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力分析淺談傳統市集青年接班的競爭機會


 
圖:宜蘭縣綠九市場日展菓菜行。來源:台灣市集gogo購

  傳統市集體現地方的產業、經濟、文化與社會特色,例如:若想採買新鮮漁獲,基隆崁仔頂漁市是不容錯過的海產寶地;若想品嚐眷村經典風味,臺北南門市場則是尋味記憶的絕佳去處。傳統市集不僅作為地方的經濟命脈,更是凝結集體回憶與人情風貌的場所,也映照出市井生活的脈動與時代的變遷。

  然而根據經濟部112-113年度市集經營現況調查結果,我國市集攤商負責人以59歲以上占比最高(36.28%),顯示傳統市集從業人員有高齡化的趨勢,另外隨著消費行為改變,以及超市、量販店與電商等新興通路崛起,多樣的商業競爭環境衝擊傳統市集在民生經濟的重要性。

  傳統市集在大環境的衝擊下逐漸式微,如何使它再續昔日的繁榮與活力,已成為當前不可忽視的重要議題。因此,輔導傳統市集導入現代化的經營思維,翻轉既有的商業模式,才有機會突破逆境,而在轉型的浪潮中,青年接班無疑是推動傳統市集現代化經營的關鍵因素。

  政府單位積極重視傳統市集的永續藍圖,透過美學優化導入、綠色低碳輔導、教育訓練、環境品質改善等競爭型輔導方式,幫助市集攤商重振旗鼓。在輔導遴選的條件中也特別重視青年接班,期待透過青年的創新經營與行銷思維,推動市集品牌行銷與數位轉型,翻轉傳統市集的形象並提升商業競爭力。

  波特五力分析(Porter’s five forces analysis)是評估產業競爭型態與外部環境的模型,透過該模型可以幫助探討掌握新興經營觀念與技術的青年,如何在傳統市集面臨的競爭壓力下,運用專業知識放大既有優勢,擬定具體的經營策略激發創新亮點,強化傳統市集永續經營的競爭優勢。

  以下是針對傳統市集青年接班經營的五力分析:

一、市集現有競爭者(Competition in the Industry)

  1. 攤商飽和

傳統市集通常已有許多老字號攤商,爭奪彼此有限的客源。

  1. 削價競爭

傳統市集常見削價競爭,削價競爭可能導致利潤空間有限。

  1. 產品差異化低

傳統市集內的產品種類相似,難以形成顧客忠誠度。

  1. 口碑影響力強

消費者往往依賴口碑與長期購買習慣,青年接班若無法維持品牌形象,容易被老客戶忽視。

💡挑戰策略:

  1. 開發創新經營模式

運用社群媒體行銷推廣以利建立顧客關係、整合線上線下訂購系統或外送服務提高服務品質,開拓新客源。

  1. 建立品牌形象

傳統市集許多攤鋪缺乏品牌化,品牌化可以從攤鋪命名、攤招視覺、攤鋪整體視覺形象、商品包裝等,一點一滴著手建立。現代行銷學之父Philip Kotler說「品牌賦予產品或服務力量」,因此具體的品牌形象可以幫助商品行銷推廣,強化在顧客心中的記憶點。

  1. 差異化產品或服務

如果販售產品或服務的品質比競爭者好,則可以凸顯產品或服務的市場區隔,強化顧客信賴,例如:有機原料、地產地消、特色食材、電商宅配服務等。

  1. 提升消費者信心

攤鋪可以透過美學優化導入、商品陳列優化、參與評核鑑定等自我提升項目,強化品牌好形象,提升消費者信賴。在經濟部《113年度推動商業發展成果彙編》提到,優化輔導攤鋪業者認為輔導後營業額、來客數平均提升8.8%。

二、新進入者的威脅(Threat of New Entrants)

  1. 進入市場門檻低

市集創業門檻較低,容易吸引創業新人加入,容易加劇競爭。

  1. 政府政策影響

市集租金、食安衛生與公共安全等政策可能形成創業新人的限制。

💡挑戰策略:

  1. 建立合作夥伴關係

善用家族人脈與資源,加強與供應商的合作,確保進貨價格優勢。

  1. 踴躍配合政府活動

透過參與政府輔導活動,有效及時掌握政策配套,以利建立經營策略。

三、替代品的威脅(Threat of substitute products)

  1. 超市與量販店競爭

超市與量販店有一站式購物、冷鏈管理、室內賣場等優勢,使消費者不需每日採買生鮮及日用品。

  1. 電商與外送平台崛起

銷售通路及多元服務影響消費者行為,使消費者對生鮮電商、美食外送等需求增加。

💡挑戰策略:

  1. 建立同業合作與異業結盟

市集品牌可以透過與超市、量販店聯名的方式,增加產品銷售通路;也可以與外送平台合作,提高銷售服務管道。

  1. 提升商品特殊性

運用地方食材的特色、地方特色包裝、宅配服務等提升商品特色亮點,以防被取代的影響,例如:筷子形狀的肉乾、特色辣椒醬等。

四、供應商的議價能力(Bargaining Power of Suppliers)

  1. 批發市場價格影響

攤商多依賴批發市場進貨,價格變動對成本影響大。

  1. 農產品價格波動

天氣與季節影響原料供應,導致成本不穩定。

💡挑戰策略:

  1. 地產地消

產品在生產地販售給消費者,減少中間成本。

  1. 調整產品組合

依市場變動調整產品組合。

五、購買者的議價能力 (Bargaining Power of Buyers)

  1. 消費者對價格敏感

傳統市集的顧客大多習慣比價,價格稍高可能影響購買決策。

  1. 忠誠度不高

除非有特殊產品或服務,消費者可能因小額價格差異而轉向其他攤商。

  1. 需求變化

年輕人習慣透過超市與電商消費,傳統市集客群老化,易影響長期經營發展。

💡挑戰策略:

  1. 客製化商品

因應年輕族群,推出小份量、加熱即食等產品,滿足單身、小家庭或上班族等需求。

  1. 建立顧客關係服務

提供會員優惠、集點制度,提升顧客回購率。

六、小結

五力分析 市集現況問題 青年接班的優勢與對應策略
現有競爭者
  • 攤商飽和、競爭激烈
  • 商品同質性高、價格戰頻繁
透過美學導入、品牌經營、差異化產品策略,提升顧客體驗。
新進入者威脅
  • 創業門檻低,競爭者不斷進入
  • 政策規範可能成為創業限制
善用家族經營基礎與政府輔導資源,鞏固競爭優勢。
替代品威脅
  • 超市、量販店與電商崛起
  • 消費者購物習慣轉變
利用文化特色研發產品創新行銷,與時俱進提供多元產品服務,創造不可取代性。
供應商議價能力
  • 批發市場價格波動大
  • 成本受季節、氣候影響
運用地產地消、調整產品組合,減少對中間商的依賴。
消費者議價能力
  • 價格敏感度高
  • 忠誠度低、習慣比價
利用會員制度、社群工具,培養顧客忠誠。

  綜合上述,掌握新興經營觀念與技術的青年可以運用品牌行銷、數位轉型、政府輔導等技術資源,讓傳統市集重現活力,再創商業競爭力。以下分享2則傳統市集青年接班的成功案例,並對應五力分析的挑戰策略,認識其經營策略與創新應用方式:

  • 運用品牌經營與重視在地食材,創造傳統市集現代化形象

獲選「雲青珍饌‧雲林年輕人店」的西螺市場光壽司,攤鋪經營者與妻子復刻日本築地市場的職人氛圍,透過品牌經營的方式打響攤鋪名號,成為傳統市集中的嶄新亮點。在商品經營部分,採用西螺在地農產品製作壽司料理,呼應消費者重視的在地食材、地產地消的消費趨勢。

  • 應用數位技術經營顧客關係與導入攤鋪美學優化,打造傳統市集新興亮點

獲選113年五星樂活名攤的綠九市場日展菓菜行,攤鋪經營者為二代接班,經營者了解年輕人的消費趨勢,透過數位化的經營服務行銷產品。在攤鋪經營部分,透果美學優化導入設計攤鋪品牌,針對商品展售設計美感陳列,並採用質感盛具提升服務品質,在傳統市集營造現代化消費體驗。

  傳統市集是經濟與文化的傳承場所,具有強烈的情感與地方連結,並能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促進地方特色產業發展,同時也守護地方傳統文化,也延續難以取代的特色人情味。

  透過波特五力分析,我們得以看見傳統市集在產業結構中所面臨的競爭壓力與轉型挑戰,而青年接班者正是這場變革中最具潛力的推手。青年接班不僅可以幫助傳統市集經驗傳承,更能促進市集現代化發展,賦予市集新的活力與競爭力。

  透過青年的創新思維,市集得以導入數位化服務,例如:社群行銷與電子支付,提升市集與顧客的連結並擴大客群。同時,青年也能透過品牌經營、減碳包裝、美學陳列等新穎的行銷模式,讓傳統市集能夠在現代化競爭環境中脫穎而出。

  然而,青年在接班時仍然面臨內外競爭者多、產品價格競爭激烈、產品差異化低、自身經驗不足、傳統市集內部保守氛圍等挑戰。因此,政府單位、市集自理組織應攜手努力,提供教育訓練、經營輔導等資源,吸引青年投入傳統市集創業接班,讓傳統市集的文化與商業價值永續發展。

 

【參考資料】

  • Porter, M.E. (1979). "How Competitive Forces Shape Strategy"
  • 經濟部商業發展署(2024)。《113年度商業發展工作計畫執行成果彙編》
  • 台灣市集gogo購FB粉絲頁
更多資訊請參考
在地創生卓越經營服務團

本中心成立「在地創生服務團」從在地出發,透過人物境共好的思維,串接一級生產、二級加工、三級服務,結合產官學研各界能量,尋找資源創新價值,打造出真正屬於地方性及能展現與傳承在地文化特色的產業。

猜你喜歡
*
青年返鄉計畫:農產品品牌建立

農民品牌建立,與消費者建立無推銷員的溝通橋樑。運用文字與農產品圖像設計建立視覺聯結,進而產生注目與認知並到信任從而購買。為舊有客戶的回購率奠定基石、並以增加未來客戶為準則。

*
輔導顧問扮演角色探討-以青年農民專案輔導為例

本文透過輔導個案了解顧問角色:一、即時諮詢與問題反映型;二、示範操作型;三、實地教學型;四、參訪與交流跨域合作發展型;五、通路拓建型;六、世代衝突型,透過輔導顧問扮演角色提供經營建議與使資訊透明化,帶領青年農民走向持續經營之路。

*
傳統市集邁向品牌化發展,持續轉型提升商機

為讓傳統市集能再度展現蓬勃的朝氣與無限商機,應協助市集與攤鋪進行再造或美學優化,全面改善市集整體的硬體、衛生環境與服務機能,並營造舒適環境空間與氛圍、融合與發展各自市集的特色,以促使傳統市集建構嶄新的風貌以及朝向品牌化發展。

*
台灣傳統市集的愛與愁:文化傳承與現代化挑戰的交錯

台灣傳統市集的最大特點是濃厚的人情味。市場裡,攤商與顧客之間的關係往往超越單純的買賣,更多的是一種長期累積的信任與關懷。在消費型態逐年改變的大環境下,傳統市集面臨量販店、超市、便利商店等新式店家型態強力競爭,其功能及存續性備受考驗。儘管挑戰重重,台灣傳統市集仍有許多值得挖掘的潛力,融入美學設計的入口意象、攤鋪位的翻轉改造、可使用行動支付消費及照明排水設備更新以符合環保綠色低碳,AI數位化與電商平台的結合,也是傳統市集未來發展的可能路徑。

您可能會有興趣的出版品
您可能會有興趣的課程
{{c.area}}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