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鍋米粉》百年美食記憶添新意

- 撰文者:
- 2017/03/09 瀏覽數:4772
重點摘要:
- 新竹大南勢有「米粉寮」之稱,新竹也成為米粉的代名詞,迄今已有百年歷史。
- 隨著飲食多元化,百年老店老鍋米粉憂心傳統產業逐漸凋零,成立老鍋休閒農莊,持續地將此地方文化特色產物傳承下去。
- 米粉博物館,以不斷追求創新思維迎合多變市場。
- 透過企業化經營,老鍋米粉帶動「新竹米粉」地方產物展現文化價值。
每位家庭主婦都會購買的米粉,相傳是早些年在新竹一帶居民招待客人時,擔心洗米煮飯太慢了,改以烹煮米粉讓飲食習慣流傳至今。尤其大家熟悉的「炒米粉」,先將蒜頭爆香,再將肉絲、香菇、紅蘿蔔、金鉤蝦一起加入快炒,然後再與口感細緻Q彈的米粉加以混和,就是一道令人垂涎三尺的美食,在以前算得上只有高級食品,只有在喜慶宴客、特殊節日才會以「炒米粉」款待重要的客人。
說到新竹米粉的淵源,最早是在1858年原本在福建惠安製作米粉的郭泉等四兄弟,在搬遷到新竹的「大南勢」聚落後,發現這地區擁有彎彎曲曲的客雅溪所造成的溪埔地,讓稻米生產豐富,加上新竹地區特有的季風,使得大南勢聚落成為製造米粉的最佳產地。
60年代新竹米粉生產的全盛時期,大南勢境內的米粉工廠大大小小共有120家之多,簡直是家家戶戶都在做米粉,整條客雅溪河床更曬滿了米粉,其盛況空前可想而知,造就了大南勢有「米粉寮」之稱,新竹也成為米粉的代名詞,迄今已有百餘年的歷史。
然而,隨著家庭結構改變,食品多元且日新月異,以往米粉加工多以小型家庭工廠為主體,在新飲食文化的衝擊下,大南勢米粉業者紛紛改行,僅於10於家苦撐。
改造場域傳承美食文化
米粉為新竹在地特色產業,也成為中外旅客到新竹必嘗的美食之一。老鍋米粉憂心傳統產業逐漸凋零,於2002年成立老鍋休閒農莊,並於農莊內陳設米粉的史料、米粉演進以及製造器具,供遊客參觀拍照及了解文化歷史背景,從傳統農業時代「家庭式工廠」轉型為「中小型食品製造商」,衍生為「地方產業推廣教育(學生校外教學)」,近年度起,致力打造成「新竹新觀光休閒農莊」。
營造出懷舊復古的米粉博物館氛圍,並透過複合式經營方式,持續地將此地方文化特色產物傳承下去。
老鍋米粉率先與全台中小學校與旅行社配合傳產米食文化(校外)教學推廣。目前團體遊客中,以校外教學比例高居71%,佔整體來客比例85%,散客比例則為15%。因此老鍋米粉將學生作為主要目標族群,館內的設施及導覽皆以學生教學設計為主。
但此經營模式將面臨寒暑假的淡季(1、2月及7、8月),為解決此現象,老鍋另外調整館內設置、服務導覽、課程教學,增加散客數。
根據老鍋針對散客初步盤點,以「親子遊客」占居50%、次者為「興趣社群型遊客」占居40%,最後為「朋友情侶型遊客」占居10%。為符合散客需求,另建置散客專屬空間,打造DIY烹飪教室,供遊客一人一機親自動手做米粉、料理米粉,最後全家一起享用DIY佳餚,整套體驗行程兼具休閒與寓教於樂,老鍋成為新竹的新休閒遊憩好所在。
圖一 老鍋米粉每月來客率分佈
研發多元商品朝企業化經營
在網路時代的來臨,產品銷售通路已不能再局限於舊的營運模式,老鍋米粉認為傳統產品應該與現代科技結合,不僅引進自動化設備,自創「南興牌」米粉品牌外,進一步成立興僖食品公司,朝向企業化經營。
興僖食品秉持誠信經營的永續特質與精神,加以研究新竹米粉烹調方式,改良並研發出芋頭、綠藻、紅蘿蔔、南瓜、菠菜、牛蒡、蕃茄十多種口味的速食米粉,創造出超越同業的競爭優勢。
同時,興僖食品精進品質經營管理、組織結構、工廠設備、產品製成的控制、人員的技術與素養,採多元化經營,將「新竹米粉」這項地方產物展現文化價值,用最直接的方式讓消費者參與認識,多次食品之金牌獎,使得老鍋新竹米粉在外銷市場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一條龍行銷帶動地方繁榮
近年來休憩旅遊被民眾所重視,大家喜歡假日旅遊時沿著海岸線騎腳踏車,老鍋亦藉由此契機,與西濱海岸線最前端的腳踏車租借店家異業合作,將腳踏車後方掛放老鍋米粉的DM及發放折價優惠券,吸引遊客騎著腳踏車前往,提升散客來客數。
同時,為帶動西濱沿海公路海岸線一帶觀光繁榮,整合該地區店家,提供一條龍式的行銷資源,例如:到了A家消費,可享有B家的折價優惠等聯名行銷策略;提高在地店家曝光與知名度,帶動地方觀光市場。
圖二 西濱沿海公路異業合作地圖
近年來,食安成為消費者關心之首,老鍋米粉比消費者更重視此問題,將危機化作轉機,在原料製程上皆採取百分之百純米而製,無添加任何食品添加物,讓消費者食得放心、買得安心。
更透過老鍋休閒農莊不斷的重整及精進,將新竹米粉文化於寓教於樂中,傳達給每一位客人,新竹米粉為代表性之地方產物,卻也逐漸凋零,希冀透過多元經營、創新推廣及包裝,將米粉衍生出更多的產業附加價值。
30秒了解米粉的由來 根據新竹市志上的記載,「米粉」這種食物的起源是:當「五胡亂華,華人南遷閩浙時,仍以稻米榨條而食,即當今之米粉也」、「米粉之製法由福建惠安傳入台灣」。 因此史料上的說法認為:中國大陸的北方人習慣吃麵條,到了南方以米來製作麵條,是今日米粉的源起。 |
猜你喜歡

苑裡位於苗栗縣西南端,火炎山之西、大安溪之北,其沖積扇平原土壤肥沃,適宜水稻生長,耕地面積達3,500餘公頃,為苗栗縣最大的稻米生產地,享有「苗栗穀倉」之美譽。苑裡栽種稻米的歷史悠久,近代更以生產「山水米」聞名。「山水米」是如何推動品牌,並在米品市場佔據一席之地?將藉由拜訪山水米實業股份公司執行長蔡寵信先生做一深入探討。

我們是吃臺灣米、喝臺灣水長大的,可是很少有人知道,臺北市就是臺灣米的原鄉。而若說臺北市為米食發展之重鎮,而大橋頭延三商圈內的粿仔街即為臺北市米食文化發源處。大橋頭延三商圈為百年米食聚落,走過繁華落盡,如今將風華再現…

在台灣的每個城市或小鄉鎮,都擁有屬於自己不可取代的特色,位於基隆的泉利米香,正是如此。泉利米香的成功策略可歸納以下幾點:善用專長、單一產品、持續開發、堅守品牌、在地特色,成功擄獲消費者的心,成為基隆代表性伴手禮,也為傳統米香找到新生命。

米香好吃的精隨在於米、麥芽兩者間的巧妙交融與配比;服務業千變萬化的時代,若不隨著潮流而不斷啟發創新小巧思,這好吃的古早味將易被世人遺忘,泉利米香「從親情開始、從感動延伸」,每一口進入嘴裡的米香,不僅口齒留香,還讓人感受到世代傳承的溫暖。

台東縣關山鎮農會將舊碾米工廠和穀倉轉化為「米國學校」,一個以米為主題的休閒體驗場所。該園區提供製米過程的實地體驗,米食DIY活動,並推廣食農教育。為擴大農特產品與活動多樣性,並區隔於鄰近鄉鎮,關山鎮農會特別針對銀髮族市場,規劃長宿休閒服務,進一步推動地方創生並活絡農村經濟。此舉不僅促進當地消費,也為農村帶來新活力。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