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鐵道攝影談職涯發展》鏡前1秒鐘鏡後10年功 描繪精彩職場美景

瀏覽數:62
關鍵字:


  我從2013年離開職場後擔任專業講師,因緣際會愛上鐵道攝影,而這幾年為了記錄整個台灣鐵道與歷史,至少繞行台灣10次以上。可能對大部分人來說,直覺上會認為以現在手機這麼方便,到處都能隨手隨拍,拍個火車有什麼大學問?

  其實拍攝火車還真的是一項很大的挑戰。因為火車是屬於動態的「被攝體」。所以,拍攝之前就要依照現場的環境與氣候條件,思考如何構圖,接著則是依照構圖,思考要採用廣角、長距離、標準距離的焦段與鏡頭。

  還記得,自己還是菜鳥時,經常因為沒有事先把功課做好做滿,結果錯過瞬間捕捉火車在鐵道奔馳的美麗畫面,再不然就是,沒有事先思考要用什麼角度拍攝,當碰到需要相關的鏡頭時,卻忘了帶相應的交換鏡頭,讓人扼腕不已。

  這情境是不是跟我們在職涯歷程非常相似?當我們是社會新鮮人時,對某個工作產生興趣,往往只是基於薪資福利、企業名氣等表象條件,很少在投遞履歷時,事先真正的深入去了解:該企業生產的產品、他們服務的顧客,以及組織文化。

  當我們已經成為主管時,很少會以有效的人力資本或資源整合,以及風險與危機等俯瞰視角,反而經常是計畫的開始只想到好處與優點,因此遭遇到無法預期的狀況,就會進而讓整個計畫停擺。

一招半式VS.十八般武藝

  回到鐵道攝影,在拍攝時鏡頭焦段是非常重要的。光是以鏡頭來區分,可以分成廣角端、標準端、長焦段端等。每種焦段設定都是依照自己思考的構圖與當下實際的狀況。

  除了要在對的時機點,搭配對的交換鏡頭之外。在拍攝的當下要去選擇光圈的大小,以及快門的速度,而這個時間點又是瞬間即逝,如果因為無法判斷正確,而造成錯誤的選擇,將會造成整張照片曝光過度或不足。而這些的瞬間抉擇正確與否,都成了整個作品最後的結果。而且一旦抉擇就很難有時間去修正與更改,這些就是我們所謂的經驗累積,也就是能力的培養。

  職場也是一樣,畢業生取得大學、研究所文憑只是進入社會的敲門磚,後面要選擇進入什麼產業?擔任什麼職務?學習或歷練什麼領域?端看個人的選擇。在馬斯洛(Maslow)5大需求層次理論(Hierarchy of Needs),職場人的職涯發展會隨著年齡成長,產生不同的需求。要滿足這些需求,就需要有不同的能力。

  尤其在現今技術變化很快之下,過去經驗的累積如何轉化為應付未來的技能,就需要倚靠平時的學習與運用。就以人脈的累積為例,俗話說:「30歲前靠個人能力賺錢;40歲以前靠整合能力與資源賺錢;40歲以後,就是靠人際關係與人脈在賺錢。」不無道理。

  再以職能來說,因應顧客需不斷Update能力已經是職場新常態。但觀察周遭還是不少人以一招半式闖天下,而不屑於擁有十八般武藝,認為是半調子,什麼都會,什麼都不會,沉迷於過往成功的經驗之中,其實故步自封,也許就錯失另一道職場彩虹。

堅持 並非將錯就錯

  在這幾年追火車的經驗中,要拍到一張自己覺得不錯的作品,往往要經過很多次的失敗,而要經歷的失敗次數與付出時間的多寡,仰賴自己平日投入學習的程度,以及準備功夫成正比。以往經常在拍攝時,事先做了完整的規劃,也帶了整套的交換鏡頭,卻到現場時發現沒有任何奇景可拍,只好敗興而回。

  相同的,我們在職場工作也是一樣的,不可能所有事情都很順利,甚至一開始就碰到不斷的失敗與打擊。有句話說,「年輕時挫折越多,未來就越能忍受挫折。」相反的,「年輕時挫折越少,未來就越難忍受挫折。」新世代年輕人比上一代聰明,但很多是在父母親呵護下長大。所以,從小比較少自己去面對挫折,還有處理挫折後如何爬起來繼續往下走,因此影響進入社會後,面對挫折的抗壓性,而這恰巧是在職場工作成敗最重要的關鍵。

  個人如此,企業經營亦是如此。企業從創業開始,就像跑馬拉松一樣,要能堅持到壯大,過程中會碰到一波又一波的挑戰,挫折與失敗隨之而來。需要企業與組織有所作為去度過難關,將所碰到的問題,逐一解決與突破。如果因為挫折失敗就灰心,裹足不前而輕言放棄,企業與組織,就可能成為被淘汰的一員。

  尤其對於領導者而言,要能在變動快速的環境做出正確決策,如果沒有讓部屬「資訊共享」、「狀況共有」,隨時獲得第一手資訊與報告。只有靠領導者憑個人意識做出抉擇,是很難在第一時間作出修正,減少錯誤所造成的傷害,更難挺過內外部環境影響的打擊。所以,堅持並非將錯就錯,而是在錯誤中學習修正,調整步伐,帶領團隊繼續向前走!

自己構圖職場風景

  我想「機會總是留給準備好的人」這句話,不管是放到哪裡都是真理名言,不論是職場上成功的人,或是能夠拍攝出令人「讚聲」的相片,都得靠平日扎實地準備與努力。機會有時候更需我們努力去爭取或創造,畢竟機會鮮少會直接掉下來的,多一分爭取就多一分希望,準備越充分的人,就越能抓住與掌握機會,這是不變的道理。所以我們可以把職涯看成像攝影一樣,由自己來決定,想拍出什麼樣的相片。而結果是不是有如自己所期望的,那就得看平日自己的準備與累積的創新能力。(本文作者為現任專業講師,鐵道攝影師,中華人事主管協會資深講師。)

 

【完整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21年5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