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創生] 智慧溫室升級蔬菜產業 青銀共耕打造生產與照護雙贏模式

- 撰文者:
- 2024/05/01 瀏覽數:347
有鑒於全球氣候變遷,導致氣候不穩定,台灣氣候夏季高溫多濕,導致蔬菜作物栽培及運銷過程中易罹病蟲害與遭遇農業災害,讓農民嚴重損失,加上國內農產業結構問題,導致市場供需失衡,因此為穩定作物生產環境,宜輔導農友應用自動化省工設備,採用現代化設施與建立安全生產栽培環境強化溫室內智慧環控系統等,推廣安全蔬菜供應體系,建立病蟲害診斷防治及肥培管理系統,降低栽培管理及勞力成本之支出,建立優質行銷品牌,穩定市場供需以提高農友的收益,更是當務之急。
台中市外埔區介於大甲溪和大安溪之間,特殊環境適合農業經營,主要生產蔬果如葡萄、火龍果、筊白筍、芋頭、洋菇和毛豆等,一年四季皆有不同作物生產與銷售。然而,因應農村高齡化趨勢,所致青年回鄉務農與照顧長輩需求增加,回鄉青農常面臨缺乏智慧農業耕種技術,或與長輩有耕種觀念上的溝通衝突與困境。
整合現有資源 輔導青農回流農村
外埔區地方創生計畫整合現有資源,輔以相關設備輔導返鄉青農投入蔬菜生產,推廣至有意加入之青農,協助降低種植成本進而提高產量,並且導入智慧農業技術與生產方式,建立產銷履歷輔導,用以吸引更多青農加入,提供青農的農產品從生產到銷售的全方位訓練。
計畫以協助台中市農民申請農業生產設施與設備補助,鼓勵安全用藥管理及共同運銷,結合地方產業發展產品特色,並透過農業技術研究相關單位指導田間管理技術,提升農作物品質並擴大產能,穩定市場供需,增加農業收益,藉以活絡當地農業經濟。
智慧農業升級溫室 創造青銀共耕好環境
隨著科技的進步,農業現今訴求將物聯網、大數據、無人機等智能科技應用於生產管理中,培育新一代青農具備操作智慧農業溫室的能力。智慧化溫室系統能控制作物的栽培環境和條件,如透過調整遮陰、補光、灌溉、噴霧與水牆等,並以感測器即時偵測田間狀態,再將資訊傳輸至雲端系統,遠端監測農場環境,同時以程式控制田間設備進行自動化管理,達到省工及穩定生產的目標。
然而,由於青年回鄉從農,常與老農或長輩有種植代溝問題,除了藉由相關生產技術課程的辦理,加強作物栽培與耕作知識,減少技術認知差異的溝通難題外,透過智慧化溫室系統的導入,也能穩定生產產量和收入,讓青年安心從農,同時增加市區農產品供應品項與市區取貨站優良蔬果,建立青銀共耕,以縮短溝通代溝。
目前溫室以栽種洋香瓜與小番茄為主,所培力的五位青農,配合台中場退休研究員戴正洋指導管理,洋香瓜已完成產銷履歷的認證,小番茄也正在進行申請中。透過溫網室設施的設置,提升農產品質與產量,也在青年相互學習與複製中,讓當地農業在科技中更加成長。
圖1、輔導從事蔬菜生產農民設置結構型鋼骨溫網室,協助農業產業結構轉型與質量提升。
推動六級化產業 青銀共耕創造六級感動
外埔區地方創生計畫以溫網設施搭配青創基地,藉以活絡當地農業經濟。藉由設置智慧化溫室與生產管理模式,規劃智慧農業學習溫室,培育青農返鄉從農,和透過關懷據點合作,提供綠色照護,營造青農與高齡長輩青銀共耕生活之目標,未來期待透過六級化串聯,自一級生產智慧溫室、二級打造冷鏈物流與農產品加值處理、三級行銷與展售農產創穀倉生活化,來形塑整體產業鏈,創造六級化感動。
為串聯產業六級化,二級以冷鏈加工處理計畫,擬規劃溫網室旁的土地建置冷藏庫,增加農產品儲藏與銷售期限,保持產品於優良品質,調節生鮮市場供需。三級以農產品展售行銷,未來擬活化9號倉庫作為農民直銷站,與青年合作販售生鮮產品,接軌行銷。在產品銷收規劃方面,未來將培育青農一起進行行銷方面的學習,結合更多不同專業背景的年輕人,讓生產與銷售更趨穩定流暢。
圖2、透過智慧化溫室系統的導入,穩定蔬果生產產量和收入,創造就業機會,使青年留農或返農。
〔地方創生小檔案〕
外埔區為台中主要農業區之一,一年四季皆有不同作物生產與銷售。然而,因應農村高齡化趨勢,返鄉青農面臨技術層面不足或隔代溝通困境等問題,外埔區公所藉地方創生計畫鼓勵青年投入蔬菜生產,補助生產所需設備和智慧溫網室等,並輔以專業技術指導或開設相關課程,穩定青農的農作生產量,使青年安心從農,亦達成青銀共耕,一齊邁向共榮共好。
- 在地挑戰
因應農村高齡化趨勢,所致青年回鄉務農與照顧長輩需求增加,回鄉青農常面臨缺乏智慧農業耕種技術,或與長輩有耕種觀念上的溝通衝突與困境。
- 創生DNA
台中市外埔區介於大甲溪和大安溪之間,特殊環境適合農業經營,主要生產蔬果如葡萄、火龍果、筊白筍、芋頭、洋菇和毛豆等,一年四季皆有不同作物生產與銷售。
- 關鍵作法
- 設置智慧化溫室與生產管理模式:補助外埔區從事蔬菜生產產業的農民設置結構型鋼骨溫網室,並導入智慧化監控和生產系統,穩定蔬菜生產品質,穩定供銷體系。
- 提供田間指導與管理技術課程:透過生產設備補助和由農業技術研究單位指導田間相關管理技術,提升農作物品質和產值,亦減少青農與老農的代溝和農業技術知能不足等問題。
- 輔導青銀共耕以共創價值:透過智慧化溫室的建置和設備技術的導入,輔導青農與老農共同耕作,使青農保有收入上的保障,也增加高齡者的價值。
- 關鍵推手
農業部農糧署
台中市政府農業局
台中市外埔區公所
AKM農業資訊平台
AKM農業訊平台由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在地創生卓越經營服務團所經營,旨在整合過去合作的產、官、學、研顧問專家,提供青年農民、產銷班、農民團體、農企業客製化的服務,進而提昇農業附加價值與生產力,共同開創台灣新農業時代。同時,將台灣農業科技實力擴散至海外,促進國際媒合交流,接軌馬來西亞、印度、新加坡、泰國、印尼、日本、澳洲等農產貿易市場。
在地創生卓越經營服務團
本中心成立「在地創生服務團」從在地出發,透過人物境共好的思維,串接一級生產、二級加工、三級服務,結合產官學研各界能量,尋找資源創新價值,打造出真正屬於地方性及能展現與傳承在地文化特色的產業。
猜你喜歡

借鏡荷蘭,汲取其農業科技發展應用經驗,提供台灣農業生產者創新經營具體建議之參考,藉此提升台灣農業競爭力。

在全球農業存在普遍缺工、高齡化的情形下,追求科技自動化的智慧農業在成長中,目前台灣的智慧農業正準備從物聯網(IoT)進入到人工智慧物聯網(AIoT),由溫室導入感測元件收集各項數據開始,未來結合專家經驗並導入電腦演算,將能讓農業更自動化,讓農民無須凡事親力親為。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