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沒說的.秘密 究極9 大趨勢 台商挺進世界市場


  全球經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中,最明顯的趨勢為「向中看齊」。素有日圓先生稱號的日本經濟學家(木神)原英資於接受媒體專訪時指出,中國大陸與印度GDP 將逐漸超過其他國家。其中,中國大陸去年已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2 大經濟體,預估未來10 ∼15 年中國大陸GDP 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

  顯見,中國大陸市場的潛力具有世界第2 大貿易國、第1大出口國、第2 大進口國、外匯存底世界第1 的實力,其一舉一動都足以牽動全世界經濟脈絡。尤其是兩岸簽署ECFA 後,在合作基礎下對於台商往來中國大陸市場開拓,多了整體環境的穩定性優勢。為了能夠更確切的掌握大市場的動態,即時且具體的了解十二五規劃內容與可能性商機,已成為企業當務之急。

「民富」為最高指導原則

  2011 年3月大陸第12 個五年「產業政策發展規劃綱要草案」正式頒布,通稱為「十二五規劃」。伴隨著計畫的展開,中國也正式宣布將從「世界工廠」轉變為「世界市場」,過去十一個五年計畫所追求的「國強」也將轉變以「民富」為依歸。十二五規劃的重要意涵,在於「轉變增長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9 面向,並說明各個轉變對中國大陸產業結構所帶來的影響,並列舉出先驅台商已佈局的商業行為,作為企業掌握大市場結構發展趨勢的基礎。

  1. 由國強轉為「民富

在金融風暴後,由於歐美的經濟疲乏,讓中國大陸意識到不能再只靠出口撐起經濟,需轉向靠內需來支撐經濟成長。內需的開拓則先建立在民眾豐衣足食的經濟能力,才能夠進一步帶動消費景氣圈的循環,因此追求人民均富成了經濟成長的關鍵所在。

  1. 從外需轉而追求「內需

內需的展開,打開了中國大陸內部與外部各國大舉投資的時機。相對而言,台灣的命脈在出口貿易,對於吸引外資投入台灣市場的目的,也是為了提高後續出口的實力。而中國大陸市場的內需,則適時的成為台灣出口的終端標的,也成為吸引各國增加對台投資的誘因。

  1. 由重視地方轉為重視「區域」

在中國擴大繁榮發展的過程中,追求城市與鄉村的均衡發展,將以城市為樞紐、村莊為衛星的模式,來形成區域經濟體。在都市化的過程當中無可避免的,將面臨到資源過度消耗與人口遷移等現實問題。

  根據麥肯錫顧問公司的一項預估指出,2030 年將有10 億人口居住在中國城市,而這波發展正提供中國絕大的好機會,將建設城市發展的規劃,創造成能夠支撐經濟成長、保存環境、優化生活品質和呈現新科技價值的模式。這樣的發展不僅是中國受利,也將對21世紀人類文明的發展注入深刻意涵 。

  麥肯錫顧問團隊同時也透過已開發國家大都市的成功模式,拿來作為中國未來發展的藍圖,提出能夠以全盤性、多面性、整合性、系統性來有效利用區域資源,打造新區域經濟體。

中西部發展引爆內需商機

  1. 由重視沿海發展轉為重視「中西部發展」

由於中西部發展開始被重視,蓋屋、日常用品、家電用品的需求,成了最基層帶動消費的商品項目。

以鴻海集團的企業發展佈局為例,富士康和全球第三大批發零售企業麥德龍合資家電連鎖品牌「萬得城電器」,在2010年底積極於一級城市上海佈局家電零售業,作為後續西進的基盤。更積極發展3C通路在中西部二級城市的戰略以達2013 年搶下中國通路王地位的目標。顯示中西部內需市場的龐大商機。

  1. 由重視經濟發展轉向重視「社會發展」

由於20 年前的一胎化政策,讓大陸面臨人口急速老人化與男女嚴重失衡的社會問題。根據中國大陸公布的2010 年人口普查數據來看,雖然總人口數維持在13 億多,但人口老年化超過13%,遠高於全球平均7.5%。

在老人缺乏青少年撫養的年代,醫療中心成了社會建設的必需品,然而目前中國大陸的安養場所只能達到1.5%的社會滿足率,市場極缺乏高級照護安養場所的設置;對於台灣而言,醫療與照護經驗和實力,都超越中國大陸絕大多數1 級到6 級城市。

台灣的醫療團隊在國際上享有一定聲譽,在肝臟移植、心血管外科、人工生殖、關節置換和外科整形等技術,都處於世界尖端的水準 。除了醫療團隊的實力,在醫院與照護體系的經營上,更在過去十幾年來,講求企業化經營、強調制度化、追求績效和成本控管的觀念,帶領台灣醫療產業走向大型化發展。這些實力也在這波需求中展現出可發揮的商機潛力。

  1. 由高碳轉為「低碳」

在《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 一書中,提及中國大陸能源使用率太低,消耗的能源高達50%然而產生的貢獻只有7%,書中並預估到了2099 年大陸會減少37%糧食以導致世界糧荒。也因種種數據的顯示和世界環保趨勢的壓力,讓中國大陸不得不重視減碳與開發新能源的發展。

當低碳結合建設發展之際,全面改造LED 路燈的設計需求,讓LED 成了十二五規劃的重點扶植產業。這對台灣是大利基,因我們在LED 照明光源品質在全世界屬一屬二, 台灣LED 大廠除了因投資環境的改善而赴陸設廠之外,大陸同業挖角台灣LED 工程師,造成產業人才爭奪大戰,也呈現了熱門產業兩岸競與合的情勢。

  1. 從重視陸地發展轉向同時並重「海洋經濟發展」

除了向中西部內陸發展之外,中國大陸也開始重視海洋區域的發展建設。從海洋運輸、海洋觀光、海洋資源開發(如石油、天然氣)、到海洋生物技術發展(如養殖、深海水),都列入重點產業,可說是藍色經濟的發展時代。

  1. 從傳統勞力密集型產業形態轉為「資本密集高附加價值產業」

此一轉型如同是台灣在1986 年代面臨的轉型,中國大陸交通與通訊等基礎建設勢必將大大改善,進而轉向追求高附加價值產業。台灣工具機產業近期在國際大放異彩,ECFA 上路之後,工具機產品因享有減稅或免稅出口大陸的優惠,大幅增加外商來台投資的誘因,包括:南韓、法國、日本和大陸等各國的工具機集團,都陸續表達要來台灣投資設廠的意願,至少帶來百億元的投資金額。而另一個資本密集高附加價值產業資訊通訊科技產業(ICT),未來能夠在中國大陸市場創造的商機自然不言而喻。

  1. 從重視硬實力轉為「軟實力」

從北京奧運開幕式透過大型螢幕書卷展開來點起聖火的華麗表演,或是中國大陸在世界80 多個國家設立6 百所的孔子學院,這都是大國想要以軟實力去打造中國和諧崛起的形象証明。

對於軟實力的底蘊,台灣更是保存與推廣中華文化精髓的領航者。台灣長期從民間發展起來的文創實力,漸漸在本土走向市場產業化。這股文創實力,無論是深耕在台灣本土市場,或是進一步開拓大陸市場,都將會具有不容忽視的發展。

十二五後座力不小覷

  面對十二五計劃帶來中國市場劇烈的翻轉,企業該如何因應這股趨勢開拓商機?而已經在大陸市場生根的台商,又該如何適應大環境政策的改變? 

  筆者於4 月造訪浙江省義烏市與當地台商深度對談。明顯感受到十二五規劃所帶來的衝擊,包括:

  • 全面性缺工亟待解決

由於西進的發展,使得原本需來到大都市工作的工人,現以同鄉為號召集體返鄉引爆離職效應衝擊到工廠,甚至是工業區的全面性缺工。加上世界市場與民富政策的要求,使得企業要付出更高的工資招攬工人。缺工引發各企業搶人大戰。不僅造成外部招工困難,也導致內部幹部原有薪資結構的衝擊。

  • 限電政策生產拉警報 

大陸為符合低碳綠色大國政策,以浙江為例,從5 月份起開始實行3 天供電、1 天停電的辦法。對於企業而言,無論是產線的生產出貨、投產計畫到廠房發電機供電,都需隨之做計畫性調整。所幸,台商在營運管理面上,也跟著政策一起轉型,透過追求自動化生產、提高綠色生產力來升級轉型,開創新營運模式。

  • 多元通路複雜性高

由於大陸內需市場暢旺,包括鴻海等都磨刀霍霍著手佈局大陸市場通路。在此之際,提醒企業需深入剖析預計進攻的產業形態,關注大陸西進發展、區域發展而帶來的市場經濟結構轉變趨勢,找出市場能夠接受與發展的方向,進一步了解區域性風俗民情的消費型態,來擬定可能性通路的策略模式,搶佔西進與城鄉均化的商機。

  • 山寨仿冒猖獗

苦於被大陸業者抄襲模仿的「文創產業」業者,則建議在研發、設計、品牌之外,也要建立智財權防護網,才能訴訟有據,有效嚇阻模仿的業者。

  根據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2011國際競爭力報告,台灣排名全球第6 名,創歷年來最佳表現,顯現海島型的台灣要能夠充分發揮經濟實力,必須追求投資、消費、出口3面相的積極發展。台商企業可透過掌握大市場的變化,趁勢作即時布局與策略行動,加上成長速度,開拓未來的無限發展性。

更多資訊請參考
投資台灣入口網

經濟部跨部會組織,打造「投資臺灣事務所」,以招商中心為金字塔頂端,下有投審會(20部會委員)及投資處(24個重點駐外單位)提供跨部會溝通及海外招商等協助。

猜你喜歡
*
大陸台商輔導案例-薪酬管理全新的積分制度設計推展

中國製造2025互聯網是當下中國國家經濟的主要引領風潮,台商企業都在考慮在新的經營管理模式下如何升級轉型,轉型升級成為台商企業共同面對的課題,在企業轉型中,台商企業主們從不缺乏的是勇氣和創新,但是如何在轉型的變革過程中,仍然保持企業的有序發展和蓬勃生機,本篇將探討在管理創新的理念下,內部薪酬管理全新的積分制度設計推展,衍然成為企業管理創新核心競爭力之一。

*
台商轉型又升級,逐步擴大事業版圖

從貿易起家,再從陶瓷製作到新創企業,再轉到文創產業,現有運用轉型升級、多元發展(文創結合陶瓷、香熏、蔬菜、環保)的經營模式,逐步擴大事業版圖,建立了台商轉型升級的典範。

*
提升「發現商數」 台商創新蛻變

面對大陸政策轉變,台商企業應體認到一昧追求降低成本、搶佔市場佔有率的做法,隨時都會有競爭者藉由破壞式創新,加入賽局。唯今之計,便是以「生產力」為基盤,「創新力」為前瞻,依據企業的核心能力、產業需求以及動態競爭關係,擬定明確的創新策略與戰術,進一步規劃行動方案。

*
CPC MES+系統助攻台商打入全球關鍵供應鏈

過往競爭力的要素是品質(Q)、交期(D)、成本(C),但當下則已轉變為創新(I)、速度(S)、價值(V),而這更考驗產品製造的「敏捷度」;CPC將生產力再造輔導手法打造MES+系統,並經由手冊、智慧製造實體體驗學習場域等方式,協助企業建構新生產力人才與商業創新模式,厚植台灣產業生產力資本的根柢,助攻台商打入全球關鍵供應鏈。

*
台商技術走向國際 IP結合契約不可或缺

在透過合資與技術合作輸出之際,台商更要效法國外業者結合IP和契約的策略,一方面注意IP的保護(特別是營業秘密),另一方面則以契約補強,方不至於因合作喪失IP、甚或培養出自己的競爭對手。

您可能會有興趣的出版品
您可能會有興趣的課程
{{c.area}}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