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管理新利器 公共工程資訊交換標準

- 撰文者:
- 2010/09/10 瀏覽數:6071
營建業資訊化目前遇到最大困境不在系統建置,而在資訊交換及標準化問題。各業主間領域不同、規模不同、制度不同、管理表格不同,造成承攬公共工程廠商必須依據各單位需求,提供不同表單及資訊;更由於上級主管機關不同,要求彙整資料也不同,造成工程主辦單位及承商為應付行政作業而疲於奔命。
電子業企業間電子化是由國際大廠為健全供應鏈體系,降低採購成本,簡化行政作業,縮短作業時程以增加企業競爭力而推動,進而形成國際標準,甚至帶動整個企業間電子化業務的蓬勃發展。
公共工程為國內最大營建業務來源,每年投入的金額超過千億元。除業主外圍繞在週圍的單位包括工程顧問公司、建築師、營造廠、土木包工業、材料供應商等,形成一個複雜的供應鏈體系。為建構營建業企業間電子化體系,政府在「政府運籌e計畫」中放入「公共工程資訊系統」計畫,期透過資料共享及資訊標準交換機制建構營建e化平台,以減少行政作業,同時企業在導入過程中,也因標準化作業進行流程管理改善工作而提升產業競爭力。
營建署道路組為國內道路工程業務主要供應商,為響應營建業企業間電子化制度的建立,從2005年起開始進行「市區道路工程資訊運籌管理系統」整合工作。在完成內部共享資料庫及行政作業流程標準化後,於2006年開始進行企業間資訊供應鏈建置與推廣作業。期透過資訊供應鏈的建立,將業主、監造單位、營造廠透過資訊交換標準進行整合,以節省工務行政作業時程。
此體系的建立對營建產業而言可產生以下的效益:
- 透過公用資料庫架構,使資訊得以共享
管理層級因決策分析需求,常進行資料收集與統計工作。為了資料收集需要基層以表單的方式提供管理資訊。但因系統獨自發展導致資料收集不易、填報困擾或經常性重複填報,造成成本浪費。
透過「公共工程共用資料庫」架構,將工程所需資訊統一表單透過各應用系統蒐集,在彙整後透過網路分享給需要資訊的單位,以減少表單填報的頻率,並可確保資料的一致性及正確性。
- 採用公共工程資訊交換標準格式,整合企業內外資訊
業主及廠商間對於工程管理所需的基本資料、經費支用、進度管理、異常管理、資源統計及環安衛等資訊需求及運用皆有不同,而發展出不同的應用系統。但因「公共工程資訊交換標準」格式的建立,不同系統間就可依據所求透過資訊供應鏈進行企業間的資訊交換,減少資料資料重複建置及提供的成本。
- 運用網路通訊,提升行政效率
在公共工程資訊交換標準的建立下,可透過現有的通訊協定運用網際網路進行商業邏輯層的資料交換,營建業企業間資訊鏈可建立起來,使業主與承商間資訊可透過電子化完成,減少表單作業,提升行政效率。
- 落實作業流程改造,提升產業競爭力
企業資訊化的前提就是作業程序合理化及制度化。透過營建產業資訊供應鏈建立,可建全營建業內部管理,由於上下游間整合需求,促成產業資訊鏈的成形,之後更能擴大到採購與金流電子化,以提升產業競爭能力。
猜你喜歡

各級政府道路管理單位例行需管理及養護之道路長度與面積逐年擴大,但是可用經費與人力卻無法等比例成長,因此道路管理單位應可透過資訊化工具建立新思維新模式進行道路管理作業,以便於有限資源下發揮道路管理最大效益。本文針對相關道路管理資訊化系統建置經驗,分享規劃道路管理資訊化系統架構應注意事項與功能簡介,以期協助道路管理單位透過資訊化方法提升道路管理業務之行政效率。

在道路上施工的工程,常造成交通受阻,產生用路人抱怨。針對傳統的管理方式,僅掌握預計施工的時間,然而施工單位是否準時進場、如期離場,這都是傳統管理方式的盲點,也因而影響了交通資訊發佈與管制作為是否妥當的疑慮。故善用APP即時溝通的優點,建立施工通報資訊管理機制,可改善傳統管控方式,掌控更精準的施工動態資訊,以發揮交通控制的管制成效。

臺北市「路平專案」自98年度起推動至今,道路重複挖補施工,民怨居高不下,探究其原因,多為管線單位缺乏橫向連繫及整合,主管機關亦未能有效管控而致。且同時鑑於高雄氣爆意外事件之發生,臺北市政府率先成立「道路管線暨資訊中心」統籌綜理各項道路挖掘及管線施工等相關業務,透過施工現場架設攝錄影設備及APP程式回報機制,將現場施工及管線分布等情形,回傳至中心即時監控系統統一管理,並且同步建置3D管線圖資,而民眾也能透過智慧型裝置及APP程式,即時查詢施工動態,落實全民督工之理念,達到提升施工品質之目的,將道路管線管理數位化、資訊化,開創市政服務現代化新紀元,打造高品質的安全城市。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