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思維&新成長》未來性系統思維 T型人才水漲船高

瀏覽數:2084


【文/陳鶴文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Gettyimages】

  「真實的環境問題」經常是一個跨領域的複雜性問題。中國的諺語「瞎子摸象」,傳達了單一專業與片段思考所帶來的決策結果,傳統的線性思維足以解決局部性的問題,如今專業領域之間的壁壘隨著資訊的流動與穿透,專業領域不再壁壘分明,而是相互支援的共生系統。牽一髮而動全局的案例時時可見,如「蝴蝶效應(Butterfly Effect)」裡面的典型範例:「一隻蝴蝶在巴西輕拍翅膀,可以導致一個月後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環境系統中任何一個元件的微小變化,都可能導致環境系統的巨大災難,生態系統常見的制約、協同作用在真實的人類系統中一再重現,兩種不同專業的合作是否是1+1=2、1+1>2還是 1+1<2,決定於專業知識之間的協調、合作以及他們與環境的協同進化關係。

跨域連結培育主流

  日趨複雜的環境中,單一的思考模式已不足。相反的,單一的專業素養反而可能因為過度的「領域行為」 (Territorial Behavior)阻礙組織的發展,猶如蝴蝶效應中振翅舞動的蝴蝶,誘發不可預期的系統性災難。過去的教育過度強調專業分工,專注在局部性、功能性問題的解決,思考方式是直線式的,而系統性思考強調因果循環和回饋控制,強調不同專業能力的連結和協同合作。這正是近幾年,各界為何紛紛提出T型人才的培育,強調專業深化與跨領域連結,就是希望未來的人才不會是社會的「絕緣體」,而是人類環境系統中的「良好導體」,隨時接收來自不同專業人士的各種訊息,透過對訊息的理解、深入的溝通以及協同的支援來解決日益複雜的真實問題。

瞎子摸象預言真實淘汰

  「瞎子摸象」雖然是一個寓言故事,卻也反映出真實社會的困境。過度的專業化,使得大部分的人只專注在他熟悉的領域,習慣利用選擇性的資訊做出決策判斷,對自己專業的執著有時反而成為解決問題的阻礙。事實上,從系統理論的觀點來看,系統具有目的性、完整性、關聯性、階層性以及適應性等特性,一個具備系統思維(System Thinking)的人才面對問題時,會由目的(想解決的問題)來判定影響的範疇、從目的與範疇了解解決這個問題需要考慮的面向、從不同面向之間的層級關係來思考專業分工與系統整合。

  所以系統思維它不是停留在鋪陳資料或多角度思考,而是讓人明白不同範疇內事件之間的因果關係,使人透過考慮系統單元之間的關聯、互動與回饋機制來推斷事情的發展變化。讓我們在面對複雜系統時看穿問題的表象,避免在決策過程中受困於自己的「領域行為」(Territorial Behavior)之中,協助我們發現問題的本質、看見問題的更多可能性。組織學大師彼得·聖吉(Peter M. Senge)在他的所著的第五項修練(The Fifth Discipline)書中強調,在真實世界中我們看到的事件是社會、經濟或環境系統的行為表現,而這些行為表現則是系統結構中不同利害關係者交互作用後的結果,唯有了解系統的結構和關聯才能了解系統的運作以及真正的問題,也才能擬定系統性的解決方案。

  過去的人才培訓以專業技能為主,常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問題解決方式,疊床架屋的制度與法規的背後也是因為缺乏系統概念的緣故。為了培養具有解決複雜問題的人才,教育部已將系統思考列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簡稱108新課綱)」的核心素養之中,重新定義未來的人才需求。面對日趨複雜的各式問題,未來人才需有「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能力。如果系統思維強調看見整體的能力(由上而下的整體規劃能力),則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強調由下而上的實踐與問題解決,它是一種以人為本的問題解決方式,設計思維從人的需求出發,為各種議題尋求創新的解決方案,從實踐端尋求系統的整合發展。

  面對複合性問題,未來的人才需要具備由下而上的整體規劃能力,同時也必須具備由下而上的操作與實踐能力。無論是系統思維或設計思維,都強調未來人才必須具備系統觀念,具備設定問題、管理目標、界定範疇、確認利害關係者、建立回饋關聯以及單元功能設計的能力,這些能力通常建立在個人的專業素養以及跨領域溝通與學習上。尤其是面對日趨複雜的複合性管理問題,未來無論是企業或是政府的高階人才培訓,系統思維與設計思維都是他們不可或缺的職能需求,也正是具有系統思維的T型人才需求水漲船高的原因。(本文作者為東海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

 

【完整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20年1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