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紡織業數位轉型現況與發展策略

瀏覽數:35


  本文係受到經濟部交辦,搜集資料以傳統產業轉型為主題撰寫法人智庫產經動態的第一篇試行,本人主筆並以中心角色繳交,內容更應用了近年執行計畫經驗:

  臺灣紡織產業早期以進口原料加工出口為主,逐步發展成包括人纖製造、紡紗、織布、染整及成衣等上中下游的完整產業體系,憑著技術優勢與產品研發實力,已是全球機能性紡織品市場主要原料供應地。面對全球競爭壓力與數位化趨勢,數位工具應用不足之業者亟需投入數位轉型以促進技術升級以保持競爭力。

我國紡織產業現況

  112年全臺紡織及成衣工廠共有4,469 家,從業人員約14萬人,總產值達新臺幣3,172 億元,其中紡織業產值為2,968 億元(占比93.6%),成衣業產值為204 億元(占6.4%)。

  112年全球終端產品受到高利率、高通膨與中國疫後經濟表現不如預期等因素影響,需求疲弱,紡織品成衣重點市場進口需求亦呈收縮態勢。依據經濟部統計處資料顯示,相較111年我國紡織產業整體產值減少21%、出口減少25.16%,反映供應鏈變遷及國際競爭的挑戰。

我國紡織產業數位轉型動向

  透過MIC數位轉型動向調查國內超過180家紡織業者,調查結果顯示,紡織業達到數位化、數位優化與數位轉型比例分別為52.2%、40.6%、5.0%,其中數位優化與數位轉型加總比例較112年增加14.2%,顯見我國近年投入數位化程度的提升。在「數位化思維」方面,11.7%的經營階層對數位化改善商業活動表示「非常重視」,較112年調查結果提高6.3%。

  而在「導入數位化採用的工具」部分,紡織製造業導入工具依序為「資訊系統(IT)工具(95.0%)」、「雲端工具(86.1%)」、「AI工具(16.7%)」。相較於112年比例皆有所增加。在「投入數位化獲得效益」部分,113年及112年紡織業前3名效益皆為「資料正確性高」、「提升工作效率」與「節省人力」。

  我國紡織業者雖已逐步投入數位轉型,但受地緣政治影響及成本問題,與東南亞或中國大陸廠商競爭激烈,期望透過數位轉型降低成本或增加營收。

  下游成衣服飾業者由於品牌或貿易商影響,多已應用數位工具,數位化程度較高;中游多數中小型業者雖有投入ERP軟體,惟生產資訊與營運資訊串聯整合程度較低,且經營管理者對數位化的重視程度不高,較不願投入有限資源於高價之創新數位工具,僅少數業者會主動應用AI進行數據分析,如上游的化纖大廠。

  而紡織業廠區的機器設備數位程度落差大,部分製造環節仍仰賴人力操作;另普遍遇到產業結構年齡層老化問題,年輕一代不願投入製造場域,產業自我轉型能力有限,無法有效帶動學習訓練數位化程度提升。

顧問看法

  1. 透過持續推動數位工具的普及應用,提升整體紡織產業數位化程度

從調查分析得知,紡織業的數位化程度在流程及技術層面具一定基礎。隨著全球市場對自動化、智能化需求的增長,紡織業應可進一步導入AI、雲端系統等工具,以降低成本、增強競爭力。

可藉由法人單位先以系統化的評量工具協助業者評斷自身數位轉型現況或智慧化程度,更明確下一步轉型工作目標,透過推薦合適數位工具,轉介相關聯政府資源,減少業者自行摸索轉型的成本。

針對數位轉型階段處於初期的業者,透過試用成熟的低門檻訂閱制數位工具,如近年生成式AI透過簡單操作,快速產出規格設計參考,讓業者見到效果,再逐步利用生產數據優化生產流程,提高生產效率和管理水平。

  1. 紡織業可仰賴AI優化採購與生產

原料價格在紡織業成本結構占比大,其波動大幅影響成本和利潤,而影響原料價格的參數眾多,如原油、航運價格、氣候,紡織業生產流程參數更複雜,例如染整中染缸特性、布料材質與密度、溫度升降速度、染料配方、順序、水量、佐劑加入時點等,過去仰賴資深員工判斷,而解決多變項是AI的強項,可利用專業法人單位結合資服業者,聚焦問題,從小環節開始逐步導入。

  1. 推廣典範案例與輔導協助,促進產業升級並強化整體價值

很多時候業者有意轉型,卻很難跨出第一步,或是想先看別人怎麼做。故可藉由轉型成功之業者分享AI應用之實務成功經驗,樹立產業標竿供其他業者、產業聚落借鏡及仿效;另由法人單位輔導業者數位轉型,由二代接班人帶領、組建轉型團隊,規劃數位發展藍圖以加速轉型步調。

政府亦應持續透過計畫補助提供資金支持業者導入數位工具,由具實績的系統整合業者提供技術,強化生產線的聯網整合,協助紡織業者建置跨系統的資訊整合平台,穩固完整生產體系。期望能藉由數位轉型開創新的商業模式,如拓展新通路或新市場,為臺灣紡織產業增強國際競爭力。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