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農業中淺談淨零排放
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尤以近年顯見的天災頻繁發生,相關減碳議題再度被人們重視,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8月10日發表2021年科學報告指出在氣候變遷影響下,水災、火災等正在持續影響環境。

台灣農業設施發展太陽光電的限制與挑戰
因應政府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農糧署自109年至今盤點農業設施架設屋頂型光電板情況,期能掌握並加速農業綠能發展。本文歸納案場回饋,從農業設施本身特性、各利害關係人立場、申設流程與所需資源等面向,初步討論農電共生的發展限制與挑戰。

再創地方創生風華-疫後文心蘭產業策略聯盟
台灣文心蘭外銷切花 2,400 萬支,佔日本進口市場的9成以上,但面臨東南亞農民的競爭,如何串聯國內文心蘭業者,組成外銷策略聯盟為國際化超前佈署,逐年開發穩定的海外第二市場,是目前文心蘭產業亟待突破的困境;建議透過推動文心蘭產業策略聯盟,組織強而有力的外銷國家隊,導入產官學研的智能化研發成果,為產業提升價值並降低產銷成本,為台灣文心蘭產業打出下一個全壘打。

智慧害蟲防治技術報你知
近年來,智慧科技的快速發展,為蟲害管理開啟了新篇章,結合跨領域之資通訊技術、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及無人機等科技的整合運用,達成農藥減量、減少農業蟲害、穩定生產品質及提升產量等多元效益,進而創造智慧型蟲害整合管理的新世代。

產業轉型新變革 迎向智農新世代
臺灣農業過去是支持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然而隨著會經濟發展與總體環境變遷,大幅影響了農事生產,政府透過「智慧農業」科技計畫的資源投入,善用臺灣資通訊技術的產業優勢,結合跨領域技術協助農業的轉型與升級,建立農業生產管理的新模式,解決農業發展困境。

農產品初級加工場行銷輔導實務
綜觀臺灣農產初級加工產業,專案輔導雖期待能為農產初級加工業者尋找到自身市場定位與品牌核心價值,不只是把包裝做出漂亮的設計,更能找到產品獨特的魅力品質,並能依據個別業者生產特性協助拓展潛在消費族群。農產品初級加工場管理辦法發佈以來,陸續已有業者通過地方縣市政府審查取得登記證,惟如何協助初級加工業者在競爭市場上得以找到方式穩定行銷,方需輔導資源投入協助轉型。

智慧農業提升生產力與國際接軌
台灣農業面臨全球氣候變遷與全球化的農產品競爭下,農業所面臨生產力提升與國際接軌的課題已刻不容緩,未來的農業生產已經無法孤軍奮戰,農業國際化所引領的應該是產業的價值鏈,透過生態圈或產業鏈的加值,方有機會擴大國際戰線。台灣農業透過設備自動化、產銷效率化與資訊即時化,提升農業生產效能與效率,期待透過價值鏈的升級轉型,帶動台灣農業產業的國際化與世界市場接軌。

打造國產羊特色,逐步實踐地方創生之路
飼養端透過中華民國養羊協會成立FGM、GGM標章制度協助提升國產羊飼養品質,在政策上,則鼓勵生產端建立自有品牌走向通路,以政府資源讓國產羊品牌擴散於各大通路上,逐步擴大消費者的能見度跟累積品牌價值,生產端方能有信心擴大生產規模,降低羊肉的單價。為找回國產山羊的產業生機,讓青壯人口回流羊產業,嘗試積極打造國產羊特色,逐步實踐地方創生之路,開啟地方創生的復興計畫。

當經營模式遇上農業-以某茭白筍農場為例
現代農業經營已由一級產業轉型到六級產業,農業從業人員也從只懂種植技術的純農民跨到必需了解經營管理的農企業,為了創造農產品的附加價值,除了種出令人驚豔的產品外,通路多樣化,顧客關係管理、電子商務運用,數據管理等開始影響到農民獲利及維繫顧客的能力。去產業價值鏈、去中間化增加附加價價值的活動或是跨界整合的經營模式已經蓬勃發展,此概念在農民必須結合成產銷班、農企業或企業化經營才能迎合新世代的挑戰。因此農業經營創新模式(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的學習成為農業組織必須學習及掌握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