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繁花》劇情映照台灣傳統製造產業現狀與未來發展

瀏覽數:34


   去年,大陸熱播電視劇《繁花》收穫了觀眾和媒體的極高評價。這部劇以 20 世紀 90 年代改革開放時期的上海為背景,講述了一位年輕人在長輩的教導下,從股市起步,轉戰服飾實體銷售領域,最終助力公司成功上市的奮鬥歷程。劇中圍繞主角,衍生出眾多精彩紛呈的人物故事。

  劇中展現出那個繁華年代裡,人們對未來滿懷熱切憧憬,傳遞出平凡人憑藉勇氣和魄力拼搏就能獲得成功的積極訊號。尤為關鍵的是,男主角身上具備講誠信、重情義、肯學習的人格特質,這些特質助力他在當時的環境中贏得了事業、名聲和財富。

  回顧 20 世紀 60 - 90 年代,台灣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迎來了輝煌發展時期。那時,投身台灣傳統產業的數位成功人士,同樣展現出這些寶貴的人性價值。比如,台灣最大食品集團的創辦人高清愿秉持以誠立身、以實待人、苦幹付出的精神,精煉為「誠實苦幹」的經營理念,及他的名言「貧窮教我惜福,成長教我感恩,責任教我無私的開創」,為企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這些前輩創辦的成功企業以及留下的典範,為當時的台灣社會注入了強大正能量,讓民眾堅信,通過不斷求新求變,定能追求更美好的生活。這與《繁花》所反映的時代背景相呼應-只要努力,就會擁有機會。

  在那個年代,通過聯考制度培養出來的台灣傳統產業精英們,在資金與資源匱乏的情況下,憑藉 “走出去就有機會” 的堅定決心,創造了台灣出口的輝煌業績。這不僅極大地提升了社會自信心,還為日後將這些經驗推廣到各地打下了基礎。

  如今,依據《工商時報》的報導,台灣傳統產業正面臨三大風險:一是在能源轉型趨勢下,承受著資本支出的壓力;二是由於中國大陸需求不振,導致供給過剩的壓力;三是美國貿易政策潛在的轉變與風險。在未來幾年,這些因素可能會給傳統產業企業的運營和財務狀況帶來較大壓力。不過,如果能夠成功實現轉型,反而可以增強企業的體質[1]

  但筆者認為,除了上述因素,更令人擔憂的是少子化、高齡化導致的人力補充不足、人才斷層,以及社會環境變化對人們價值觀和企業文化產生的影響。高清愿董事長在其自傳中曾提到,如果今天重新創業,如果還是那當初八十二名員工跟著我,我就放心[2]。這種對員工的認同感、信任感,以及對工作的尊重,就如同《繁花》中一段劇情所描繪的那樣:公司接到訂單後,即便在大年初一,員工們依然堅守在車間趕工交貨。這種精神和氛圍,在當今社會已難以想像。

  2024 年台灣大選結束後,學者和專家對台灣產業及經濟的未來展開了探討。財經專家謝金河認為,台灣連結美國的科技創新產業,今年仍然看好,但是連結中國的產業,今年恐怕會很苦戰,特別是和ECFA相關的產業,恐怕會很辛苦[3]。這一觀點精準地揭示了傳統產業當前面臨的大環境。

一組數據:台灣產品出口結構已經改變

 
財政部於2025年1月9日公布的最新海關進出口貿易統計概況

  表1,根據2024年財政部海關出口總額達到4750.7億美元年增9.9%。


 財政部於2025年1月9日公布的最新海關進出口貿易統計概況

  表2,值得注意的是資通與視聽產品出口達到1325億美元,增長了59%。然而其他傳統化學品、光學、機械和其他等行業,則相對表現出衰退現象。


財政部於2025年1月9日公布的最新海關進出口貿易統計概況

  表4,而且台灣對中國出口逐年下降,2024年1506.19億美元,小幅衰退1.1%,相對對美出口1113.7億美元,年增46.1%的大成長。美國已成為繼中國大陸之後台灣第二大出口市場。出口結構發生顯著變化,主要動能來自資通訊產業、及對美國出口的增長,而對中國的出口持續下滑。

  這說明台灣傳統產業的出口競爭力正在逐漸減弱。據《天下雜誌》專訪,一些台灣上市紡織業公司,如南紡、宏益、集盛、聯發紡等,運營壓力巨大,後續運營可能需要依賴主業以外的租金、投資等收入來實現獲利。2024 年 9 月 台灣媒體 Tvbs 報導了台灣螺絲業由盛轉衰的故事[4]。這個曾經創造 1900 億新台幣產值的 “隱形冠軍” 傳統製造業,由於成本優勢不再、人才培養困難等問題,如今陷入倒閉潮。

  不過,也有部分業者察覺到危機,提前規劃布局,積極謀求轉型《天下雜誌》[5]《商業周刊》都有相關報導。例如,岡山螺絲製造企業舜倡發,面對成本上升和市場競爭加劇的困境,除了拚速度當螺絲急診室,以減碳、ESG 力抗這場殊死戰,效果竟然比想像中的好。突圍的效果,好到連訂單占公司營收前三大的美國大廠,特別把舜倡發當成中小企業的轉型範例,在供應商的篩選淘汰賽中擠進優良且表揚的名單之中[6]。 

  展望未來,根據台灣工業總會 2024 年的白皮書及經濟部產業發展署 112 - 113 年工業發展年鑑和 2022 年中小企業白皮書,台灣傳統製造產業有以下發展趨勢:

一、新興技術融合趨勢

  隨著人工智慧(AI)、物聯網(IoT)、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迅猛發展,未來台灣傳統製造產業有望藉助這些技術實現升級轉型。在生產環節,AI 技術可用於優化生產流程。通過對生產數據的實時分析,預測設備故障,提前進行維護,從而降低失敗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物聯網技術能夠實現設備之間的互聯互通,構建智能工廠,實現生產過程的自動化與智能化管理。

  大數據技術則有助於企業精準把握市場需求,開發符合市場趨勢的新產品。例如,台灣亞炬化工機械製造企業引入 AI 技術,對生產線上的設備運行數據進行實時監測和分析。以前,設備故障常常導致生產中斷,維修成本高昂。現在,藉助 AI 的預測功能,企業可以提前安排設備維護,將設備故障率降低提高生產效率,有效降低了生產成本[7]

二、市場拓展新方向

  在全球市場格局不斷變化的背景下,台灣傳統製造產業應積極開拓新的市場空間。儘管與中國大陸的貿易面臨挑戰,但中國大陸龐大的內需市場依然蘊含著諸多機遇。隨著中國大陸消費升級,消費者對高品質、個性化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台灣傳統製造企業可憑藉自身在品質控制與產品研發方面的優勢,深入挖掘中國大陸內需市場。

  另一方面,東南亞、東盟等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快速發展,消費潛力巨大,台灣企業可將這些地區作為新的市場拓展方向,通過建立生產基地、銷售網絡等方式,降低生產成本,貼近市場需求,提升產品競爭力。例如,統一企業針對東南亞市場消費者喜愛甜食且注重健康的特點,研發出一系列低糖、富含益生菌的產品。通過在當地建立生產基地,利用當地的原材料和勞動力,降低了生產成本。同時,藉助當地的銷售網絡,迅速打開市場[8]

三、企業應對策略規劃-技術創新與升級

  企業應加大在技術研發方面的投入,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與設備,提升產品的科技含量與附加值。傳統紡織企業可引入智能紡織技術,開發具有抗菌、透氣、智能穿戴等功能的新型紡織品;機械製造企業可採用 3D 列印技術,實現零部件的快速定制生產,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

  同時,企業要積極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建立產學研合作機制,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提升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例如,台灣紡織業拓展會,計畫牽線紡織企業,開發高強度紡織品縫合技術,支援高性能紡織布料與創新終端產品應用。提高產品差異化及附加價值,構建高階紡織品產業價值鏈[9]

四、人才培養與引進

  針對人才培養困難的問題,企業應加強內部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制定完善的員工培訓計劃,不僅要注重專業技能培訓,還要加強對員工創新思維、數位化能力的培養。定期組織員工參加行業研討會、技術培訓課程等,拓寬員工視野。此外,企業還應積極引進外部優秀人才及壯世代人才,尤其是具有跨學科背景、熟悉新興技術的人才,為企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例如,經濟部協助企業為了提升員工的數位化能力,定期邀請行業專家為員工開展大數據分析、智能制造等方面的培訓課程[10]

五、商業模式創新

  借鑑跨境電商等新興商業模式,台灣傳統製造企業可構建線上銷售平台,拓展銷售渠道,減少對傳統貿易渠道的依賴。企業可探索開展定制化生產服務,根據客戶需求進行產品設計與生產,提高客戶滿意度與忠誠度。一些傳統家具製造企業可通過線上平台收集客戶需求,為客戶提供個性化的家具定制服務,實現從大規模生產向大規模定制的轉變。例如,特力集团(HOLA 特力屋)通過 ERP 系统整合線上線下庫存,實現“門店體驗 + 線上訂製” 的全方位服務。企業根據客戶的需求進行生產,不僅滿足了客戶的個性化需求,還提高了客戶的忠誠度[11]

六、資料理論深入解讀與關聯分析

  以高清愿的經營理念為例,其強調的努力與自我奮鬥精神,在當下台灣傳統產業面臨困境的背景下,依然具有重要意義。面對成本上升、市場競爭加劇等問題,企業從業者需要重拾這種努力拼搏的精神,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技術創新方面,員工要通過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提升自身能力,為企業技術升級貢獻力量。在市場拓展方面,企業經營者要有勇於開拓新市場的決心與毅力,克服困難,打開新的市場局面。另外經營者要真正去關心員工,引用高清愿的話 :只要能秉持一份出自內心的關懷,對同仁真心相待,上下必然一心,自然能夠把最高的工作效率,激發出來[12]

  從經濟學理論角度來看,比較優勢理論認為,每個地區應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條件,生產並出口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台灣傳統製造產業在某些領域,如精密製造、品質控制等方面具有一定優勢,應充分發揮這些優勢,加強與其他地區的產業合作,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在與東南亞國家的產業合作中,台灣企業可利用自身在技術、管理方面的優勢,與東南亞國家企業在勞動力、市場等方面的優勢相結合,共同打造具有競爭力的產業供應鏈。

  例如,晉禾企業(台灣)與晉緯公司(馬來西亞)蔡永龍兄弟於 1990 年代在馬來西亞檳城設立晉緯公司,專注於高強度螺絲製造。通過與台灣晉禾、大陸晉億形成「三廠聯動」模式,晉緯利用馬來西亞的物流優勢(如檳城港口)和政策優惠(如免稅期),成功拓展歐洲及東南亞市場。生產的產品,不僅在成本上具有優勢,而且在質量上也達到了國際標準,成功打入了歐美市場[13]

  綜上所述,台灣傳統製造產業雖面臨諸多困境,但只要能夠準確把握未來趨勢,合理規劃發展策略,藉助新興技術,積極開拓市場,加強創新與合作,依然能夠實現轉型升級與可持續發展。企業應從歷史經驗中汲取力量,以積極的態度應對挑戰,在新的市場環境中尋找發展機遇。

【參考資料】

  1. 2024-08-22 工商時報 台灣傳產業面臨三風險 惠譽:轉型成功可增強體質。
  2. 1999-05-20 天下文化 無私的開創 - 高清愿傳 P130。
  3. 2024-01-16 工商時報 台塑四寶為何重挫?謝金河:避開中國殺戮。
  4. 2024-09-05 Tvbs 報導 寒冬來了!螺絲重鎮爆歇業潮 老廠難撐員工閒到「刷油漆」。
  5. 2024-11《天下雜誌》812 期:傳產百強 黑手發光。
  6. 2024/12 月 商業周刊  1936 期 岡山螺絲砸近半營收也要做!拚減碳為何反助它活下來。
  7. 2022-04-12經濟日報 : 亞炬企業攪拌設備 智能升級競爭力UP。
  8. 2023-08-04 中央社 統一集團下個 50 年 串連海外據點打造亞洲大平台
  9. 113年度預算書  台灣紡織業拓展會(TTMI)。
  10. 2024-08-31 經濟部新聞 中小及新創企業署 助力中小微企業,加速數位轉型與 AI 應用。
  11. 2021-12-09 ITHome特力集團如何以IT驅動轉型,帶領貿易與零售兩大核心向前衝。
  12. 1999-05-20 天下文化 無私的開創 - 高清愿傳 P159。
  13. 2012-03-02 遠見雜誌 3月號  傳產界的大膽派, 從物流面打造螺絲王國。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