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運動科技新趨勢:全球發展浪潮與台灣實踐

- 撰文者:
- 2025/09/05 瀏覽數:1965
一、全球運動科技與市場
近年來,隨著科技融入體育領域,全球運動科技市場持續擴大,調研機構以2023年為基礎進行預估,相較於整體運動產業複合年均成長率(CAGR)約5.8%的成長率*1、2(圖1),運動科技市場CAGR約在10%到20%之間*3-6(圖2、3)。Grand View Research更新以2024年數據為基礎進行預測後,更有高達21.9%的CAGR成長預估*7(圖3),顯示市場樂觀情緒正逐步上升,全球對運動科技前景的信心不斷提高。
圖1 運動產業複合年均成長率
圖2 運動科技產業複合年均成長率
圖3 最新運動科技產業複合年均成長率
市場版圖方面,目前則以歐美地區佔據主要份額*6(圖4),發展重點以粉絲體驗與內容、運動員訓練與解決方案為主,賽事與球隊管理的投入較少*8,與Mobidev觀察到的七大技術發展趨勢一致,包含賽後影像分析、虛擬實境(VR)賽事模擬、數位防傷技術、穿戴裝置輔助與表現分析、人工智慧教練、擴增實境(AR)傳播整合以及數據驅動的人才選拔七大方向*9(圖5),大致可以歸類為下述重點:
圖4 市場以歐美地區為主
圖5 運動科技發展方向
- 數據科技應用:利用攝影機、感測器和演算法量化運動表現,例如比賽影片輔助賽後分析,或透過生物數據預測和預防運動傷害。
- 沉浸式體驗:運用VR/AR技術模擬賽事場景,促使選手訓練更貼近實戰,觀眾也能有身臨其境的觀賽感受。
- 智慧穿戴與AI教練:透過智慧手環、手錶等穿戴裝置及人工智慧分析,協助監控訓練數據並提供即時指導,提升個人表現。
- 數據選材與全方位管理:以大數據輔助選拔明日之星,並運用科技改善球隊管理與戰術分析,達到有效之經營戰略。
除了運動科技的發展方向日趨明確,產業也開始以使用者的角度開始細部劃分,針對不同的運動與體驗,解決不同的痛點。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指出,運動用品與服務正採用生態系統思維,從顧客旅程中的痛點出發,嘗試打造連貫的整體體驗*10(圖6)。換言之,各種科技正在被整合進運動產業鏈,提供消費者連貫的體驗,例如使用智慧穿戴式裝置在活動中進行即時的支援,後續相關數據、紀錄與經驗則分享到平台上。
圖6 打造連貫的顧客旅程
整體而言,全球運動科技正朝向以數據驅動為核心的方向前進,一方面技術開始從專業運動走向普及化,使尖端技術不再侷限於菁英賽場,例如生理、健康數據的應用;另一方面則開始強調個人化體驗,滿足不同族群不同運動習慣與場域的需求,例如健身鏡、運動分享平台的興起。
二、國際發展與案例
大型賽事經常成為最新技術的最佳展示舞台,哪些新興的科技與議題正在改變在國際體壇,我們可以從2024年巴黎奧運一窺端倪。巴黎奧運從場館設計、觀眾體驗、運動員服務到訓練分析,都擁有足夠的巧思,能觀察到跨域跨界、異業合作的各種創新亮點。
首先是場館設計部分,巴黎奧運從視覺上便設計友好的場館並且導入永續理念,繼2016年里約奧運首度將跑道顏色改為藍色後,2024年巴黎奧運大膽採用薰衣草紫作為場館主色調(圖7)。跑道使用了牡蠣和蛤蜊的殼作為材料,除了呈現紫色讓電視轉播時畫面對觀眾眼睛更舒適外,也體現了環保創新與永續的概念,不只顛覆傳統觀念,也證明體育賽事能同時兼顧美學與環保*11、12。
圖7 永續與視覺場館(圖片來源:中央通訊社,2024)
觀眾體驗也是技術發展重點,建立在良好的視覺呈現之上,奧林匹克轉播服務公司(OBS)攜手阿里巴巴與英特爾給予粉絲極致的轉播體驗*13、14。透過佈署多台攝影機陣列和強大的Intel Xeon處理器,在容許8K解析度的即時直播同時允許後續360度賽事回放,讓觀眾得以從各種角度觀賞賽事細節,重新沈浸在比賽的關鍵瞬間,讓觀看體驗更上一層樓,也為轉播市場帶來新價值。
當然也不能忽視最新的人工智慧議題,AI也在賽事期間扮演了關鍵角色。法國新創公司Mistral AI聯手英特爾推出的奧運專屬AI助理「AthleteGPT」基於大型語言模型(LLM),透過手機App(Athlete365)即時解答運動員各種問題*14、15,提供如同隨身教練與管家的全方位支援,除了能給出訓練建議、賽程資訊外,還能回答運動員們的各種問題,對於首次參賽或臨場遇到問題的選手提供支持。
當然人工智慧還擁有另一種殺手級的應用:視覺辨識,英特爾的3D運動員追蹤技術(3DAT,3D Athlete Tracking)可以追蹤運動員身體上21個關鍵點,進行精準的動作捕捉與三維分析*15-18(圖8),在游泳、田徑等項目中獲取運動員的生物力學數據洞察。大量數據的運用除了用於精進表現和制訂訓練計畫,還能協助評估發掘潛力新人。例如英特爾曾經透過分析數百萬筆指標資料,在非洲塞內加爾運用此技術篩選出48名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選手後納入國家奧委會培訓計畫*19、20,顯示數據分析不僅能強化現有選手表現,也能挖掘明日之星。
圖8 動作捕捉與三維分析(圖片來源:動點科技,2024)
大型國際賽事可以說是運動科技的最新火力展示現場,然而我們在觀察全球運動科技也提及:技術已經開始從專業運動走向普及化,尖端技術不再侷限於菁英賽場,因此觀察台灣本地產業發展與身邊的科技應用也更顯得必要,也許我們能從中找出一些洞見。
三、國內發展與案例
臺灣在運動科技的浪潮中也積極布局,政策方面也可以同步觀察到專業運動走向普及化的現象。行政院於2022年推出了「臺灣運動×科技行動計畫」*21,以「Sports Everywhere」為願景,從提升選手競技能力和擴大全民運動風氣兩方面入手,帶動國內運動科技產業發展。該計畫訂出「強化基礎結構、擴大運科能量、推動數據治理、建構產業生態」四大策略,積極導入科技輔助訓練、串聯產學研資源並藉此鼓勵異業合作,亦建立運動數據公益平台發展運動健康資料治理服務。
隨著數據逐步累積,相關的應用希望從專業機構擴大到全民參與,促成一般民眾也能受惠於運動數據分析,向智慧健康生活邁進。而另一方面,產業端也跟隨全民化的步伐,向滿足不同族群、不同運動習慣與場域的個人化體驗發展。
臺灣以資通訊硬體見長,過去印象大多予人專注於運動器材製造與代工為主,但近年開始從創新應用著手,整合軟硬體、體感內容等服務,陸續切入運動科技發展。呼應於巴黎奧運在場域、科技與個人化體驗的展示,台灣也有相對應的,但是卻更貼近民眾的案例。
智慧場館方面,富邦集團攜手台灣大哥大將新莊棒球場打造成全臺首座5G智慧棒球場*22(圖9)。透過高速網路和物聯設備,場內實現比賽畫面多角度串流、觀眾手機即時互動等「常態性」創新服務,球迷可以即刻調出不同視角重播、參與現場投票或增強實境遊戲,使傳統棒球賽觀賞變得更智慧有趣。
圖9 全臺首座5G智慧棒球場(資料來源:台灣大哥大)
在一般民眾比較常使用的場域中,威整合運動股份有限公司經營的WayPoint鐵人工廠主要將自己定位在健身房,服務對象鎖定都市菁英客群。除了專攻鐵人三項訓練的專業之外,公司主打頂級教練團隊與設備,同時引入多項科技提升體驗,例如人臉辨識系統讓會員出入場館更便利、環境感測器自動調節空氣品質,並收集課程數據分析會員訓練狀等。此外,更規劃加入五感體驗協助運動效果,例如利用場館燈光設計和音樂節奏變化增添新鮮感,讓訓練兼具趣味與效率。
傳統場域也不乏科技創新的機會,AI新創公司富據智能科技開發了「安心泳」AI水域安全系統,利用專利影像演算法即時追蹤泳池中泳客的動作與速度,判斷是否出現溺水等危險行為,並及時警報救生員前往救援。目前系統已經導入台北大安運動中心、台中北區國民運動中心等泳池,未來除了與飯店、俱樂部等場所合作外,將更進一步偵測開放水域,成為民眾戲水安全的守護者。
傳統大廠與領頭企業也開始切入運動科技,從鴻海科技集團的醫療保健室起家的永悅健康股份有限公司從一站式員工健檢與健康管理,開始從全民健身風潮中切入,結合健康服務與媒體打造運動垂直社群生態(圖10)。這個健康媒體平台正以專業知識內容為核心,讓用戶記錄分享自己的運動數據與成果,提供線上社群交流、實體活動與購物服務,打造一個屬於運動科技的新生態圈。民眾可以利用平台從獲取知識、參與社群到購買器材與課程,形成一種結合平常上班與生活的新常態。
圖10 垂直社群生態
戶外活動部分,沛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Velodash 是專為單車團騎和旅行而生的車友平台,除了免費提供車友APP即時取得隊友位置資訊避免騎錯路線外,更因應電輔單車潮流下騎士的電力焦慮(耗電受地形影響,難以預估何時電力耗盡)問題,與電輔車廠合作建立用電推薦與警示,在路線分享之餘解決運動過程中支援不足的問題。
總體而言,臺灣運動科技產業正朝向多元方向發展,一方面受惠於政府政策與ICT產業優勢,大量科技應用場域正在建立;另一方面,新創公司的創意點子不斷湧現,從專業運動、全民健身到安全防護皆有亮眼案例。臺灣運動服務業的市場主體也隨著國內從事職業運動、場館經營及其他運動服務的營利事業數量持續增加,反映出民眾運動風氣和消費意願的提升。這種良性循環為台灣運動科技領域提供了肥沃土壤,然而更多的,是在這場趨勢脈動下看到的兩個未來發展情境:(1)解放人類先天限制的產品與功能、(2)直接與健康醫療連結的強關聯。
四、未來展望
解放人類先天限制的產品與功能是「人類增強」(Human Augmentation)(圖11)概念的具體展現,運用技術手段提升或擴展人類身體與認知能力,其目標是在運動表現、健康管理等方面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甚至更進一步加強人體極限,於此概念之上,全球各地也已經開始研發出令人驚嘆的創新產品與情境應用。
圖11 人類增強領域範疇
首先在逼近人體極限方面,日本棒球科技公司Next Base可以說是將科技與效率結合的最佳例子。利用在投手全身48處貼上感測標記,輔以14台高速攝影機捕捉投球動作*23,公司可以經由精密的動作資料分析,讓教練針對選手特質訂製強化策略,並提出防止投手受傷的訓練計畫。
此外,打破空間的限制的虛擬運動競技也開始萌芽,例如奧運虛擬系列賽將棒球、單車、賽車、賽艇、帆船等項目轉移到電子競技平臺上進行*24。為確保虛擬賽事的公正公平性,國際自行車聯盟(UCI)甚至與美國普渡大學合作,為智慧自行車訓練台制定硬體和系統的標準*25,這些發展意味著未來的運動比賽可能突破傳統場地限制,實現與虛擬世界的融合。
打破空間的限制也具體發生在個人運動與生活結合之上,而且具有相當大的市場。例如為了健康而興起的個人化居家健身潮流,隨著科技進步在家運動也能達到專業指導效果。最經典的例子莫過於新興的AI健身鏡*26,以喬山健康科技的健身魔鏡產品為例,設備內建飛時測距感應(ToF)、人工智慧和深度學習技術,能夠捕捉使用者的肢體動作並建立3D骨架模型。當在家健身時,鏡子會即時提供動作校正建議,確保姿勢正確並預防運動傷害,此類型功能對於無法經常到健身房的人而言等同於把私人教練帶回家,讓居家健身更有效、安全,滿足人們碎片化時間裡的運動需求。
另一方面解放時間限制的實例也開始出現,精準運動科學研究專案計畫「魔拍者聯盟」*27、28智慧桌球拍利用九軸感測器與FSR壓力感應板記錄球員揮拍力道、速度、加速度、揮拍軌跡、擊球點等參數,結合互動桌球訓練系統練習135種球路應對,讓受訓者自行安排訓練時間,且不再需要長時間累積與教練對戰的經驗就能熟悉球路變化。
在人類增強的概念之上,我們也可以看到運動領域直接與健康醫療強關聯的趨勢。輔助方面,穿戴機器人與輔助裝置除了運用在勞力密集的工業領域協助工作完成之外,也具備減輕人體負荷、防止職業傷害的特性,能應用於復健領域與運動醫學。例如日本公司Cyberdyne研製的穿戴式機器人HAL外骨骼*29、30,能偵測使用者的生物電訊號,驅動機械肢體協助動作,不論是想增強運動員的力量,或幫助傷病患者重新行走,這類裝置都提供了全新的解決方案(圖12)。
圖12 Cyberdyneru機器人「HAL」(資料來源:日本經濟新聞,2025)
運動表現的提升不僅在於訓練,賽後恢復同樣重要。知名運動品牌耐吉(Nike)與復健科技公司Hyperice合作,推出了智慧化的恢復鞋款和背心*31(圖13)。這些裝備內建可控溫的氣囊和壓力裝置,能自動維持特定溫度,透過熱療與加壓按摩,幫助運動員在賽前熱身和賽後放鬆肌肉,展示未來利用生物感測與物理治療的新產品潛力,讓運動員和一般運動族群都能有效管理疲勞、降低受傷風險。
圖13 恢復鞋款和背心(資料來源:Nike,2024)
科技巨頭在運動健康領域的研發也不曾缺席,Meta公司在2025年推出了新一代增強現實眼鏡Aria Gen2*32-34,儘管暫時還不直接對一般消費市場販售,但它集合了心率監測、語音識別、手勢辨識等多項先進感測功能,可以有效在運動活動中支援健康管理,對殘障人士進行輔助,實現更多元的參與。
綜上所述,未來的運動科技將更加強調人與科技的融合。無論是在專業體育競技中運用AI和大數據,還是日常生活中藉由智慧裝置提升健康突破極限,科技的滲透都將使「運動」的定義變得更廣泛、更包容、更貼近每一位獨特的使用者。
五、總結與建議
綜觀運動科技的發展,從全球的奧運技術展示到臺灣在地的場域落地,從科技巨頭的前瞻研發到新創公司的創新應用,我們至少看到了(1) 數據驅動的嶄新應用、(2) 市場分眾與專業化、(3) 科技下放後的全民參與、(4) 設計體驗的全新加值 四種現在進行式,並且在未來將走上「產品與功能解放人類先天限制」、「與健康醫療強關聯」兩種情境,不失為企業在開發新產品/服務時的重要參考。
縱然隨著大廠投入消費端市場,穿戴裝置等To C的產品逐漸飽和,高門檻技術、具專業數據判讀能力的醫療級穿戴裝置(如麗臺穿戴心電圖紀錄器、英業達MyHeartScore*35的AI應用等)都能提升產品與服務的附加價值,切入如運動與健康管理、高齡長照、職場健康等特定利基領域。舉例而言,虹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JoiiSports「壯世代賦能AI運動鍛鍊APP」就針對中高齡族群推薦16種運動類型,可以在兼具安全與防止受傷的情境下依能力自由組合自己的訓練菜單。
然後在產品與服務的加值之上,是企業建立在自身優勢之下的跨域合作,例如惠生大藥局在藥局內開創「樂齡健身房」並購入6台運動儀器設備,分別活動上肢、核心、下肢等三大區塊,使用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分析數據,根據長輩身體狀況開立運動處方,給予最合適的訓練內容*36,讓藥局不再只是藥局,而是長者生活的一環。
最後則是對於四種現在進行式與兩種未來情境的觀察上,我們可以看出運動科技領域發展的核心價值開始往數據聚焦,並且對於人因相關數據格外重視。從前文案例中可以看見,高速攝影與AI運算能捕捉過去無法量化的細節、過往資料的分析與比賽情境複現可以降低訓練試錯成本、個人客製化體驗與課程等,都需要大量資料的支援。
結合科技發展、數據應用與企業跨域合作,如今的運動科技領域一如麥肯錫所指出,正轉向生態系統思維並從顧客旅程中的痛點出發,嘗試打造連貫的整體體驗,顯見運動與科技的融合仍然以人為本,圍繞著使用者需求進行創新,這才是在快速變動的產業中,唯一不變的價值。
【參考資料】
- Research and Markets. Sports Market Report 2025. (2025)
- The Business Research Company. Sports Global Market Report 2025. (2025)
- Sports Technology Market. Sports Market Report 2025. (2025)
- Global Information. 體育科技市場:按技術、體育類型、應用和最終用途分類 – 2025-2030 年全球預測. (2024)
- Market.Us. Global Sports Technology Market. (2025)
- Precedence Research. Sports Technology Market. (2024)
- Grand View Research. Sports Technology Market Size. (2025)
- 楊孟芯. 新興領域/2024.05焦點】運動科技2023走勢大回顧—低谷是另一個高峰的開始. (2024)
- Mobidev. TOP 7 Sports Technology Trends and Innovations to Adopt in 2025. (2025)
- McKinsey & Company. Sporting Goods 2025—The new balancing act: Turning uncertainty into opportunity. (2025)
- 中央通訊社. 巴黎奧運紫色跑道保證夢幻 選手如在薰衣草田中奔跑. (2024)
- EJ Tech. 巴黎奧運|十項幕後科技大揭秘!. (2024)
- Intel. 觀賞比以往更豐富的賽事. (2024)
- 科學人. 改變2024巴黎奧運的AI科技. (2024)
- VMaker編輯部. 【科技奧運專題】AI是運動員的全能助手,還能當比賽裁判. (2024)
- 邱宜君.高儷綾.康健編輯部. 2024巴黎奧運大量用AI,4大應用改變運動員及觀眾的體驗. (2024)
- 机器之心. 3DAT 助力冬奥开幕式及赛前训练:这究竟是什么「神秘黑科技」?. (2024)
- Icebin. 动察:全景纵览,巴黎奥运AI驱动的数字和ESG创新盛宴. (2024)
- 阿比拉米-维纳. 聚焦 2024 年奥运会的人工智能进步. (2024)
- 36氪. 巴黎奥运:比赛之外,来看一场流动的AI盛宴. (2024)
- 葉哲良. 台灣運動x科技行動計畫. (2022)
- 高瑞鴻. 5G應用實踐-智慧球場. (2019)
- 熊崎敬. 「世界第一的動作分析」:日本運動科技的精髓獲得大聯盟認可. (2025)
- Arthur. 奧運首設5項電競賽事,虛擬棒球+單車+賽車+賽艇+帆船. (2021)
- TC. 單車電競標準化!UCI聯合普渡大學開發打造智慧公平的認證機制!. (2024)
- 余君濤. 居家線上健身市場具發展潛力智慧健身鏡隨時滿足各式運動需求.(2022)
- 吳昇光. MIT智慧桌球拍即時記錄揮拍數據!在家也能進行「國際級」訓練. (2022)
- House730. 一個人都練到乒乓球 「國際級」訓練一塊智慧球拍包辦曬. (2022)
- 彭梓涵. DCB、輔大赴日簽MOU聯手Cyberdyne打造穿戴式機器人醫療新時代. (2025)
- 日本經濟新聞. CYBERDYNE、台湾の研究機関・大学と連携協定. (2025)
- Fitz. Nike 與 Hyperice 聯手推出恢復科技 | 可穿戴式鞋款和背心助運動員提升表現. (2024)
- Mashdigi. 作為Project Aria研究項目一部分的Meta智慧眼鏡設備「Aria Gen 2」,將用於協助打造AR、AI技術. (2025)
- Akash Dutta. Meta Aria Gen 2 Glasses With New Sensors, Improved Battery Life Unveiled. (2025)
- Yang Abao. Meta 第二代 AR 眼鏡 Aria Gen2:創新功能與應用解析. (2025)
- 劉玟妤. 〈醫療科技展〉英業達展示AI醫療產品 落地醫院與個人健康監測. (2023)
- 商周. 社區的智慧健康管理師:惠生善用AI,串連鄉里的長照中繼站. (2024)
猜你喜歡

「顧客不是要買鑽頭,顧客要買的是洞。」博晶醫電從生活經驗中找到顧客的痛點,打造出全球第1台量測體力的穿戴裝置GoMore,把生理數據視覺化,幫助運動者評估體能進而達成目標;更在美國消費性電子大展(CES)擠身TIME雜誌評選前7大的熱門科技!

「安打、安打、全壘打」「梅西盤著球連過3人,起腳騙過守門員射門得分」,熱血的加油聲在運動場內迴盪,三五好友一起享受熱血時刻,但隨著疫情肆虐,熱血的球場變為冷清,5G技術的助攻,會讓失去的熱血體驗復燃嗎?

受限於防疫,全球的實體健身產業陷入了經營危機。然而人們的運動需求並未消失,運動廠牌Nike、電玩開發商任天堂,甚至手機大廠Apple都在更Smart、更好玩、更多AI與線上服務的風潮中搶進市場,讓全球玩家願意一直玩、一直動……

不管是世界冠軍,還是名人的私人教練,只要打開旺德賽斯Wondercise的
APP統統能任你選課。當你的運動偏食症出現,Wondercise這位AI私人顧
問還能超中肯地建議你,哪類課程能讓你更健康⋯⋯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