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企業知識管理之推展

- 撰文者:
- 2014/01/31 瀏覽數:43
全球經濟發展已邁入一個全新的階段,科技的進步帶領世界經濟走向以知識為導向的經濟體。1996年「經濟合作開發組織」(OECD)發表「知識經濟報告」揭櫫知識經濟時代儼然來臨,報告中明確指出以知識為本位的經濟,即將改變全球經濟發展型態,「知識」已凌駕於土地、設備和資金等傳統生產要素,成為當前提升企業經營績效主要的驅動力。
身處21世紀的今天,「知識」已然成為企業最寶貴的資產,也是企業未來發展的價值所在。戴文坡特(Davenport)學者指出:「知識」可以維繫競爭優勢,而且是一種持久性的競爭優勢,而該競爭優勢的形成端賴正確有效的發展策略。與勞力、資本最大的不同在於知識是無形的、難以量化的,如何有效管理與運用「知識」成了企業的當務之急。而「知識管理」則是協助企業建構一個恆常的知識系統,讓組織中的知識能夠有效的創造、流通與加值,進而不斷的產生創新性產品,以提昇其競爭力。
為因應知識經濟時代來臨,及企業推動知識管理之需求,經濟部工業局於民國91年起規劃推動「產業知識管理技術輔導與推廣計畫」,透過知識管理之意識廣宣、技術輔導、人才培育及技術發展等措施推動產業知識化,促使企業知識能不斷的流通、分享、創造與加值,進而建構具彈性與靈活的運作基礎,以協助企業在國際分工層次上保持領先。
在第一期「產業知識管理技術輔導與推廣計畫」推動下,國內企業知識管理之發展,已成功地從萌芽跨越到成長階段,導入的技術重點亦從當初僅強調知識文件庫,進階到內隱知識擷取技巧的運用,除企業各界對知識管理的認知與重視很明顯地提升與普及外,並逐漸將其視為確保組織知識傳承、快速回應顧客需求的重要方法。可看出企業推動知識管理之成效,無論在質與量方面皆有顯著的成長與提升。
第一期推廣過程中,很多的企業認為導入一套知識管理平台即代表已在做知識管理,但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常常就沒甚麼人再使用平台了,接著就是荒廢在哪兒,認為知識管理是無效的、沒用的,果真是如此嗎?其實,知識管理不只是一套資訊系統平台導入即可恪盡其功,必須同時引進知識管理相關手法及建立對應之管理機制,如:核心流程知識化、繪製知識地圖、建置專家黃頁、經營知識社群、結構化在職訓練等基礎功夫。
除了資訊系統平台及管理機制之外,更重要的是建立分享學習的文化,而職場上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是很難避免的,如何讓大家願意透過分享學習,不斷地累積與再利用知識,讓個人及組織能持續進步與成長是在推動知識管理上一項重要課題。因此,從第一期的經驗中歸納出在推動知識管理時必須同時考慮三構面:文化塑造、流程制度(管理機制)、資訊系統,缺一則難盡其功。
第一期將結束時,於民國94年完成製造業「企業知識管理推動現況與需求調查報告」,其中關於知識管理推動的阻礙,從整體回收企業觀察所遭遇的阻礙比例,由高至低的順序為,「同仁業務繁重無法參與」的比例最高(59.1%),阻礙最大。其次為「推動成效不易評估」(43.5%)。第三大阻礙為「缺乏內部宣導與獎勵措施」(34.7%)。
第四大阻礙分別為「同仁分享意願不高」(29.5%)。第五大阻礙為「缺乏明確導入策略或模式」與「推動時未能與營運流程結合」。第六、七、八大阻礙則為「對知識管理有誤解」、「找不到適當的知識管理平台」、「高階主管的支持度不高」。經過這些年的努力,觀察發現前兩項仍舊是推動知識管理最大的阻礙,其他則因為相關公私部門的努力而逐漸降低其影響。
有鑑於,國內已有不少企業陸續運用知識管理來強化其核心競爭力,許多企業已自行導入或借助技術服務業之專業服務,將知識管理順利引進至企業內部,進行智慧資本的管理。然而,這些企業本身投入知識管理的程度是否已足夠?企業本身知識管理制度的周延性、適切性如何?或未來知識管理之推動還有哪些方向有改進之需求?這些問題無法立即獲得解答,原因在於缺乏一套企業知識管理發展的詳細參考資料。
經濟部工業局於民國95年起之第二期「推動產業知識管理計畫」,著手進行「企業知識管理評量機制」之建立,並推廣企業運用知識管理評量機制,讓企業透過自我評量、現場評量,瞭解本身的知識管理發展程度,並獲得知識管理改進的初步建議。此評量機制也是亞洲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的針對知識管理推動狀況所進行的系統化評量工具,並製作成英文版本多次在APO所舉辦之知識管理研討會上發表,深獲好評,目前正積極與APO協商將此評量icon置於其官網首頁,讓國外推動知識管理之企業也可以使用。
經過經濟部工業局第一、二期推動知識管理計畫的努力與挹注,讓國內企業對知識管理有了認識並開始在組織內部運用知識管理來累積智慧資本,這一個階段主要在學習與運用知識管理相關手法與工具,及激勵組織內部的同仁分享與學習,累積與再利用個人及組織的知識,較無跨組織的分享與學習。
在第三期計畫時(99年起),除了本身關鍵核心知識及技術以外,已有企業開始嚐試將知識分享給客戶、供應商及社會大眾,除了運用知識管理來增進自身競爭力外,更藉此提升相關企業之能力與社會大眾相關生活知識的認知和應用能力。
希望未來台灣知識管理之分享與學習氛圍能廣泛的從個人到小群體,擴展到組織,再進到跨組織/跨產業,讓知識的累積,透過科技將人與資訊充分結合,而在分享的文化下達到更大的乘數效果。
過去在推展知識管理大都是針對過去及現在的知識在進行收集、分析、再利用,自100年起,已有企業將策略規劃與方針管理和KM連結,透過願景設定及策略目標展開找出未來方向,清楚知道未來所需知識及人才,以此增修強化知識地圖、專家黃頁及人才培育;除此之外也連結技術策略地圖(T-Plan)及標竿學習(Benchmarking)等經管手法。
102年第四期計畫啟動,改名為「產業聚落知識管理推動計畫」,顧名思義本期計畫強調跨組織之分享與學習。為了讓知識的分享與學習從個人到小群體,擴展到組織,再進到跨組織/跨產業,讓知識的累積,透過科技將人與資訊充分結合,而在分享的文化下達到更大的乘數效果,從100年下半年開始成立了收費會員的知識長交流會,101年會員數34人,今年的收費會員數達到51人。
觀摩企業跨越了各種產業及做法,有華碩電腦(邁向創新惟美與綠色永續策略)、三立電視(KM導入應用分享)、中華汽車(知識管理vs人力資源發展策略)、王品集團(多品牌策略管理),讓會員瞭解、學習不同產業的KM推動方式及KM與經營管理之關聯,KM不是獨立於其他經管活動而是融入於組織內所有經營過程與活動,其實知識管理就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營管理。
知識管理推動已11年了,近幾年發現國內在推展知識管理的企業及公部門很多,同時很多大專校院的相關系所也都有開設相關課程,為了擴展大家對知識管理之認同與熱情,今年特別舉辦了第一次的「知識管理專題競賽」,分成企業組與校園組來競賽,複賽時並開放所有進入複賽之隊伍進場互相觀摩,希望用此方式能加速知識管理的推展。
經濟部工業局之知識管理計畫是政府唯一仍在持續推展知識管理的計畫,希望藉此篇文章把個人從初期參與計畫規劃、執行至今的經驗分享給讀者,希望能幫助大家對臺灣知識管理的推展有些許之瞭解與認識,若想更進一步瞭解可上經濟部工業局知識管理計畫網址:http://km.ekm.org.tw/。
猜你喜歡

介紹流程和流程管理,並以美國國家品質獎(MBNQA)及臺灣的國家品質獎之評審標準來說明流程應用在企業經營管理及組織運作上之必要性與重要性。文中並說明流程圖之繪製步驟與要點,以利大家易於瞭解及應用流程。

知識經濟時代衡量組織競爭力的指標之一就是組織的核心知識含量,而一般組織成員常不知道哪些是核心知識及該到何處收集這些核心知識並加以利用,其實這些核心知識就存在於我們的日常工作中,只是大家習以為常而被忽略而已。企業常會進行流程改善或再造以提升流程效率,期待在改善或再造流程之後能同時將該流程的核心知識辨識出來,增進企業的知識資產以強化企業在知識經濟時代下之競爭力。

企業每天都要面對各種競爭對手強而有力的挑戰與壓力,為生存及企業競爭的成敗打拼,核心能力的創新與知識管理,兩者總合的範疇涵蓋甚廣,舉凡組織(企業) 研究工程設計,生產功能均可攬括在內,我們若能由知識管理來具體展示商品,則其價值也會依知識本身的價值而定。

在美國國家品質獎(MBNQA)、臺灣的國家品質獎(NQA)的評審架構中皆有一個評審項目與知識管理有關,在ISO 9001:2015 DIS版本也提到「組織應決定其流程運作和實現產品與服務符合性所需知識。這方面的知識應被保存,且可適用於需要的範圍。」由上可瞭解推動知識管理雖然不容易顯現具體之有形效益,但在組織邁向卓越經營的過程中卻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為協助企業提升未來智慧製造升級之技術能量,近年來為配合政府發展智慧機械政策,知識管理已從傳統基礎型結合ICT、IOT、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將內隱的關鍵知識外顯化、製程知識展開、製程知識取得、內部核心知識庫之建置與知識管理平台之建立與營運等為重點推動。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