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苗栗慢魚運動為例—探討食魚教育如何開創地方飲食文化新契機

瀏覽數:65


前言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但你真的知道餐桌上的食物是從哪裡來的嗎?近年來層出不窮的食安議題,引發國人對食物安全的重視。於是臺灣2022年頒佈《食農教育法》,賦予食農政策的重要法源依據。林如萍(2022)參考日本及美國的作法,提出「食農教育ABC」模式作為食農教育推廣的重要架構[參5],是目前臺灣推動食農教育以及該領域教學方案的重要參考。

  國人在食農教育的推廣上,食魚較少為人所探討,臺灣四面環海,隨著季節和洋流曾經帶來豐富的漁獲,現今卻因過度捕撈和環境污染,近海已出現資源枯竭的危機。又依據海洋委員會2020國家海洋政策白皮書[註1],構建向海致敬的政策,提倡「淨海(清淨海洋)、知海(知道海洋)、近海(親近海洋)及進海(進入海洋)」,以「維護海洋生態健康,優化海洋環境品質」、「確立產業發展目標,促進藍色產業升級」、「形塑全民親海風氣,培養國家思維」等四大項目,可明確知道海洋資源的認識與維護已是國家政策高度的議題。

  苗栗縣近年來積極推動的「慢魚運動」即是在此背景下展開的嘗試。本文將探討苗栗地區慢魚運動的發展歷程,分析其如何結合食魚教育與在地文化做倡議和推廣,並檢視相關政策挑戰與推廣瓶頸,最後提出未來發展建議,期盼為地方食魚教育推廣提供參考。

一、苗栗慢魚運動的發展背景

  「慢魚運動」是國際慢食運動在海鮮領域的延伸。國際慢食運動組織多年來關注永續漁業議題,並在義大利熱那亞城市雙年展上設立慢魚公平和永續發展的計畫[參1],延續倡議「好(good)」、「乾淨(clean)」和「公平(fair)」的食物來源是每個人的權利[註2],並支持負責任、對海洋環境影響最小的手工捕魚方式和社區,並致力提升消費的海洋意識。鼓勵消費者了解海鮮的來源、捕撈方式,並選擇對環境友善的海鮮產品。

  回顧苗栗縣自2016年獲得國際慢城(三義鄉、南庄鄉)雙認證後,延續慢城理念,以「慢」為品牌,自2018年推出苗栗慢魚運動;苗栗縣擁有將近50公里的海岸線,是臺灣第一個以海洋為主題,2020年申請並成功加入國際慢食組織的慢食社區。2024年擴大邀請海線四城鎮的餐飲、旅遊業者及伴手禮商家等,共同加入「慢魚永續店家」行列,共同推廣慢魚海岸的特色與文化,期盼讓更多消費者認識並支持這些認同慢魚精神的優質店家,縮短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的距離。

  根據天下雜誌調查,近年來臺灣每人每年消費約35公斤海鮮[參2],但國人對餐桌上海鮮的來源與生態所知卻相當有限。且由於近海漁業資源日益枯竭,2005年至2015年期間臺灣近海漁獲量下降了23%,反觀海鮮進口量卻成長逾兩倍[參2]。過去十年國人所食用的海鮮高達七成依賴進口(其中相當部分為來自中國的養殖魚類)。上述現象顯示出台灣漁業發展與飲食文化面臨的困境:一方面本地漁業產出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另一方面消費者缺乏對在地漁產的認識,導致對進口漁產的高度依賴。

  為因應這些挑戰,學者與實務界倡導結合慢魚策略,希望透過教育與行動,促進大眾瞭解漁業生態與在地漁產,並進一步了解在地飲食文化,改變消費行為。而苗栗慢魚運動推廣「懂魚、知魚、吃在地、食當季、會說魚的故事、學會慢慢吃魚」的價值觀,強調傳統漁法的保存、海洋教育的推廣、在地食材的利用以及觀光體驗的結合,最終希望永續海洋文化深耕在食魚教育中為推展慢魚的基礎。

  苗栗縣在竹南、後龍、通霄、苑裡等沿海城鎮推行慢魚運動,規劃出「藍色海洋」、「藍色教育」、「傳統漁法」、「藍色組織」、「藍色旅遊」五大內涵[參6],涵蓋海洋環境保育、食魚教育、傳統漁法保存、漁民及企業組織強化與觀光休閒發展等面向,試圖打造以「慢」為品牌的城鄉特色。

  整體而言,苗栗慢魚運動的發展背景反映出全球永續漁業潮流在地化的結果:面對漁業資源衰退與飲食文化斷層的挑戰,地方政府嘗試以慢魚策略來鏈結環境教育與產業振興,期望恢復民眾與海洋的連結,重建在地漁業價值鏈。


圖片來源:苗栗慢魚海岸執行團隊(2024)

二、苗栗慢魚運動如何結合食魚教育

  慢魚策略的核心在於透過食魚教育引導消費行為轉型,以支持在地漁業文化的永續發展。首先,在教育層面,慢魚運動實踐食農教育的概念架構,包括:「農業生產與環境」(Agriculture)、「飲食健康與消費」(Behavior)及「飲食生活與文化」 (Culture) 三個面向(林如萍,2022)[參5]

  苗栗縣以食魚教育及海洋環保議題,在淺顯易懂的教案下,以講座或工作坊方式,帶領K-12的學生們和參與小旅行的消費者,認識在地的時令漁獲和環境議題(例如海廢、魚廢)。並與台灣食通信事務局規劃出版「慢魚出逃十五日」主題[參6],深入介紹苗栗定置漁網、牽罟、石滬、一枝釣等傳統漁法,以及在地龍鳯漁港的拍賣文化和如何利用在地食材研發的慢魚料理等。

  苗栗縣在推動慢魚運動上,也積極向其他漁獲量較大且已有行動的地區作策略上的借鏡,例如國立海洋大學黃之暘副教授帶領學生於深夜走訪基隆崁仔頂魚市場,易地上實地海鮮課,讓學生認識各種漁產並了解漁獲處理現況;透過此類體驗式教學,讓年輕一代開始意識到從產地到餐桌的漫長旅程,以及錯誤迷思對漁業的影響。

  縣政府教育處也鼓勵境內國小教師積極研發食魚和海洋教育的教案及繪本;苗栗慢魚執行團隊結合民間團體研發傳統漁法教具(石滬、牽罟)供教育單位申請使用;民間團體如苑裡海線一家親環保協會於2024年執行「海苑庿永續計畫」,透過實際漁港田調,發展「海苑庿妙妙podcast 」認識與建立苑裡海邊的永續海鮮DNA,發展食魚而不廢的精神,讓民眾認識在地魚種和魚廢議題。

  苗栗慢魚運動鼓勵食魚教育與文化傳承的結合,邀請生態廚師、漁會家政班、社區發展協會媽媽教室等共同研發在地海鮮料理,透過美食提升本地漁產的價值與知名度,進一步刺激漁業相關觀光(例如魚市場拍賣、傳統市場導覽、漁村小旅行體驗等)的發展,基於在地文化、海洋知識與永續原則,讓消費與生產形成良性循環,此一行動也符合食農教育三大面向的核心內容。

  透過苗栗慢魚運動,我們看到從政府到民間藉由多元的教育推廣方式,包括學校課綱建立、民間工作坊、出版教案、體驗式學習,以及傳統漁法教具的開發及應用,引導年輕學子及消費者深入了解在地漁獲、海洋環境及永續發展的重要性。

三、臺灣政府推廣食魚教育

  近年來政府亦開始將食魚教育納入課綱討論與試點計畫。例如,農業部自2022年推行「慢魚教育推廣計畫」,補助各地政府、學校與民間團體展開漁業產地體驗、海洋飲食文化講座等活動,鼓勵公眾關注自身健康與漁村、漁業永續的連結,並訂定「食農教育專業人員資格及培訓辦法[註3]」;漁業署也同步為培育漁業產業人員勝任該辦法之專業授課講師為目標,就食農教育推動方向與實務案例解析等進行授課及討論,以利讓食農文化從學校、家庭到社會,持續向下扎根也向外擴散到每個人的日常。

  南臺灣屏東縣林邊鄉崎峰國小將慢魚教育融入正式課程,校方設計一系列動靜態結合的教學活動,帶領學生認識在地魚種與養殖方法,培養孩子對家鄉漁業的認同,證明慢魚教育與學校課程結合的可行性[參4]。當消費者(尤其是為下一代)具有足夠的漁業知識與環境意識時,他們在市場上將更願意選購在地永續漁產,形成對本土產業有利的消費趨勢[參7]

  苗栗慢魚運動倡議懂魚、知魚、吃在地、食當季,希望提升消費者意識來改變消費行為,天下雜誌調查過去因消費者不熟悉本地魚種,臺灣漁港約有三分之一至一半的漁獲被直接丟棄或當作飼料處理[參3]。這不僅造成資源浪費,也壓低漁民收入,甚至影響漁業行為。透過食魚教育提升大眾對多樣魚種的接受度後,原本乏人問津的漁獲可望進入家庭餐桌,轉化為漁民的收益。

  此外,教育讓消費者理解「吃在地、吃當季」的價值。例如,苗栗慢魚運動盤點苗栗沿岸海洋資源,羅列出「苗栗四季魚種」,減少依賴進口魚,也可大幅降低食物碳足跡,同時帶動在地漁貨銷售。

四、政策挑戰與慢魚發展瓶頸

  雖然苗栗慢魚運動為實踐食魚教育帶來發展新契機,但在推行過程中仍面臨多重挑戰。首先是政策與制度面的挑戰。目前臺灣已有《食農教育法》作為推廣飲食教育的依據,然而針對漁業與水產的「食魚教育」尚缺乏明確的法規與制度支撐[參4]。相較於農業領域獲得的立法與經費支持,漁業教育的推動仍屬起步階段。如果能夠研擬相關法規或將食魚教育正式納入現行法令範疇,將有助於爭取預算資源,強化地方漁業、加工與水產品消費的支援措施。

  此外,跨部門協調也是一大考驗。苗栗慢魚運動五大內涵橫跨農業、教育、環保、工商及觀光等領域,需要政府各單位及民間利害關係人溝通、協力合作。例如,在學校推廣漁業課程涉及教育部門,在社區辦理漁村體驗則需農業及文化觀光單位支持,辧理海洋淨灘活動將涉及環保部門等。如果缺乏統籌機制,各項計畫可能各自為政,難以長期持續。

  再來是教育現場與人力的挑戰。實施慢魚運動內涵中的「藍色教育」需仰賴熱忱且具備專業知能的教師團隊。然而,多數教師受訓背景以一般課程為主,面對跨學科的海洋與漁業議題,可能感到知識不足或無從下手。研究發現,在導入慢魚課程時,一些學校曾遇到部分教師的抗拒心理,擔心額外的教學負擔及自身專業不熟悉新主題[參4]

  為克服這些困難,學校需要投入師資培訓,聘請水產、海洋生態等領域的專家協助教學,並由行政領導階層提供支持鼓勵[參4]。這對偏遠漁村地區的學校而言尤為重要,因為偏鄉當地師資與資源本就相對有限,政策上必須提供額外的協助與誘因,才能讓食魚教育紮根。

五、結論與建議

  苗栗縣所推行的慢魚運動,是由地方政府結合在地人民團體等利害關係人嘗試食魚教育與海洋永續理念的實踐路徑,透過食魚教育提高大眾海洋意識,並引導消費者了解在地傳統漁法和魚種,鼓勵在地漁產消費,以及食魚而不廢的生活態度,慢魚運動策略有望同時實現食魚教育和環保、永續海洋的目標。然而,要讓這一策略真正落實,仍有賴政策面與教育界的持續努力。

  未來在政策層面上,建議中央完善相關法制,將食魚教育正式納入法定教育與產業輔導範疇,例如研擬《食魚教育法》或修訂《食農教育法》以涵蓋漁業領域,並設置專款預算支持。同時,強化中央與地方、不同部門之間的協調機制,確保資源整合與資訊共享,使學校教育、社區推廣、觀光行銷、環保減碳等環節相互配合。

  師資培育方面,應持續提供教師海洋教育專業成長管道,鼓勵更多有熱忱且具備海洋知識的教育人才投入慢魚課程教案研發與教學,或吸引關係人口移駐漁村社區。長程來說,教育與產業的結合還可擴大至學校營養午餐或提供未來超高齡人口結構的社區膳食方案,優先採用在地漁農產品,將慢魚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培養從小認識並喜愛在地海鮮的世代。

  1. 海洋委員會2020國家海洋政策白皮書簡要說明  https://www.oac.gov.tw/ch/home.jsp?id=232&parentpath=0,2
  2. 國際慢食組織官網 https://www.slowfood.com/
  3. 全國法規資料庫-食農教育專業人員資格及培訓辦法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M0090041

【參考文獻】

  1. Slow Food USA(n.d.)。Slow Fish North America – Our Values. 取自https://slowfoodusa.org/slow-fish/
  2. 呂國禎、劉光瑩(2017年2月14日)。〈慢魚運動Ⅰ:你吃的海鮮,都從中國來?〉。《天下雜誌》,616期。取自天下雜誌資料庫。
  3. 呂國禎、劉光瑩(2017b)。慢魚運動Ⅱ:懂魚、愛魚、慢慢吃魚。《天下雜誌》,616期,頁26-33。
  4. 李筱倩、劉文宏(2023)。實施「慢魚」課程以實現永續發展目標:透過案例研究制定策略、挑戰和政策建議。未出版之研究報告,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海洋事務研究中心。
  5. 林如萍(2017)。食農教育之推展策略(一):學校教育實施之概念架構分析。載於《農業人力發展與創新推廣研討會論文集》。(頁82-96)。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6. 苗栗縣文化觀光局。(n.d.)。苗栗慢魚海岸。取自 https://miaolitravel.net/Article.aspx?sNo=03007778
  7. 許芳萍(2019)。《從海洋到餐桌的環境教育:永續食魚概念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臺灣。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