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創生] 富里鄉農會創生地方空間 米樂無窮打造米食新體驗

- 撰文者:
- 2024/05/29 瀏覽數:265
花蓮縣富里鄉為花蓮縣最南端鄉鎮,是台灣東部最大穀倉之一,被中央山脈及海岸山脈包夾形成縱谷地形,具有獨立純淨水源與山巒圍繞的自然環境,是種植優良稻米最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
目前富里鄉是國內有機栽培面積最大單一鄉鎮,也是從事有機水稻栽培最早的鄉鎮,迄今已有20餘年,過去農會以「與大自然和諧共存」的經營理念,推動水稻循環經濟打造品牌理念。然而,由於富里鄉地形狹長,過去富里鄉農會各聚會所分散四處,老人食堂設置於富里鄉南區的富里村,至於體驗教室則是另外設置於富里鄉中區的羅山村;由於此處均為多功能會議室,因此綠色照顧、米食體驗、家政班會、產銷會議與青農聯誼等都在此會議室裡辦理。
東里村位於富里鄉的北境,北鄰玉里鎮,但因缺乏農民議事和多元複合場域空間,多年來為辦理政令宣導均四處商借會議場所,造成各方農友諸多不便,在舟車勞頓之際,也造成辦理活動之時,參與者意願不高的情況。若能打造一個多元利用的複合型場域,透過結合富里特色米食體驗、社區綠色照護,並連動玉富自行車道的觀光路網,將有助於富里鄉東里村的地方創生與人流活絡。
轉化閒置糧倉 發展米食多元利用複合型場域
富里鄉稻米種植面積達3000公頃,過去所生產的稻穀均存放於穀倉內,然而多年來隨著時代的進步與設備技術的更新,現今多以冷藏桶倉為稻米儲放空間,富里鄉東里村原本存放稻米的糧倉閒置成為堆放雜物的地方,未能活用實為可惜。
為活化閒置穀倉空間、加速推動地方創生和擴大地方產業特色,富里鄉農會因應在地需求,將舊糧倉改建成為米食體驗教室和小農聚會空間,並結合綠色照護計畫,打造米食多元利用複合型場域,透過開創多元銷售管道、提供消費者進行米食DIY體驗課程,及提供作為在地農民市集與青年創生據點,除了活絡在地經濟,聚集青農進行交流,更為農友之福。
活化多元空間 導入米食體驗與綠色照顧
為提供消費者一個安心進出的場域,富里鄉農會整理與修建穀倉主建築物和周邊環境,結合友善設施加以美化,並增加其耐用度,以提供使用者一個舒適安全的環境。內部場域則設置米食體驗教室與小農聚會所,並結合綠色照護計畫,提供消費者米食DIY體驗課程,打造米食多元利用複合型場域,同時將原本水泥顏色的外牆加以粉刷,以活潑的方式呈現在大眾眼前。
圖1、富里鄉農會活化東里村閒置穀倉為米食多元複合體驗場
活化後的場域同時作為在地農民市集據點,進行在地農友的農特產品銷售,讓外地遊客或當地居民能夠消費在地新鮮農特產品,推廣富里特色農產如金針、富麗米和香菇等之地產地消,進而增加在地農友的收入。而東里村位於富里鄉北境並與玉里鎮相鄰,透過玉富自行車道之交通網絡,亦能帶動配套式農業觀光遊程,連結周邊的御皇米故事館和六十石山金針花海等景點,發展農村深度旅遊,深化富里米食特色的品牌行銷與建立。
除此之外,米食體驗多元複合空間也結合綠色照護計畫,提供一個舒適的環境,讓在地的年長者可以在此快樂的學習各項活動,不必舟車勞頓到隔壁村落參加體驗課程,進而增加在地年長者互相交流與參加活動的意願,以達到政府照顧在地居民的美意。
米食教室活絡農村經濟 擴大地方產業特色
富里鄉農會活化運用東里村閒置穀倉,將內部場域建置為米食體驗教室,設置米食體驗多元複合空間,做為米食體驗教室及小農聚會所,結合在地農村深度旅遊同時導入在地人文特色(平埔文化),培訓在地青農為導覽人員及體驗老師,提供消費者進行米食DIY體驗課程,除了增進當地的就業機會,也讓簡單的米食體驗增添年輕的活力。
除此之外,多功能的場域空間,亦可配合宣導政令、進行種植技術講習及產銷家政班開會的場所,同時透過班會的召開讓在地農友有場地可以進行種植技術及經驗的交流,以增進水稻品質,加強田間管理及合理化施肥等各項種植技術講習,提高農產品的種植技術和增加農友收益,進而提升當地農業產值。
〔地方創生小檔案〕
花蓮縣富里鄉位於花蓮縣境內最南邊,以金針、富麗米和香菇為當地農特產品,並有多元的阿美族和客家人文特色。為解決富里鄉北境的東里村舊穀倉空間長年閒置,和缺乏農友聚會和議事空間之問題,特別創生糧倉空間成為米食多元利用複合型場域,設立米食體驗教室和小農聚會所,並結合綠色照護計畫,提供年長者舒適的學習和交流空間等,增加當地青年就業機會,同時促進農業經濟和在地農特產的銷售和知名度。
- 在地挑戰
花蓮縣富里鄉雖以米食文化聞名,但因稻米儲放方式改變而致舊糧倉空間閒置,及當地居民或農民尚缺乏充足的交流會所或農產行銷空間。
- 創生DNA
富里鄉為花蓮重要的魚米之鄉,以金針、富麗米和香菇為農特產品,並有多元豐富的阿美族和客家文化,利於農業、觀光等產業發展。
- 關鍵作法
- 活化閒置穀倉為米食體驗場域:富里鄉農會活化東里村閒置穀倉,將內部空間活化為米食體驗多元複合場域,提供消費者進行米食DIY體驗課程,並培訓在地青農為體驗老師或導覽人員,增加在地青年就業機會,藉此凝聚地方向心力。
- 連結綠色照護至米食體驗課程:所活化的多元複合場所,結合綠色照護計畫,提供年長者一個舒適和鄰近的學習場所,增進在地年長者的參加意願,也傳達地方米食特色和對食農教育的認知。
- 設置農友銷售據點和生產技術講習:於活化的多元複合空間增加設置農友銷售據點,促進在地農產品消費量;並同時辦理農友生產技術講習及產銷家政班等,透過技術及經驗交流,強化田間管理進而增加農友收益。
- 關鍵推手
農業部農糧署
花蓮縣政府
花蓮縣富里鄉農會
AKM農業資訊平台
AKM農業訊平台由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在地創生卓越經營服務團所經營,旨在整合過去合作的產、官、學、研顧問專家,提供青年農民、產銷班、農民團體、農企業客製化的服務,進而提昇農業附加價值與生產力,共同開創台灣新農業時代。同時,將台灣農業科技實力擴散至海外,促進國際媒合交流,接軌馬來西亞、印度、新加坡、泰國、印尼、日本、澳洲等農產貿易市場。
在地創生卓越經營服務團
本中心成立「在地創生服務團」從在地出發,透過人物境共好的思維,串接一級生產、二級加工、三級服務,結合產官學研各界能量,尋找資源創新價值,打造出真正屬於地方性及能展現與傳承在地文化特色的產業。
猜你喜歡

台灣提振米食消費推動及目標台灣與日本相同,白米消費量從民國78年每人68公斤,到98年每人僅消費48公斤,使稻米生產量也隨之下滑,更影響糧食自給率從78年的45.8%下滑至98年僅32%,由於全球氣候變遷致使糧食供應量減少,世界各國皆為保護國內糧食安全之目的竭力提昇糧食自給率,為因應此一嚴重現象,確保稻米產業永續經營及強化,期望能提振國人米食消費量,研擬推動目標及策略如下:

苑裡位於苗栗縣西南端,火炎山之西、大安溪之北,其沖積扇平原土壤肥沃,適宜水稻生長,耕地面積達3,500餘公頃,為苗栗縣最大的稻米生產地,享有「苗栗穀倉」之美譽。苑裡栽種稻米的歷史悠久,近代更以生產「山水米」聞名。「山水米」是如何推動品牌,並在米品市場佔據一席之地?將藉由拜訪山水米實業股份公司執行長蔡寵信先生做一深入探討。

我們是吃臺灣米、喝臺灣水長大的,可是很少有人知道,臺北市就是臺灣米的原鄉。而若說臺北市為米食發展之重鎮,而大橋頭延三商圈內的粿仔街即為臺北市米食文化發源處。大橋頭延三商圈為百年米食聚落,走過繁華落盡,如今將風華再現…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