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利設計(profit desig)

- 撰文者:
- 2011/10/12 瀏覽數:4601
去年,生產力中心針對高階顧問們舉辦赴日研修的考察團!在本次的考察中,直到最後一天仍讓大家朗朗上口的就是「FOOK、LOOK、CHARGE」這三個單字!在解釋這三個單字之間的關聯前,想先和大家討論一下近期的Apple效應。
近年來,Apple的產品已經逐漸滲透至亞洲的市場上,特別是在i-Phone、iPad陸續上市後,可以說是人手一機~而其相關週邊產品也相對熱銷。形成了一股Apple風潮~當中最令人感到側目及訝異的是,使用Apple產品的顧客們無不對該產品死心踏地的態度。
這當中究竟隱藏了什麼秘訣呢?!還記得在不久之前,對企業而言,QCD(品質、成本、交期)是競爭力的基本!「品質要好,成本要低,交期要快」這個看似很有競爭力的口號!可是,為什麼顧客增加的幅度越來越小了呢?!做生意也變得越來越不容易了呢?!
以隨身聽為例,日本製產品一向是以品質卓越為賣點,然而,還是有不少的人投向Apple的懷抱。我們可以觀察到,那是因為Apple針對「顧客購買iPod後,究竟是要做什麼?」的觀點進行思考。
購買隨身聽的顧客,當然是以聽音樂為最大目的。持有Apple產品的人應該都知道,當將iPod連接到電腦上時,會自動啟動iTunes,而且電腦內的所有音樂也會自動切換至iTunes。當顧客想要購買音樂時,也可以透過iTunes直接在線上購買~。線上就有1200萬首歌曲可提供顧客做選擇,一首也只要1美金即可輕鬆下載。
從利益的觀點來看,販賣音樂不過是1美金的收入,似乎是一項不起眼的買賣!實際上,卻是不可忽視的存在。而看穿這整個流程的正是Apple。根據Apple官方網站的資訊,在2010年2月25日之際,透過下載而賣出的歌曲總數高達100億首歌曲。
由於是數位媒體,在扣除支付給唱片公司的版權費之後,每一首歌的單價已經近乎是零。換句話說,在前一個世代所深信的「QCD=競爭力」已經不再是如此!那是因為,能夠提供好商品、好服務的企業已經成為理所當然!單純的QCD已經不容易獲得顧客滿意了。
除此之外,就市場及產品的概念來說,我們也許可以考慮開發出更好、更快的隨身聽!但是,在這個高速發展的市場,開發新產品的速度也越發迅速…我們真的能夠無時無刻地產生新的產品吸引顧客的注意力嗎?!
針對上述問題,日本能率協會(JMA Consultants Inc.)提出了『獲利設計(Profit design)』的概念。所謂『獲利設計(Profit design)』,是指,透過連續提供有價值的商品,來防止顧客脫離,並能夠持續地創造利益之方法。
當中最重要的關鍵字為「持續地」。單就販賣一項產品或是提供服務,並不能夠建構和顧客持續的關係~唯有透過持續地提供產品或服務,才能夠建構和顧客持續的關係,同時也促使利益從中而生。
根據『如何永遠贏得顧客』一書,它提到「企業吸引一位新顧客所花的力量,往往是保有一位老顧客的六倍。」換句話說,我們要致力構築一個使上門的顧客無法脫離的構造!而該構造,正是著眼於「顧客購買後,究竟要做什麼」。
首先,我們應該思考的是顧客「購買後」的行為模式,也就是「顧客的流程」。以印表機為例,「顧客的流程」為:購買印表機→列印→交換墨水。
廠商除了針對第一個流程「購買印表機」而提供印表機的買賣之外,接下來的兩個流程,廠商也適度地作出了呼應。當進入「列印」的步驟,廠商「提供紙張」~再來,進入到「交換墨水」的流程,廠商便「提供墨水」。
經過分析之後,這一連串呼應顧客的需求,進而提供連續價值,我們稱之為『獲利步驟』。這當中有三大要素:「吸引(HOOK)、鎖定(LOOK)、收費(CHARGE)」。
- 吸引(HOOK)
首先,必須引發顧客想要購買的慾望。不單單只有QCD,應該試圖從其他層面著手,否則只會陷入價格競爭的不歸路。
- 鎖定(LOOK)
這是『獲利設計(Profit design)』最重要的一個部分!藉由熟悉使用方法、產品等,營造轉換新方法、新產品不便的情境。
- 收費(CHARGE)
為了構築和顧客持續的關係,減輕顧客的負擔、轉換收費的方式!例如:WHEN(首次免費、試用價格等)、WHO(向提供資訊者收費等)、WHAT(針對影印用紙、墨水夾等)、HOW(點數金、會員折扣等)。
透過『獲利設計(Profit design)』的思維,我們發現除了需要促使顧客入門的臨門一腳之外,如何讓這些入門的顧客持續不斷地產生利益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企業常常因為先入為主的觀念而阻礙了發展的可能性!我們應該將「利益=營業額-成本」的觀念捨棄。
事實上,對顧客來說,顧客根本不在乎企業端所產生的一切成本!所以,我們應轉換固有的概念,用更柔軟的方式去看待「顧客的流程」,進而實現最佳之『獲利設計(Profit design)』,產出最高利益。
猜你喜歡

企業要獲利,要從洞察消費者內心渴望開始,並追求延伸性服務價值,能夠實踐的工具正是獲利設計模式。本文透過案例解析,帶領讀者掌握獲利設計精髓,從吸引顧客目光、鎖定顧客依賴感、到向顧客收費,打造有效獲利策略。

「利他型」獲利模式的概念主要就是要把握「先協助顧客解決問題」,初期投入除了要儘量瞭解顧客的需求,並以專業能量建立信任線、獲得認同感,以站在共鳴位置為基礎,進一步發掘顧客「真正在乎的是什麼」,找到背後真正的問題預見未來的發展方向,才能在顧客的商業模式系統中佔有位置以持續提供雙方長期獲利的服務,創造具循環性的獲利模式。

何謂「顧客旅程」? 簡而言之就是消費者從想購物的那一刻、挑選購物的思考過程到最後直接完成商品或服務購買的那一刻,整體的消費流程。目前,許多企業們對於「顧客」投注大量的資源來進行探索了解,但卻缺忽略對顧客旅程的設計。尤其針對時下影響顧客旅程的因素,包含顧客接觸點、旅程分眾、現今顧客的轉變、以及何謂顧客體驗與提昇顧客體驗的訣竅,本文對其進行深入的剖析,帶您一窺其奧妙。

隨著疫情趨緩,民眾展開樂活新生活,加上政府挺產業度難關,發放振興三倍券刺激消費,餐廳飯店迎來大量消費者。人潮不等於錢潮,在現今民眾習慣以搜尋後消費,看Google星等挑選餐廳的習慣下,餐飲業者更要傾聽顧客聲音,掌握消費喜好,做好精實服務管理,創造獨特的氛圍與令人感動服務的附加價值,方是後疫情時代獲利的關鍵。

本文介紹平衡計分卡和商業模式圖的架構和製作步驟;並說明如何以克里斯汀生(Clayton M. Christensen)所提出的四格商業模式要素,做為橋接平衡計分卡和商業模式圖的工具。讀者可以得知如何從過去習慣使用的平衡計分卡轉換成商業模式創新,為組織成功導入策略創新的想法以及做法。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