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品質獎 以歲月淬鍊出台灣產業典範


  國家品質獎發展迄今34 年(1990 年∼ 2024年,共27 屆),可以看見參賽企業/得獎企業,從原本自身產業的價值,全方位思考從領導、策略、知識服務與數位轉型的整體連結,強化從客戶端到供應鏈間的資源流程精進,走向國際化的發展企圖。

從歷屆評選過程
看見台灣產業發展軌跡

第1 階段

1990 ∼ 2000 專業製造領域

  以歲月淬鍊出的製造與服務價值,擴大客戶規模成為Tier 1 供應鏈。

  早期國家品質獎8 大構面,獲獎企業多著重在人力資源、顧客與市場發展、流程管理、品質制度的建立與研發創新等構面,屬於專業製造領域。

  1990 ∼ 2000 年間,得獎者多為大型製造企業、國營事業,如:中鋼、德州儀器、中華汽車、台中精機、聯電、英業達、東元、光陽、正新橡膠等,其以歲月淬鍊出的製造與服務價值,擴大客戶規模而成為Tier 1 供應鏈。

第2 階段 

2001 ∼ 2017 產業擴散期

  此階段產業擴散由製造走向服務,專利與創新的產業建立起品牌價值,中小企業製造的靈活與獨特的商業模式,成為邁向卓越的優勢。

  1. 產業擴散由製造走向服務

2001 ∼ 2017 年,可以看到大型企業得獎者如:欣興電子、榮剛材料、中國端子、台灣晶技等製造業外,產業擴散發展由製造走向服務,包含:玉山銀行、國泰人壽、安泰人壽、中興保全、信義房屋等。

  1. 專利與創新產業品牌價值建立

專利與創新的產業,如:IC 矽智財設計的聯發科、消費性電子廠商技嘉、明碁電通、圓剛科技等建立起品牌價值。

  1. 中小企業靈活性達成卓越性

同一階段的中小企業全面卓越得獎者,以中小企業的製造靈活性與獨特的商業模式,達成企業全方面制度與流程卓越性。如:全興(汽車零組件)、和椿(自動化設備零組件)、南京資訊(多媒體資訊機)、桓達科技(工業感測器與物聯網)、家登科技(半導體光罩傳輸)、大瓏企業(生醫電燒刀)、科達製藥(科學中藥)等。

第3 階段

2018 ∼ 產業典範轉型

  2018 年至今,國家品質獎另設6 大項典範獎,鼓勵中小型企業,能就自身獨特專長項目深化企業價值。

  1. 製造轉型發展 進軍高階藍海

典範轉型企業如: 皇廣鑄造、中國砂輪、羅門哈斯、牧德科技等,皆是就本身的製造專長進行轉型發展,從原本的紅海市場提昇至高階藍海。

  1. 多樣品牌創造 深化企業價值

深化品牌價值者如:路易莎職人咖啡、元進莊、祥圃、台旭等,呈現出品牌的創造、農場在地經營服務、畜養事業多樣化、TAF 實驗室檢定的專業價值發展。

從第27 屆國品獎
看企業經營理念轉變

第1 階段

強調立身處世原則 多數未形成關鍵指標

  歷27 屆以來,企業的經營理念轉變,早期強調立身處世原則(如:勤儉樸實、誠信經營);強調人才重視與客戶服務(如:培育專業,提供最好服務);或者強調商品的價美與快速服務等。然而早期的經營理念,多數並未結合企業內部真正的流程與服務,形成關鍵指標KPI 或OKR 專案推動。

第2 階段

將核心價值開展為關鍵績效指標

  多數的企業開始經營TQM 品質委員會、QCC小組、TPM 製造與管理,部分公司已可以看見將核心價值,展開為關鍵績效指標。例如:振鋒企業以人的安全價值、桓達科技以「SAVE」提供商品的工業安全性能,皆有琢磨。

第3 階段

核心能力結合永續價值

  有賴於ESG 企業責任推動,多數企業的經營理念皆與永續相關,並結合自身的核心能力或數位轉型,如:台旭的誠信/精確/永續、路易莎的好咖啡/生活品味、科達製藥的科學/誠信/創新、中鋼新/綠能減碳/價值共創/永續成長,以及27 屆友達數位雙軸轉型/永續承諾等。

評審視角

  得獎是一種榮譽,更要有得獎「只是初始肯定」,要不斷強化指標、轉型、創新、永續的價值,才能將整體企業經營,提昇到競爭者無法企及的高度。

  企業參獎的目的,在於自省由內而外,藉外部力量促使本身轉型。這需要企業主具有堅毅與堅持的勇氣,將內、外部組職進行跨域整合,形成企業的供應鏈價值或品牌效應,擺脫企業單一能力的弱點。

誤區1 短視投入 未真實帶動組織改變

  過往評審過程,常見的缺誤在於,企業過於短視,只想用「最小」的投入,憑機運得獎,而非真實改變企業本身的組織,造成在8 大構面互相格格不入。

誤區2 缺乏整體性策略思維

  常見企業本身並沒有準備好自身的產品與服務路線圖(Roadmap),也不了解競爭者與自身的商業模式、供應鏈價值的差異。就過往評審觀點,評審團肯定的是實務作為與關鍵績效證據,畫餅式的策略與作文,通常不會得到高度評價。

  企業在申請參獎時,鼓勵同時思考:公司的現況、中期發展潛力、長期願景目標,才能將企業經營管理,由「自我」觀點,發展到環境變化的「它我」觀點。

國品獎核心
盼引領真正創新

  台灣的國家品質獎,與國際上各國知名的品質獎核心價值,最大的差異與特殊處,在於強調研發與創新。但國人的觀點,對於研發與創新多數以產品技術或商品功能角度切入,較少思考企業流程的創新(例如SalesForce)、客戶需求的商業模式創新(例如Uber)。

  期許未來國家品質獎,在核心價值部分,能引領真正的創新,在技術創新的完備度(Technology Readiness)與商業模式的完備度(Business Readiness) 同時並陳, 帶領企業發展,才能具有全面不可取代性,領先產業與競爭者。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24年4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更多資訊請參考
【國家品質獎】卓越經營整合服務資訊網

電話:(02)2703-2625 分機21~27
聯絡信箱:nqa@cpc.org.tw
地址: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三段41-2號5樓

能力雜誌

《能力雜誌》(Learning & Development),為中國生產力中心的出版媒體,以打造「經營管理的品牌+職場價值的推手」為編輯宗旨,提供讀者學得來的經管知識,以及容易用的職場技能,幫助讀者成為能動、能靜、能自主學習的職場菁英、專業經理人。

猜你喜歡
*
挑戰國家品質獎 進取組織「卓越經營」之道

我國「國家品質獎」設立於民國79年,為行政院所核定國內最高的經營品質榮譽奬項,企業/組織可藉參獎「提升組織本身經營品質水準」,為參獎務實之重要目的,獎項評審內容同步國際前瞻趨勢與未來競爭力需求之要求項目與新議題,可符合成為標竿(Benchmarking)的要求與期待。

*
企業參加國家品質獎之意義與好處

參加國品獎好處有:為公司爭取最高殊榮、增加廣宣與曝光機會、提升公司正面形象、促進員工有光榮感與成就感、強化合作夥伴信賴關係、交流與標竿學習、持續提高競爭力與永續經營力,及提升幹部彙整報告與簡報能力。

*
2024美國國家品質獎的轉變(1):從7大構面到8個績效面向

因應後疫情時代趨勢,美國國家品質獎更新2024年獎項指標,將過往7大構面,調整為領導與治理、策略、營運管理、營運持續性、員工、顧客與市場、社群參與、財務等8個績效面向。官方表示,新的獎項指標將圍繞8個績效面向(performance dimensions)進行評量,這些面向既能促進、也能反映組織韌性(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和長期成功。

*
2024美國國家品質獎的轉變(2):強調組織韌性與社群

美國國家品質獎更新2024年獎項指標,強調組織韌性與社群,新增營運持續性及社群參與等2大績效面向。觀察新獎項基準的更動,一則是對原基準意涵的重新淬鍊或歸納,二則也明確反映美國經歷疫情至後疫情時代的體悟及發展趨勢。因此,在新獎項基準中,營運持續性(Operational Continuity)將過去散見於策略及營運管理中有關風險管理、緊急應變計畫等內容予以整併,獨立為第4個績效面向,以強調組織韌性的重要程度。

您可能會有興趣的出版品
您可能會有興趣的課程
{{c.area}}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