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高齡者照顧網絡-以綠色照顧站及各部會據點為例

- 撰文者:
- 2022/08/19 瀏覽數:92
農委會綠色照顧推動緣起
因應全國農漁村人口結構少子高齡化趨勢,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以下簡稱農委會)早自民國76年起開始調查農村高齡者需求,長期輔導農漁村結合地域網絡及農業資源,照顧在地從事農漁業的長輩們。
自民國80年至104年期間,農委會推動發展農村社區服務中心、高齡創新學習班、高齡者送餐共食等服務,輔導農漁村高齡者終身學習及健康照顧,營造合適在地安老的環境。
民國107年9月第6次全國農業會議結論,進一步指出農漁村應發揮農業多功能性並善用農民團體相關組織,鏈結跨域資源以發展互助網絡,推動綠色照顧促進農漁村高齡者健康,並善用農漁村熟齡人口投入社區產業。
農委會自40年前即起關照農漁村高齡者需求,並於民國109年起辦理綠色照顧推動計畫,鏈結農漁業資源與組織,設置綠色照顧站(以下簡稱綠照站),推動多元學習及健康供餐、高齡者關懷、建立在地支援網絡等服務。
計畫推動至今, 111年農委會已輔導93間農漁會辦理綠色照顧站(含6間試辦站),期許透過農業組織互助、綠色元素互動、以及益康場域互享,持續布建綠色照顧網絡以守護農漁村長輩們的健康。
綠色照顧站與各部會高齡照顧政策差異
現行相關部會推行的高齡者照顧政策,不少以據點布建提供長者不同程度及定位的服務面向,共同促進長者的健康福祉的策略已行之有年。
除了上述提及的農委會綠色照顧站,另包含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以下簡稱衛福部社家署),自民國94年起與民間團體合作設置的社區照顧關懷據點。
衛福部自106年起推動的長照2.0「ABC」、原住民族委員會(以下簡稱原民會)的文化健康站;同年11月,客家委員會(以下簡稱客委會)所推動伯公照護站等,各部會針對高齡者照顧所推動的策略方針,其內涵有所差異卻又相互呼應,以下簡要說明。
- 綠色照顧站
農委會出發的高齡者照顧,以農民福利及農業功能的社會性展現為出發點,提供各級農漁會提出申請。綠照站的服務對象,以65歲以上健康、亞健康並從事農漁業工作的高齡者為主,其中獨居、孤食,或農漁會會員為優先服務對象。
與其他部會的高齡政策主要差異,為運用農漁村的綠元素(自然環境、農漁業)資源,將其結合多元學習課程、供餐、關懷等服務模組,提供高齡者身心健康的學習及服務。
- C級巷弄長照站
提及臺灣長照政策,最受民眾廣泛所知的即為衛福部長照2.0「ABC」。針對高齡者行動及精神狀態、家屬的照顧需求,政府提供不同服務量能層級的整合型照顧服務,依序為A級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B級複合型服務中心,以及C級巷弄長照站。
相較於綠色照顧站,層級屬性較為相近的則為C級巷弄長照站,又稱為「長照柑仔店」。其申請單位主要為醫事機構(包含藥局、醫院等),以及長照服務機構(包含社區式、居家式、住宿式等),另可提供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申請提出加值補助。
C級巷弄長照站所提供的服務項目主要包含健康促進、供餐及預防延緩失能服務,詳細執行標準、頻率及條件,則依各縣市政府規章有所差異。
與綠照站相較,除了服務項目內涵無特別強調農漁村資源的結合,最主要差異在於C級巷弄長照站的「預防及延緩失能計畫」,該計畫服務對象主要為衰弱老人,以及輕、中度失能智者,提供為期至少12周(一期)的肌力強化運動、生活功能重建訓練、社會參與、口腔保健、膳食營養、認知促進等基礎課程,且必需配合衛福部公告的照護方案與師資,以專業的照護資源及團隊,提高長者認知功能並延緩失能。
相較於以健康、亞健康農漁村長者為主要服務對象的綠照站,顯示執行C級巷弄長照站需要更高、更專業的醫療服務量能。
- 伯公照護站
客委會伯公照護站(以下簡稱伯公站),其定位及屬性像是C級巷弄長照站的文化加值,申請單位主要為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域,或客家社區的C級巷弄長照站,由地方政府統一向客委會提案,並依照由客委會核定相關業務費加值補助。
客委會提供伯公站的加值補助,主要為客家文化環境布置、客家文化活動、「老幼同樂」活動,鼓勵提升站點場域客家文化意象、辦理客家文化相關的健康促進活動,並培育具有各項專長的長者使用客語教授課程、帶動活動,如客家戲曲、客家點心製作、說故事等,利於客家語言文化傳承,發揮「老有所用」精神。
除此之外,客委會也與教育部跨部會合作,鼓勵轄區內國中小學、幼兒園合作,與伯公站共同推辦老幼同樂活動,呼應相關部會所提出的地方人才培育及地方資源整合。
相較於綠照站,伯公站較強調區位條件,場域位址需於客家文化重點發站區域、客家社區,視地方文化脈絡深入發展。並結合C級巷弄長照站既有的基礎資源及服務量能,以延續客家文化傳承為宗旨,將其結合原有的服務模組,從場域、活動內涵、人力資源切入,融合客家元素發展出具特色亮點的伯公站。
- 文化健康站
原民會文化健康站(以下簡稱文健站),早於民國95年訂頒相關實施計畫(舊名為原住民部落老人日間關懷站),並於民國105年將原住民長期照顧納入長照2.0專章,自106年9月起由長期照顧服務發展基金挹注文健站,其布建數量及受服務的高齡者人數也起始大增。
文健站主要服務對象,為55歲以上原住民長者,並以輕度失能、獨居、亞健康、衰弱者為優先,以及55歲以下得以歲以下得自理的原住民身心障礙者。
其定位為長照2.0的B及單位(複合型服務中心),以扶植在地原住民族的立案團體優先申請,提供的服務除了包含供餐、關懷問安、延緩老化失能活動(多元課程),另有相關轉介服務,如輔具提供、居家護理、社區級居家復健、部落義診等,以及辦理成果發表會、推廣健康部落等,對於原住民高齡者服務項目相當齊全完善。
相較於農委會綠照站,原民會文健站未特別強調供餐及課程等服務模組需結合原住民文化元素及資源,而是需要老人服務、社工、醫療等專業的團隊執行高齡者照顧,並以原住民族優先。
如該計畫提供領有訓練證照的照服員、助理照服員人事費補助,同時需以原住民身分(尤其在地者)、具相關長照服務相關專業訓練者優先錄取,計畫主持人身分及條件也以同等經驗標準評定。
結語
有鑑於人口結構的改變,各部會持續並積極推動高齡者健康福祉促進政策,推動內涵及方式各有千秋,但其目標終是期許高齡者可以透過社會參與、預防性照護、以及完善的照顧網絡,增加高齡者的健康年數並延緩失能,讓長輩們都能以在友善的環境下在地安老、活躍人生。
【參考資料】
- 農委會農業新聞-第一屆十大綠色照顧優良典範頒獎典禮
- 農委會農業新聞-綠色照顧站出來.守護高齡作伙來
- 第六次全國農業會議
- 衛福部長照專區: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
- 客家委員會-111年度推展「伯公照護站」實施計畫
- 原住民族長期照顧-文化健康站實施計畫
AKM農業資訊平台
AKM農業訊平台由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在地創生卓越經營服務團所經營,旨在整合過去合作的產、官、學、研顧問專家,提供青年農民、產銷班、農民團體、農企業客製化的服務,進而提昇農業附加價值與生產力,共同開創台灣新農業時代。同時,將台灣農業科技實力擴散至海外,促進國際媒合交流,接軌馬來西亞、印度、新加坡、泰國、印尼、日本、澳洲等農產貿易市場。
猜你喜歡

綠色照顧分為三大主軸,農業組織互助、綠色元素互動與益康場域互享。農委會綠色照顧推廣示範計畫,於全國農漁會建立站點並掛置綠照站牌,並建立服務模組,協助健康及亞健康高齡者在的健康老化,增加高齡者健康年數及減少社會成本負擔

臺灣在民國107年已經邁入[高齡化社會],提醒我們應該更加關注老年生活相關議題,農委會於108年提出[綠色照顧]概念,將綠色及自然的元素融入高齡者的照顧當中,藉由自然的活動為人們帶來生理和心理上的療育,讓高齡者可以獲得更加健康的老齡生活,此外,也推出一系列的[綠色照顧士]培訓課程,希望未來能帶領更多人士加入綠色照顧的行列。

花蓮縣富里鄉農會活化閒置穀倉將其改建為一個結合米食體驗與綠色照護的多功能複合場域。這個創新空間不僅提供當地農民一個銷售和社交的平台,而且通過米食DIY體驗課程和年長者的互動活動,增強社區凝聚力,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並吸引更多遊客來到富里鄉,深入體驗當地的農業和文化。

韓國的治癒農業和台灣的綠色照顧皆利用農業與自然環境促進高齡者的身心健康。韓國重視心理健康管理,結合農村經濟發展,由地方政府推動;台灣則聚焦長期照護與社會服務,由中央政府資助。兩者模式不同,但均展現了農業在高齡者福祉中的潛力。

本文探討臺灣與日本在面對高齡化趨勢下,如何結合農業福祉促進高齡者健康與社會參與。臺灣透過《高齡社會白皮書》與《食農教育法》推動農業永續發展與高齡者健康,借鑑日本的「農福連携」計畫及「JA健康長壽100計畫」,強調高齡者參與農業活動可提升健康福祉及促進社會共融,實現農業與社會的永續發展。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