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宅配、AI、遠距醫療》終結失落的30年 社會5.0日本再啟動

瀏覽數:1927
關鍵字:


【文/李世暉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東方IC】

  上述影片是日本政府整合總務省、內閣府等部會,對於近未來的日本社會與科技發展,製作的宣傳影片。在影片中,日本政府是以「社會5.0」(Society 5.0)及超智慧社會的概念為基礎,以偏遠鄉鎮的場域,描繪新科技對未來社會生活帶來的影響。

  事實上,戰後初期的日本在「經濟發展優先」的政策思維下,主要重視的是「生產過程的科學」,亦即具實用性的科學。日本政府透過整合的經濟政策,管控國內市場經濟環境。技術的研發,則是委由民間的企業進行。此一科技政策思維雖然造就日本經濟的市場競爭力,但也弱化了日本的基礎科學研究。

  進入1970年之後,日本理解到科技發展需要的是「長程與短程兼具」之政策思維。因此,一方面透過科技前瞻調查來理解全球科技趨勢與日本科技現況,並建構未來圖像;另一方面則是以「總合科學技術會議」(2014年更名為「總合科學技術創新會議」)為司令塔,制定「科學技術基本計畫」作為日本科技政策的依據。

科技精英打造射月計畫

  在目前正進行討論的「第6期科學技術基本計畫」中,日本到底是如何思考未來科技與社會發展的關聯?

  首先,在「第6期科學技術基本計畫」中,先進行日本科研發展的環境掃描,並依此提出「創新生態系統」與「戰略型研究開發」的構想。前者是指以科技強化教育、以教育強化科技的良性循環;後者是指設定具野心的目標,集結科技精英進行跨領域的、嶄新的、開創性的科技研發(日本稱之為「射月計畫」)。

  其次,是落實科學技術的社會實踐。主要是延續「社會5.0」的思維,鬆綁法律的限制,引進企業的創新能力,進一步建構日本版的「超級都市」(Super City)。與過去強調個別領域數位化的「智慧城市」(Smart City)不同,日本所設想的超級城市,是結合全方位資訊與基礎建設技術,公私部門共同參與的未來城市構想。

  最後是聚焦在7項重點科技領域。分別是基礎科技的AI科技、生物科技、量子技術,以及應用科技的環境能源、農業科技、安全科技及宇宙海洋科技。以AI科技為例,除了強化此一科技領域的基礎研發與技術網絡之外,也積極將AI科技使用在醫療照護(智慧診療)、農業(無人農耕)、公共建設(智慧建築)、移動交通(無人移動載具與智慧交通系統)、地方創生(智慧城市與超級城市)。

2030日本3特色

  2030年的日本科技與社會,究竟是什麼樣的面貌?依據日本政府目前規劃的方向,未來的日本社會主要有下列3個特色。

 1.個人化的生活方式

  在AI、機器人與雲端科技的快速發展下,個人可以有更多彈性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在教育領域,由於資訊的快速替換,讓永續學習成為必要,職業別的研究所將扮演重要角色。而未來也將出現上午工作、下午上學的雙軌生活模式。而在工作領域,經營環境的便利化,讓個人工作室的運作成本大為降低;此外,隨著自動翻譯系統的普及,即便是個人工作室也能進行國際化的業務。

 2.自給自足的地域經濟圈

  無人交通載具(無人機、自駕車)與高速鐵路網的普及,讓地域之間的交通互動更為便利。此外,在新能源技術與AI基礎工程管理的協助下,地區都市可在精確的需求與供給估算下,發展成「100%資源循環」的智慧城市。

 3.高品質的生活環境

  隨著「社會5.0」政策的持續深化,日本人即便住在遠離大都會的地方,也可享受高品質的商業與社會服務(無人機宅配、遠距醫療、AI教育、智慧支付等)。這意味著,未來日本的青年世代,不必承受大都會的高額房貸壓力,以及大企業的過勞壓力,而可享有高品質的生活。

  當然,為使規劃中的未來想像成為現實,日本必須提出相應的對策。一方面鬆綁既有的法律規定,讓科技研發與應用的環境更為友善;另一方面,則是果斷地、機動地對社會資源進行重新分配。前者是修改過時的法律制度,讓日本在結構上成為一個能容納新生活方式的社會。後者則是將有限的社會資源,用在未來科技研發與人才投資上。

終結失落30年 

  總的來說,日本政府對於2030年的未來社會想像,是一種立基於大規模調查資料上的政策規劃,也是一種提出社會課題與解決方法的藍圖,更是一種對於未來期待的進取思維。對此,日本企業也積極的投入資源,在推動未來想像成真之際,也開創新的市場商機。

  例如:以電信、媒體與金融服務聞名的「軟體銀行」(SoftBank),即在公司的發展戰略中,配合社會5.0的思維,提出AI、IoT、智慧交通、機器人等創新經營領域。以智慧交通為例,軟體銀行與豐田汽車(Toyota)、本田汽車(Honda)、日野汽車(Hino)共同出資設立「MONET Technologies」,結合豐田汽車的行動服務平台(Mobility Services Platform, MSPF)技術與軟體銀行的IoT平台技術,進一步打造未來的智慧移動規格。而軟體銀行也利用智慧移動的平台,規劃行動廚房(料理兼宅配)、行動辦公室的創新服務。

  此外,在機器人領域,軟體銀行除了持續發展人形情感機器人Pepper的功能之外,也透過合併美國的Boston Dynamics公司,投入自身的機器人與AI的技術,研發高物理能力的機器人,例如:可快速移動的Handle、高平衡感的Atlas以及擅長細微工作的Spot,除此之外,在車站、機場、商業大樓、工廠等空間與設施專用的清掃機器人也是重點。

  台灣社會與日本社會,面臨到許多相似的課題,例如:城鄉差距、少子高齡化。日本對於2030年的社會想像,或許可以作為一面鏡子,讓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10年過後的台灣社會,將是一個怎樣的面貌。(本文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教授)

 

【完整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19年8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