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創生] 揉合藺草香與苑裡風情 食農教育園區領青農返鄉發展


  苑裡鎮位處苗栗縣的西南隅,為縣內少數為平原地形的地區,適宜種植稻作與發展農業,又被稱作「苗栗穀倉」。除了適宜農作的環境,苑裡亦是一個深富文化底蘊的小鎮,曾有蓬勃發展的藺草產業,並有「藺草原鄉」的號稱。

  苑裡的藺草工藝早先清朝時期開始發展,迄今已有近300年的歷史,在產業全盛發展的時期,幾乎家家戶戶的婦女都在編織藺草,相關的產品更是台灣當年三大出口品之一,但隨著塑膠的發明及工廠的興起,便宜的塑膠商品大量生產,導致苑裡藺草工藝跟著逐漸沒落。

連結苑裡產業特色 規劃多功能複合式食農教育基地

  為提升苑裡鎮產業特色之能見度,加速推動地方創生,擴大地方產業特色,苑裡鎮農會以舊穀倉活化場域為基礎,新增多功能複合式食農教育園區的建置,連結「藺子-藺草產業創生計畫」及「苑裡休憩據點設施升級2.0-苑裡山腳公園與舊街旅遊軸帶再造計畫」,串聯在地藺草館的文化歷史資源及產業軸帶,並與周邊旅遊節點相呼應,來活絡地方產業、增加青農返鄉意願。

活化苑裡鎮農會所屬愛情果園農民直銷站後方閒置場域,提供青年返鄉創生據點
圖1、活化苑裡鎮農會所屬愛情果園農民直銷站後方閒置場域,提供青年返鄉創生據點。

農會直銷站結合食農教育課程與體驗,擴大農業生產及銷售互相結合之效益
圖2、農會直銷站結合食農教育課程與體驗,擴大農業生產及銷售互相結合之效益。

  苑裡鎮農會將農民直銷站後方閒置空間場域,規劃為多功能複合式食農教育園區,同時也加入食農士培育課程,提供青農返鄉創生據點,並且在軟體資源及硬體設備支持下,可讓農業生產及觀光產業互相結合所產生效益擴大,同時推廣有機蔬菜產業,作為觀光遊客食農教育體驗場域。

  藺草編織為苑裡鎮的傳統工藝,帶著大自然的香氣,吸濕、透氣、輕巧又柔軟的特性,近年來又開始受到人們關注,並吸引年輕族群投入這項工藝。透過新完工的農民直銷站增設食農教育場域之規劃,結合在地藺草館的文化歷史資源,整合地方資源,可提供遊客了解在地農產品產製過程,創造觀光人潮,提升農民收益。

規劃行動式食農教育 輔導青農在地發展

  苑裡鎮農會在多功能複合式食農教育園區規劃冷藏庫及低溫作業區,收購集貨包裝轄內有機蔬菜,提供青農返鄉工作機會。而藺草館周邊與外圍閒置空間,則是作為設置假日市集攤位與培訓青農銷售之場域,透過直銷站及閒置空間場域活化,推廣有機蔬菜產業,設置食農教育示範基地之據點,作為有機青農創生聚落據點,規劃集貨及冷藏設施場域,提供青農返鄉就業機會。

  假日市集攤位則是利用藺草文化館周邊閒置空間進行活化與設置,同時與地方創生團隊合作,以團隊共好的營運模式,透過場域的鏈結,作為培訓青農銷售或創生之場域,不但可增加就業機會,亦能提升產值及觀光遊客數量,活化農村產業經濟。

  為了讓農業生產及觀光相互結合並擴大產業效益,在軟體資源及硬體設備的支持下,苑裡鎮農會透過推廣與利用多功能自動化播種機,供轄區內農友使用,並且輔導青農增加及擴大種植面積,增加青農投入意願。地方創生計畫補助設備硬式穴盤搭配播種機與蕃茄挑選機,以節省人力、提升品質與農業生產效率。除了輔導青農並升級相關種植設備外,並同時開拓後端銷售通路,如食農士課程的培育以提高農友對自家農產品行銷的能力與意識。

設置食農教育示範基地據點,規劃集貨及冷藏設施場域,提供青農返鄉就業機會
圖3、設置食農教育示範基地據點,規劃集貨及冷藏設施場域,提供青農返鄉就業機會。

補助設備硬式穴盤搭配播種機與蕃茄挑選機,以節省人力、提升品質與農業生產效率
圖4、補助設備硬式穴盤搭配播種機與蕃茄挑選機,以節省人力、提升品質與農業生產效率。

整合人文、產業與休閒三元素 活絡地方多元發展

  苑裡鎮農會亦提供青農農產品從生產到銷售訓練場域,除了結合既有的銷售管道、觀光景點與果園採果體驗,並且依照季節時令及銷售情形作滾動式檢討修正,以期讓每位加入青農及社區協會團體從做中學習,達到與時俱進、共存共榮的目標。

  苑裡鎮擁有多元豐富的觀光、傳產和人文資源,由新設置的農民直銷站延伸而出,有台灣藺草文化館、彩繪稻田景觀台、愛情果園、山腳市場等特色農業和人文觀光景點,透過直銷站與食農教育場域的規劃,整合地方資源,串聯周邊景點打造配套遊程,使遊客遊賞苑裡人文風情之時,亦可深度瞭解在地農產品產製過程,有助於創造觀光人潮,提升農民收益。

〔地方創生小檔案〕

  苗栗縣苑裡鎮有「苗栗穀倉」美譽,早期藺草產業蓬勃發展,擁有優良的農業環境和人文背景。為吸引青農回鄉發展和活化地方產業經濟,苑裡鎮農會透過活化直銷站後方閒置空間為多功能複合式食農教育園區,透過補助生產所需設施與設備,及辦理有機蔬菜說明會、研習交流座談會、食農教育成果展、青農市集等,輔導返鄉青農投入有機蔬菜產業。

  • 在地挑戰

苗栗縣苑裡鎮雖擁有優良的農業環境和人文背景,但仍有現具資源難以整合,青農回鄉發展不易,與地方特色仍欠能見度,所致產業活化不足之挑戰。

  • 創生DNA

苑裡鎮為苗栗縣內少數為平原地形的地區,因適宜農作的環境,又被稱為「苗栗穀倉」,加之早期蓬勃發展的藺草產業,藺草織品曾為台灣三大出口品之一。

  • 關鍵作法
  1. 推動地方創生場域:苑裡鎮農會結合在地藺草編織文化和農業特色,活化直銷站後方閒置空間為多功能複合式食農教育園區,提供青農返鄉創生據點。
  1. 輔導青農永續經營:透過設置多功能複合式食農教育園區,作為培訓青農銷售或創生之場域,並補助生產所需設備供轄區內農友使用,輔導青農增加及擴大種植面積,提升青農投入意願和永續營運模式。
  1. 整合地方推動多元化發展:直銷站除了作為青農市集販售在地小農特色產品,藉由串聯周邊景點,亦可活絡創生據點,吸引更多人潮前往觀光。提升農民收益,增加青農返鄉意願。
  • 關鍵推手

農業部農糧署

苗栗縣政府

苗栗縣苑裡鎮農會

更多資訊請參考
AKM農業資訊平台

AKM農業訊平台由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在地創生卓越經營服務團所經營,旨在整合過去合作的產、官、學、研顧問專家,提供青年農民、產銷班、農民團體、農企業客製化的服務,進而提昇農業附加價值與生產力,共同開創台灣新農業時代。同時,將台灣農業科技實力擴散至海外,促進國際媒合交流,接軌馬來西亞、印度、新加坡、泰國、印尼、日本、澳洲等農產貿易市場。

在地創生卓越經營服務團

本中心成立「在地創生服務團」從在地出發,透過人物境共好的思維,串接一級生產、二級加工、三級服務,結合產官學研各界能量,尋找資源創新價值,打造出真正屬於地方性及能展現與傳承在地文化特色的產業。

猜你喜歡
*
品牌農業:苑裡栽稻-山水米品牌行銷之道

苑裡位於苗栗縣西南端,火炎山之西、大安溪之北,其沖積扇平原土壤肥沃,適宜水稻生長,耕地面積達3,500餘公頃,為苗栗縣最大的稻米生產地,享有「苗栗穀倉」之美譽。苑裡栽種稻米的歷史悠久,近代更以生產「山水米」聞名。「山水米」是如何推動品牌,並在米品市場佔據一席之地?將藉由拜訪山水米實業股份公司執行長蔡寵信先生做一深入探討。

*
[地方創生] 柚米之鄉結合文創再蹦新滋味—冬山良食農創園區

冬山鄉良食農創園區利用豐富的農業資源和優越的交通位置,活化農會舊穀倉,創建全國首個農業主軸的文創園區。園區結合「在地食/在地遊/在地學」的核心策略,設有農民直銷站販售在地農產品,推動地方創生,增進農民收益並促進觀光旅遊,提升地方經濟與農業永續發展。

*
[地方創生] 智慧溫室升級蔬菜產業 青銀共耕打造生產與照護雙贏模式

台中市外埔區推動智慧化溫室提升蔬菜產業,透過技術補助和專業指導,促進青年返鄉從農。透過結合智慧農業技術,如物聯網和大數據,穩定生產環境,減少勞力成本。此外,透過智慧溫室系統降低代溝,實現青銀共耕,增加青農收入與市場供應,推動地方農業經濟與社會共榮。

*
[地方創生] 智屏優農以創生創意翻轉在地產業

屏東縣政府結合公私部門在潮州鎮建立符合國際標準的農產品加工廠,推動農漁產品的國際化和冷鏈技術。枋寮地區農會透過智慧化產銷設施提升芒果和蓮霧的市場競爭力,而佳冬鄉農會則以蓮霧為核心,發展多功能的農產品經濟,包括加工和體驗活動,提升地方創生和農業競爭力。

您可能會有興趣的出版品
您可能會有興趣的課程
{{c.area}}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