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耕未來,果然有成!智食良果扎根臺灣,領航智慧農業進軍泰國

- 撰文者:
- 2025/06/20 瀏覽數:252
一、何謂智慧農業生態系?
智慧農業的發展是現代農業轉型的重要趨勢,農業部自106年起積極推動智慧農業計畫,在這過程中累積了豐碩的成果。然而,檢視過往發展歷程時,我們發現公私部門在智慧農業研發領域存在資源重複投入的情況,這凸顯了優化整合與加強串聯的必要性。
更重要的是,這些創新研發成果往往因缺乏完善的商業模式而難以持續發展,因此,農業部積極籌劃推動「智慧農業生態系」計畫,期望透過產、官、學、研各界的緊密合作,建立嶄新的合作模式。
「智慧農業生態系」的概念源自現代商業生態系統的經營理念,其核心架構包含三個關鍵角色:基石者(Cornerstone)、促進者(Facilitator)和利基者(Niche Player)。
基石者通常是具備關鍵技術或資源的領導企業,負責提供生態系統的基礎建設;促進者則扮演串接各方資源與需求的重要橋樑;利基者則是在特定領域中提供專業服務或解決方案的專業業者。這三者透過緊密協作,共同打造完整的智慧農業服務鏈。
在這個生態系統中,各方參與者秉持互補、共生、共享的理念,整合既有的智慧農業技術與服務,發展出符合產業實際需求的全方位解決方案,這種創新的合作模式不僅能有效降低重複投資,更能促進資源的最佳配置,加速智慧農業技術的實際應用與推廣。
透過生態系的運作,我們期待能突破過往單打獨鬥的發展模式,建立起永續經營的商業體系。此外,智慧農業生態系的建立也將為臺灣農業帶來全新的發展契機。
二、成功案例分析-以智食良果(股)公司生態系團隊為例
團隊組成與服務內容
智食良果(股)公司以IoT感測與控制系統為核心,運用積木程式編寫實現土壤濕度管理、光積值灌溉等智慧灌溉模式,且透過雲端系統建構生產運行模式,同時結合凌聚農業科技(股)公司的智耕雲農業資訊服務平臺與饗樂纖農生技(股)公司的關鍵資材技術。
組成生態系團隊並推出「水肥用量管理暨遠程監控服務」及「智慧水肥管理暨顧問服務」,協助農民能夠即時監控農場環境,精準調控水肥施用量,並完整記錄農業產銷過程的相關數據。
為滿足不同規模農場的需求,團隊採用分階段、模組化的導入方案,提供客製化的硬體模組銷售及年度訂閱制系統服務。
團隊營運模式
在營運模式上,由系統整合團隊進行搭售,開發客戶的成員可優先獲取10%營業額抽成,後續依據場域規劃、施工、程式編寫服務、平臺使用費、資料分析及精準肥培建議等項目的貢獻度,進行團隊成員間的利潤分配;同時設置Line BOT作為即時服務窗口,協助農民解決各項技術問題。
計畫執行成果
透過「智慧農業業界參與建立生態系」計畫,該團隊於112-113年度取得顯著成果,成功建置5場示範場域與15場擴散場域,服務範圍擴展至172座溫室,並於示範場域導入先進的物聯網技術及感測設備。
不但實現溫室環境的智慧化管理,包括溫度、濕度、光照度等關鍵參數的精準調控,這些智慧化設備為農民帶來實質效益,包含節省工時達4萬小時,並創造每公頃25萬元的額外收益。
於國際發展方面,智食團隊於113年透過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與泰國皇家基金會展開合作,於清邁建立了5座試驗工作站,設置10棟設施溫室與1處露天農場,工作站配備多項創新技術,包含智慧灌溉、水肥監控與數據分析等技術。
這項合作不僅展現臺灣農業科技實力,更開創了跨國技術交流的新局面,有助於將臺灣的成功經驗推廣至東南亞地區。
未來智食良果生態系團隊將持續深化智慧農業的應用範疇,透過在地實踐與國際合作的雙軌策略,為臺灣農業轉型樹立典範,展現數位科技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重要性,為產業升級指明方向。
三、結語
國內產業需求與發展趨勢
近年來,極端氣候事件頻繁發生,國內農業因此面臨諸多挑戰。為了因應這些變化,傳統農業正逐步轉型為設施栽培模式,不僅能有效降低氣候風險,也有助於穩定農產品的供應量與品質,尤其在花卉、蔬果等高經濟價值作物領域,農民對精準化生產的需求日益提升,為智慧農業生態系的發展提供了絕佳契機。
在氣候變遷帶來的種種挑戰中,水資源管理已成為現代農業的關鍵課題,智慧灌溉技術的導入正是應對之道的重要一環。智食良果生態系團隊結合物聯網技術與專家顧問系統,為農民提供全方位的智慧水肥解決方案,不僅有效協助節約寶貴水資源,更透過精準管理提升作物產量與品質,實質創造農民的經濟效益。
國際市場潛力與拓展策略
國際市場方面,東南亞國家目前正積極推動農業現代化,將智慧農業視為提高農業競爭力的重要策略,以泰國為例,該國政府近年大力推動「Thailand 4.0」計畫,將農業科技視為重點發展領域,投入資源推動農業數位轉型,其他如越南、馬來西亞等國家也紛紛制定相關政策,推動智慧農業的發展。
智食良果生態系團隊在泰國清邁的成功案例,正是切入國際市場的重要里程碑。該團隊針對當地氣候與作物特性,客製化亞熱帶地區的智慧農業解決方案,不僅協助當地農民提升生產效率,更為臺灣智慧農業技術樹立良好口碑。
未來,團隊將逐步拓展至其他東南亞國家,並透過與當地農業機構的合作,開發更多元的應用情境,為臺灣智慧農業開拓更廣闊的國際市場。
【參考資料】
- 行政院生產力4.0發展方案
- 農業部,新農業創新推動方案 2.0
- 智食良果股份有限公司官方網站
- 《臺灣新創服務泰國,用科技服務小農.智食良果 》臺灣光華雜誌
- 《智農是什麼》,智慧農業官方網站
AKM農業資訊平台
AKM農業訊平台由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在地創生卓越經營服務團所經營,旨在整合過去合作的產、官、學、研顧問專家,提供青年農民、產銷班、農民團體、農企業客製化的服務,進而提昇農業附加價值與生產力,共同開創台灣新農業時代。同時,將台灣農業科技實力擴散至海外,促進國際媒合交流,接軌馬來西亞、印度、新加坡、泰國、印尼、日本、澳洲等農產貿易市場。
猜你喜歡

台灣過去有蝴蝶蘭王國的美名,生產的蝴蝶蘭約9成外銷,產業鏈已有明確的分工,從新品種的研發育種、組培苗培養、小苗、中苗、大苗的栽植、物流運輸及市場行銷等,各個業者選擇其發展利基,各司其職。本次藉由考察德國智慧農業相關發展之機會,前往參訪全球最大的蘭花組培公司-Hark Orchideen,以及德國最大的蘭花公司-Bremkens Orchids,除學習瞭解兩家公司的經營模式及焦點領域外,更從中學習如何透過產業內的分工及合作,提升產業價值。

電腦不只可以挑花生,過去只能靠人類採收的嬌嫩水果,隨著機器學習與3D鏡頭辨識力大幅提昇,不必擔心因為薪水太低而請不到季節性勞工,這些只會簡單動作的機器人,反而成為解決缺工危機的大功臣。

智慧農業的推動除了生產技術的整合與創新,亦必須有資料與資訊的整合作為生產銷售的後盾,讓分散於各業管單位的資料可以無障礙串流,以創造收集、整合、分析、回饋的應用價值鏈。近年來面臨人口高齡化、氣候變遷、全球糧食危機等內外在考驗,如何妥善整合物聯網、大數據分析、人工智慧等技術,將是農業一大課題。

從農糧園藝到畜禽水產養殖,各類示範場域展現出客製化的科技應用策略:運用感測器、物聯網、自動化設備和人工智慧等技術,精準掌控生產環境,大幅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品質。向天歌的案例更為典型代表,透過密閉式智慧禽舍和太陽能結合,不僅解決了傳統養殖的技術瓶頸,還開創了農業永續發展的新模式。

韓國政府因應農業人力短缺、氣候變遷等農業危機,將「智慧農業」列為八大國家創新議題之一,並將結合尖端技術的智慧農場作為核心農業推廣政策。「智慧農場創新谷」發展計畫於2018年啟動,旨在透過青年培育、技術創新及市場開發,促進農民、企業與研究機構的協同發展,打造韓國智慧農業綜合示範園區。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