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 年由聯合國於瑞士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倡議,訂定每年 6 月 5 日為世界環境日(World Environment Day);並於 1974 年首次辦理,旨在喚起全球對環境保護的重視與行動。2025 年世界環境日由韓國主辦,以「塑戰速決」為題,聚焦全球塑料危機。
每年超過一千萬公噸的塑膠流入水域,塑膠微粒從水資源、掩埋場滲入土壤,甚至進入食物鏈;造成社會與環境極大損失。塑料汙染不只是垃圾問題,更加劇全球三大環境危機: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與自然棲地流失、汙染與廢棄物危機。
【2025 年世界環境日聚焦五大行動策略】
- 拒用
- 減量
- 回收
- 重複利用
- 重新思考對塑膠的依賴
【塑膠的誕生|石油燃料】
1907 年 Leo Baekeland 發明了第一種人工合成塑膠,原料來自化石燃料,迄今仍在使用。
從原油和天然氣中提煉出乙烷、丙烷,再透過裂化反應得到乙烯、丙烯,添加催化劑使其聚合成富有彈性的鏈狀化合物結構:合成樹脂。這種化學結構能在高溫、高壓之下輕易塑形,進而成為日常生活中最常被使用的人造材料之一!
【 環境毒瘤|從天然到人工】
上述一系列化工製程伴隨了大量汙染,加上後續產生的塑料危機,使塑膠成為名副其實的「環境毒瘤」!
但是,塑膠是如何從天然產物演變成人造產物?塑膠最早出現 3,500 年前,奧梅克人使用天然的橡膠樹與藤蔓汁液製作橡皮球;1840 年代,人類用硫磺對橡膠進行硫化處理,提升其化學穩定性並應用於輪胎製造;19 世紀至 20 世紀中葉,賽璐珞(電影膠片)與合成塑膠問世。
一直以來,塑膠因價格低廉、量產快速、加工便捷、防水抗腐、用途廣泛等特性,使其產量每隔 10 年就翻倍成長;目前每年的塑膠產量已逾 3.8 億噸,過去 10 年的人造塑膠總產量比整個 20 世紀的總產量還多,且持續飛速成長。
【入不敷出|看不見卻無處不在】
人造塑膠的化學結構非常穩定,在自然環境中不易降解,某些類型的塑膠耗時 400 年的時間也未必能完全降解。
這一緩慢過程,使塑膠成為全球環境負擔的主因之一,我們的生產速度遠超它降解的速度,就算降解成肉眼無法看見的塑膠微粒,也無法掩飾它「無處不在」的事實!
這不僅是地球環境的災難,更是生態系統的浩劫!從地下到高空、從深海到山巔、從一日三餐到每口飲水,塑膠微粒正悄悄滲入你我的生活,甚至從血液中也能檢測到它們的蹤跡。
所幸,這是當今最有機會被解決的全球問題之一;我們不乏技術與方法,缺的是全民的決心與行動。呼籲各界從現在起,直面塑料汙染並展開全面行動;從自己開始,為地球「減塑」跨出一小步,就是改變世界的一大步!
【參考資料】
~~作者推薦~~
-
《自然正成長經營:從減碳轉向自然資本,落實TNFD的企業生物多樣性評估工具與實踐案例》
作者: 藤田香
譯者: 方珠淨
出版社:中國生產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