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管理新利器 公共工程資訊交換標準

瀏覽數:5970


  營建業資訊化目前遇到最大困境不在系統建置,而在資訊交換及標準化問題。各業主間領域不同、規模不同、制度不同、管理表格不同,造成承攬公共工程廠商必須依據各單位需求,提供不同表單及資訊;更由於上級主管機關不同,要求彙整資料也不同,造成工程主辦單位及承商為應付行政作業而疲於奔命。

  電子業企業間電子化是由國際大廠為健全供應鏈體系,降低採購成本,簡化行政作業,縮短作業時程以增加企業競爭力而推動,進而形成國際標準,甚至帶動整個企業間電子化業務的蓬勃發展。

  公共工程為國內最大營建業務來源,每年投入的金額超過千億元。除業主外圍繞在週圍的單位包括工程顧問公司、建築師、營造廠、土木包工業、材料供應商等,形成一個複雜的供應鏈體系。為建構營建業企業間電子化體系,政府在「政府運籌e計畫」中放入「公共工程資訊系統」計畫,期透過資料共享及資訊標準交換機制建構營建e化平台,以減少行政作業,同時企業在導入過程中,也因標準化作業進行流程管理改善工作而提升產業競爭力。

  營建署道路組為國內道路工程業務主要供應商,為響應營建業企業間電子化制度的建立,從2005年起開始進行「市區道路工程資訊運籌管理系統」整合工作。在完成內部共享資料庫及行政作業流程標準化後,於2006年開始進行企業間資訊供應鏈建置與推廣作業。期透過資訊供應鏈的建立,將業主、監造單位、營造廠透過資訊交換標準進行整合,以節省工務行政作業時程。

  此體系的建立對營建產業而言可產生以下的效益:

  1. 透過公用資料庫架構,使資訊得以共享

管理層級因決策分析需求,常進行資料收集與統計工作。為了資料收集需要基層以表單的方式提供管理資訊。但因系統獨自發展導致資料收集不易、填報困擾或經常性重複填報,造成成本浪費。

透過「公共工程共用資料庫」架構,將工程所需資訊統一表單透過各應用系統蒐集,在彙整後透過網路分享給需要資訊的單位,以減少表單填報的頻率,並可確保資料的一致性及正確性。

  1. 採用公共工程資訊交換標準格式,整合企業內外資訊

業主及廠商間對於工程管理所需的基本資料、經費支用、進度管理、異常管理、資源統計及環安衛等資訊需求及運用皆有不同,而發展出不同的應用系統。但因「公共工程資訊交換標準」格式的建立,不同系統間就可依據所求透過資訊供應鏈進行企業間的資訊交換,減少資料資料重複建置及提供的成本。

  1. 運用網路通訊,提升行政效率

在公共工程資訊交換標準的建立下,可透過現有的通訊協定運用網際網路進行商業邏輯層的資料交換,營建業企業間資訊鏈可建立起來,使業主與承商間資訊可透過電子化完成,減少表單作業,提升行政效率。

  1. 落實作業流程改造,提升產業競爭力

企業資訊化的前提就是作業程序合理化及制度化。透過營建產業資訊供應鏈建立,可建全營建業內部管理,由於上下游間整合需求,促成產業資訊鏈的成形,之後更能擴大到採購與金流電子化,以提升產業競爭能力。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