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翻轉農業新時代

- 撰文者:
- 2022/09/30 瀏覽數:41
一、前言
這兩年在疫情的驅使下,人們只能待在家裡,就算是假日也不敢隨意外出遊玩,待在家裡的人吃、喝不能少,大家不只要填飽肚子,對於休閒活動及其他相關娛樂上也是不可或缺,加上因為5G的迅速發展,科技使用也成為我們生活上的日常。
這不僅使各大電商平台收入節節升高,舉凡電子遊樂器材、運動休閒器材,在這時期收入金額也都攀升不少;根據Google《2021智慧消費關鍵報告》疫情不僅提升了網購的普及率,更帶動了數位商業模式的多元發展,與2020年相比網購佔比更成長了15%之多。
網路購物成長動能強勁,營業額逐漸提升
來源:Google《2021智慧消費關鍵報告》
疫情後開始使用新興的網購模式
來源:Google《2021智慧消費關鍵報告》
許多相關報導指出,農業在這波疫情中所受到衝擊不小,疫情不僅影響了產量連帶也影響了銷售量;讓我們開始思考,如何在這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中,將傳統農業與科技結合,改變現有的傳統經營方式,找出如何滿足這時代的消費者需求,整合這些問題,並尋找我們所能執行的相關模式,進而提升農業的發展。
二、傳統的農業經營模式
傳統模式經營的小型農戶,常常必須看天吃飯,不僅大量仰賴人工施作、採收,且常以最傳統的方式自產自銷,這不僅費時、費力又不符成本,當疫情升溫的同時,面對封鎖、隔離的結果,不僅造成產量銳減而無法外銷,內需則因為面臨了缺工問題而造成無法生產,亦或是可收成的蔬果,因為缺乏人力而無法採收,最後只能放置任其腐爛,進而造成相當大的虧損,而自產自銷的經營模式,也因為消費者無法外出,造成無人購買的情形。
此影響不僅是在收入上的減少,也顯現出數位落差與技術掌握的程度;比較傳統農業和科技導入後的產能與工作效率差異,科技導入農業通常能夠降低人工勞動成本、提高生產的穩定性和效率、控制生產品質、提高物流效率、擴大市場曝光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供更多產品選擇以及提高市場反應速度等優點,相較之下,傳統農業在這些方面往往存在一些限制。
比較傳統農業與科技農業
如能突破傳統的種植與行銷模式,不僅可以節省人力與時間成本,再行銷販售上,也可大幅提升收入與競爭力。順應時代的潮流,進而改變現在的傳統方式,在這5G時代中,絕對是具有相對的優勢,也能為農業帶來另一波新的轉變。
三、農業轉型結合科技運用
目前傳統的方式已無法達到市場的需求,我們該如何善用科技工具的應用加以積極轉型:
- 施作與採收
運用科技工具,來減少人力成本,如在果園裡以機器手臂來協助採果工作;在大面積的農園或畜牧場裡以無人機噴藥代替人工噴藥,在溫室中設置自動灑水系統及溫、溼度自動控制系統…等智慧工具,加以輔助,以達省時、省力的工作效率。
- 行銷與販售
利用線上銷售平台,平台上的物流系統完整,不僅搭配產、銷、存管理工具,且皆有專人管理,平台中的付費機制也都結合了多元支付功能系統,讓消費者在付費上有更多的選擇;其次,也可搭配平台上的宣傳廣告,進而增加商品的曝光,這樣不僅減少自行經營的時間與成本,在廣宣的費用上也可減少許多,比起在傳統菜市場或自行銷售,更能增加曝光率與提升知名度。
- 休閒農場體驗
可結合VR技術來經營虛擬農場與體驗觀光;因疫情的影響國內觀光產業也受到了衝擊,人們為避免群聚而選擇不到人多的地方觀光,現在我們可思考,是否使用VR技術與網路結合的應用,讓消費者能透過科技的運用而能身歷其境;就像是現下最流行的動物森友會,可在虛擬實境中種菜、體驗遊程亦或是認識新的朋友,不僅不用害怕人潮的群聚,也節省了人事成本,更減少互相接觸的機會。
疫情改變的不只是消費習慣,也影響了目前的經營模式,相信我們不只是需要短期的補助,更需要的是多花點心力,找出適合市場轉變的經營方式,了解現在的消費需求,才能在這疫情時期,拔得先機;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經營模式,導入新的科技運作概念,亦是創造新農業的機會,達到雙贏之局面。
四、結論
南韓政府從2014年開始推行智慧農場政策,從透過提供農民科技設備,讓他們可透過手機或電腦,進而監控農作物的生長及溫室裡的溫、濕度等,藉此降低人力成本,進而更有效地提高產量,並以長遠的政策規劃來積極協助農民,導入科技生產工具與行銷工具,並以多元化的手法來補助、輔導農民藉此提高他們的收入。
國內各縣市政府也為改善農家生活品質與生產力,致力智慧農業的導入輔導,如「高雄市農業局」以「青創農企業孵育計畫」協助青農導入智慧農業,以種植檸檬的青農為例,導入植保機農噴,縮短噴藥時間,減少人體長期接觸藥物,並利用感測設備「智慧催熟監控系統」,縮短催熟的過程為7天,提高良率60%以上。在分級制度上,利用AI輔助設備提升處理速度。
農業部自106年開始起推動「智慧農業」,在學校與業界間推動共同合作,期望透過智慧化生產管理,提升農業整體生產效率與量能。目前台灣也一步步朝向科技農業作為經營方向,未來「智慧農業」普及指日可待,而我們也相信這股趨勢會越來越進步,於此成為從農之人不可或缺的工具。
【資料來源】
- T&D 飛訊第 262 期,5G浪潮來襲! 應用領域潛藏資安危機,關鍵在「資安合規」 。
- DIGITIMES,南韓修正智慧農場政策 重心從提供科技設備轉向培育年輕農民。
- 產業經濟統計簡訊,網購市場順勢躍升新高,成長率優於整體零售業。
- NEWSBUFFET 新聞稿自助吧,防疫數位宅經濟 電商虛實整合反轉頹勢。
- GOGOX,「新冠肺炎」讓宅經濟大爆發!GOGOVAN 創造企業與員工雙贏局面。
- 財訊,抗疫宅經濟 穿著睡衣也能嗨夜店。
- TechOrange,宅經濟時代下如何讓商品走出去?這些掌握「用戶體驗數據」的品牌走進顧客的心!。
- 台灣好新聞,防疫數位宅經濟 電商虛實整合反轉頹勢。
- 由你選 找顧問,鍾昀彤,宅經濟暴發元年?https://uselect.com.tw/articleContent/1105
- Ipsos,後疫情時代下的「宅經濟」與「食經濟」: 防疫仍要好吃、好玩,創新商機崛起。
- BBC新聞,肺炎疫情 :居家防疫造就的「另類宅經濟」。
- 太報,眾聲視野-莊祐端,眾聲視野|「病死」或是「餓死」?從疫情下的糧食危機,看台灣農業的重要性。
- 環境資訊中心,施柏榮,糧食保護主義會出現嗎? 後疫情時代更應該思考的是農民的經濟安全。
- 元氣網,聯合報-彭宣雅,疫情過後農業搶先機 學者:分析市場趨勢創新拚轉型。
- Google《2021智慧消費關鍵報告》
- 未來城市Future City @ 天下,科技農民潮,以智慧永續翻轉台灣農業。
AKM農業資訊平台
AKM農業訊平台由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在地創生卓越經營服務團所經營,旨在整合過去合作的產、官、學、研顧問專家,提供青年農民、產銷班、農民團體、農企業客製化的服務,進而提昇農業附加價值與生產力,共同開創台灣新農業時代。同時,將台灣農業科技實力擴散至海外,促進國際媒合交流,接軌馬來西亞、印度、新加坡、泰國、印尼、日本、澳洲等農產貿易市場。
猜你喜歡

面對全球可耕地面積縮減、氣候變遷的嚴峻考驗、農村人口老化與少子化造成農業人力大幅短缺及政府食安監管日益嚴格,在重重的考驗下是當前農業的最大挑戰。如何透過政府推動之「智慧農業4.0」計畫,在面對農業各產業所需之智慧化發展、需求皆不同,盼能透過新科技技術導入降低生產投入成本與資源,進而促進內外營銷,使產業進行橫向縱向之聯盟,才是「智慧農業」回歸到農業發展最初之本質。

以色列與台灣一樣為耕地狹小、資源匱乏的小國,如何利用科技管理突破自然環境的瓶頸,擺脫看天吃飯的宿命,進而能成為農業大國。

借鏡荷蘭,汲取其農業科技發展應用經驗,提供台灣農業生產者創新經營具體建議之參考,藉此提升台灣農業競爭力。

在全球農業存在普遍缺工、高齡化的情形下,追求科技自動化的智慧農業在成長中,目前台灣的智慧農業正準備從物聯網(IoT)進入到人工智慧物聯網(AIoT),由溫室導入感測元件收集各項數據開始,未來結合專家經驗並導入電腦演算,將能讓農業更自動化,讓農民無須凡事親力親為。

全球養豬先進大國善用各項前瞻技術例如影像偵測、大數據分析、IoT監控等,以提高養殖成功率,臺灣養豬產業過去是支持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然而隨著會經濟發展與總體環境變遷,人力缺乏與產業環境變化影響了產業發展,政府透過投入智慧農業科技計畫資源,引導業界善用臺灣資通訊技術的產業優勢,結合跨領域技術協助農業的轉型與升級,建立農業生產管理的新模式,解決農業發展困境。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