府的鼓勵下,協助開拓小農通路、促進地產地消,打造社區小鋪、直銷站及農夫市集,加強與消費者的溝通;同時也有民間企業致力於「從產地到餐桌」,成立親子餐廳或故事車,讓孩子們從小樂於食、學於食。

  日本《食育基本法》前言即提到,「建構食物生產者與消費者間的信賴關係,活化地方社會、承繼並發揚豐富的飲食文化,並推動對環境友善的生產及消費關係,提升糧食自給率」。

  就筆者解讀,不論食育或食農,其最終目的仍在連結農田到餐桌、土地與人文。中間的媒介是體驗食農泊、農夫市集或是餐飲店…等都好,讓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我們,「用新台幣下架」的方式凝聚對本土農產品的認同,並且替下一代的環境投票。

更多資訊請參考
AKM農業資訊平台

AKM農業訊平台由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在地創生卓越經營服務團所經營,旨在整合過去合作的產、官、學、研顧問專家,提供青年農民、產銷班、農民團體、農企業客製化的服務,進而提昇農業附加價值與生產力,共同開創台灣新農業時代。同時,將台灣農業科技實力擴散至海外,促進國際媒合交流,接軌馬來西亞、印度、新加坡、泰國、印尼、日本、澳洲等農產貿易市場。

猜你喜歡
*
食農教育的下一步:全民食農

食農教育推廣多年,食農教育的下一步可以從「模板複製、深化」、「培訓」、「分享交流、夥伴串聯」、「擴散與行銷」四種方式作為食農教育推廣擴散的方向。

*
民間單位推動食農教育轉型與創新的建議方向

針對民間單位推動食農教育與創新的建議方向分為規劃完整性、執行內容、建立在地網絡、推廣效益四大方向。規劃完整性以在地作物及農委會食農教育概念架構規劃內涵;執行內容以高中職以下學校、大專校院、農會、社區及農企業為對象分別闡述;建立在地網絡則分為在地資源及專業資源的單位合作;推廣效益則為推廣策略、宣傳管道、教材教具等內容進行建議。

*
淺談食農教育議題

臺灣的食農教育在各界多年努力之下,終於在民國111年4月立法院三讀通過,為臺灣食農教育課程提供最有力的法源依據,本文將試圖從過去自身經驗出發,以教育者的角度,自臺灣的源起、發展脈絡等探討食農教育課程,希冀透過食農教育找回人與土地,敬天地、法自然的鏈結。

您可能會有興趣的出版品
您可能會有興趣的課程
{{c.area}}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