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黃麗秋 圖.資料提供/ KPMG
圖說:KPMG 顧問部執行副總暨工業產業主持人陳其愷
全球經濟面臨動盪起伏,從地緣政治、供應鏈+1 再到AI 數位科技,每一項都對各國產業帶來深遠影響。
國際貨幣組織(IMF) 於今年(2025)《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提出警示:「政策不確定性加劇, 成長路徑分化」(Growth on divergent paths amid elevated policy uncertainty)。特別是美國川普政府的經濟政策,包括關稅調整與產業回流戰略,將使全球貿易格局更加複雜,進一步影響各國產業的發展策略。
KPMG 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顧問部執行副總暨工業產業主持人陳其愷指出,歷年來美中兩大強權從貿易制裁,再到科技防堵的重重夾擊下,台商在全球貿易、投資、產業分工都有明顯的變化,進而推動全球供應鏈重新洗牌。
他說:「以製鞋產業為例,在國際品牌要求分散風險的需求下,台商必須將生產基地從中國轉往東協、印度等地區,移轉的過程中他們不斷鍛鍊營運體質,累積了一些底蘊,磨練出如台語所形容的極具生命力的『潤命』,也就是現今產業與企業皆強調的『韌性』」。
儘管如此,依據KPMG 每年藉由與富比士(Forbes) 合作,訪查全球超過1,300 位來自各產業高階管理者,並特別針對台灣企業年營業額超過五億元美元以上,50 位CEO 進行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未來兩年影響台灣企業的首要風險分別是:1. 企業營運風險(22%);2. 新興/顛覆性科技風險(16%);3. 地緣政治與政治不確定性風險(14%);4. 供應鏈風險(12%);5. 數位網路安全(10%) 及聲譽風險(10%)。
該報告並指出,有14% 的台灣CEO 認為「地緣政治」將為企業營運帶來多方壓力;有12% 台灣CEO 則看見供應鏈的威脅,多鏈、短鏈以及綠色供應鏈等多元布局已為企業必備策略,藉此及時因應供應中斷、成本上升等問題。
陳其愷分析表示,企業在面對地緣政治、區域戰爭、供應鏈威脅等不可控的因素,雖然可透過「預判」試圖降低風險衝擊。實際上,俄烏戰爭、以阿戰爭先前傳說會演變成第三次世界大戰,現在則在美國強力斡旋下,可能出現停戰的轉機;但川普再度執政,針對 15 國( 包括台灣)採取高關稅的報復政策,可能重擊產業發展。
「企業要降低不可控的經營因素帶來的營運衝擊,即是加強掌握會影響供應鏈運作風險的可控因素,建立快速反應能力與因應對策,降低衝擊影響,達到建構『韌性供應鏈』」。
五力反脆弱,解碼韌性定義
如何確保供應鏈在快速變化及客戶競爭壓力下仍具有韌性呢?
陳其愷分享輔導企業經驗指出,KPMG 認為要建構韌性供應鏈,可從1. 前瞻力;2. 開創力;3 數位力;4 覺察力;5. 回復力等五力盤點企業資源,檢視企業脆弱的環節,解碼韌性的定義。
- 前瞻力
企業對未來經營環境是否有所預見與準備。
他指出:「領導者要能看得遠,應回歸到數據蒐集與掌握,透過輿情的分析,以對未來經營環境有所準備。」
- 開創力
強調企業是否可因應環境變化而突破格局提出新觀點。
陳其愷解釋說:「我們也觀察到,某些企業二代接班後會積極在組織內部成立創新小組。有了此機制,企業可採取更透明、更開放的思維接受外來的刺激與新的科技運用,即便是引進AI 應用也不會局限於技術的引進,反而是重塑企業文化。」
- 數位力
企業在數位思維及數位工具的掌握能力。
「企業強化數位力,必須與數位優化及數位轉型加以連結,更要提醒領導者欲提升數位力,首要工作並非引進很多工具或者系統,而是對準公司策略目標,解決營運痛點,將管理議題背後的流程與系統缺口釐清與改善,再規劃公司的數位轉型藍圖計畫。假設經過評估,企業在數位成熟度在60 分,應採取追求65、70 分等逐步提升做法,而非貿然地採取要提升到90、100 分等不切實際的做法。」他分析地說。
- 覺察力
企業面對風險是否可清楚識別,以避免錯誤或拙劣決策。
陳其愷表示說:「覺察力是領導者要看得深,建立組織風險預警的能力。過去領導者仰賴財會單位或監管幕僚單位所提供的資訊報表進行狀況的分析,現在評估可藉由AI 的幫助,更深入分析報表呈現數字背後隱藏的問題,所謂見微知著,進而提前預防風險的發生。」
- 回復力
企業面對變化和挑戰時的應對與彈性。
他解釋說:「經營40、50 年的企業很難總是一帆風順,但是當遇到不可控的災害發生時,端看企業能不能快速地復活起來。這種能力展現在個人即是『抗壓力』,在企業則稱為『回復力』。」
KMPG 稱此五力為企業應變核心能力,並據此提供企業盤點優劣、強弱。根據過去企業自評的結果顯示,在滿分為5 分的評量中,受訪企業對於「覺察力」的自評平均分數僅達3.47,也反映出企業作為面對變化多端市場,對於是否能主動尋找且識別重要而攸關的資訊,以避免做出錯誤決策,顯得沒有把握。
韌性倚靠透明化
透明化關鍵導入AI 應用
上述調查凸顯出企業對「覺察力」的無力感?陳其愷分析指出,企業經常陷入滿足客戶需求與期望的同時,也要考量到自身企業的價值、營利、彈性、安全性以及成本效益的兩難,若再加上某些關鍵製程必須外包給上游業者加工,不僅產線上無法掌握產能,庫存、交期也失準,導致供應鏈更加難以管理,一旦遇到國際匯率劇烈波動,勢必面臨持續上升的成本壓力。
「要解決以上問題,透明化(Transparency)成為供應鏈管理控制風險並成長的關鍵作為;透過蒐集供應鏈數據,進而與內外部利益關係者共享資訊,提高供應鏈的透明度、可見度以及可溯性。」
然而,達到供應鏈透明化主要透過企業內部透明化、價值鏈透明化、端至端供應鏈透明化等多層次來實現目標。
以內部透明化為例,從一張訂單的日常,需涉及業務、採購、生產、行銷等部門,在資訊不透明下,各部門遇到市場變化大、製程長、備料不及、物料控管不易等工作痛點,應變外在環境變化的韌性即不足。解方是導入IoT 數位技術將各項流程串接與資訊透明整合,再輔以架構雲端平台,讓分散在各個地區或國家的供應鏈夥伴間,變成夥伴間的協同關係。
他再舉為國際品牌商代工的製鞋廠為例,當內部流程透明化,進一步導入AI 應用蒐集歷史數據,再透過統計分析逐步建模,交叉比對,做到即時調整、精準規劃,找到最適化模型。當取得品牌商的訂單後,鞋廠就可預判需要多少庫存,怎麼訂定交期,這樣一來就能提升運籌效率,降低成本與風險,並且提升供應鏈的彈性與韌性。
創造商業模式到營運管理的價值綜效
陳其愷分析指出,在推動透明化的過程中,品牌商也可從中心廠的供應鏈平台掌握各關鍵製程供應商的交期與品質。「會促使公司與供應商從創造量能轉變為創造價值,彼此之間關係會變得更加牢固。」他說。
值得關注的是,透過導入IoT、AI 數位技術提升供應鏈的透明化,達到營運管理不中斷,甚至預防風險。組織必須要有角色去扮演「情境分析師」與「統計數據科學專家」,居中負責「轉譯」商業模式中客戶的需求,到營運模式的生產要素、流程改善,把需要提供給AI 的參數作為建模依據的情境描繪出來。「企業有沒有『人才數位力』的養成策略,會是很關鍵作為。」
【本文未完,更多精彩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25年4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