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協約.企業老闆要知道嗎

- 撰文者:
- 2021/06/10 瀏覽數:842
一、 團體協約是什麼?簽訂資格為何?
雇主與工會簽訂之書面契約,內容包括勞動條件(例如:工資、工時、津貼、獎金、調動、資遣、退休等)、企業內勞動組織之設立及利用、工會之組織及運作、企業設施之利用、申訴制度、安全衛生、企業福利及其他勞資雙方間共同遵守之事項。上述所提及之書面契約,為雇主及工會之間,作為甲乙兩方所簽訂之契約,故須為依法成立並登記之工會,參照工會法第11條。
|
二、 團體協約法律效力為何?
如上圖所示:團體協約法律位階優於勞動契約,而勞動契約優於勞動基準法。
三、 仍有許多老闆會有疑惑,簽訂團體協約好處在哪?
以管理層面來說,由工會作為企業勞工之窗口及橋樑,能將員工對於公司的想法或建議統整匯聚,以及可由工會協助企業作員工關懷、社團活動等,以利公司內部組織發展與凝聚員工之向心力。
成立工會,也是管理策略之一。
四、 案例說明:
A公司之團體協約未簽訂前,公司人資總務部門總是在處理勞資訴訟問題,工會常發起勞動檢查或勞資訴訟,致該部門業務較無法發揮實質作用,雖公司皆符合目前勞動相關規定,而工會訴求為以提升勞動條件、工會幹部會務假等為標的,因該公司產業型態有分淡季及旺季,公司仍希望工會在這部分可以體諒公司。
在未簽訂團體協約時,勞資關係是十分緊張並衝突的,具危險性,是故簽訂團體協約為公司有必要與工會協商之任務,調整合適之工作規則、安排內部人才培訓課程,以強化公司內部組織之能量及穩定勞資關係。
五、 結論:
根據勞動部109年統計國內工會數為5,623家,其中工會聯合組織佔271家、企業工會917家及職業工會4,212家,企業工會僅佔16.3%。又目前團體協約簽訂份數為818份,其中事業單位與工會簽訂有235份、與產業工會有375份,以及職業工會有208份(截止於109年第三季)。
顯見尚有大部分企業及工會未能運用資源,未來將持續推動勞動部「入廠建構企業內夥伴關係及協助簽訂團體協約」計畫,使更多企業與工會簽訂團體協約,在數位升級、智機轉型之間,勞資關係(內部組織管理)是否也應升級轉型,以深化組織管理意識、健全經營體質與強化績效,促成國內企業持續蓬勃發展。
【參考資料】
- 勞動部「工會數及會員數」:https://statdb.mol.gov.tw/html/mon/23010.pdf
- 勞動部「事業單位團體協約及勞資會議現況」:https://www.stat.gov.tw/ct.asp?xItem=15418&CtNode=3630&mp=4
猜你喜歡

身為管理者,在勞動法中被視為雇主,各種管理行為皆被要求等同於雇主責任,主管必須了解,勞動法令不單只是勞動基準法,還包括了主管機關的法律解釋令、最高法院的判決,透過有系統的學習與歸納,找出日常管理的邏輯,才讓管理行為合法。本文將透過「不能勝任員工管理」為例,示範如何將勞動法令轉換為合法且具管理效益的管理工具,主管人員最好能定期接受勞動法令的培訓,更新最新的勞動法律知識,才能避免管理風險、做好日常管理工作。

團體協約具有保障工會會員勞動權益、提升勞動條件,而且有助於勞資關係的穩定、和諧,也是勞資雙方得以藉此共存共榮的基礎,可視為創造勞資雙贏的良性制度。

IBB利益型協商機制為鼓勵企業於職場中建立勞資間日常合作模式,解決潛在衝突,創造雙贏和諧的工作環境。勞動部自105年著手協助勞資雙方建構「IBB利益型協商機制」,為有意願輔導之企業或工會組織及勞工代表,透過赴美培訓之專家學者至企業內進行導入訓練及個案輔導,鼓勵企業於職場中建立勞資間日常合作模式,解決潛在衝突,創造雙贏和諧的工作環境。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