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Louis Wei 圖/達志影像
圖說:在全球追求淨零碳排的浪潮中,地熱能源正悄然崛起,有望成為穩定供電與低碳轉型的關鍵能源。
與太陽能、風能相比,地熱能不受日夜或季節影響,可持續穩定供電。地熱電廠的碳排放量僅為燃煤電廠的5%,且土地使用效率極高,比較一公頃土地設置太陽光電及地熱發電的效益,每年地熱總發電量可達到太陽光電的90∼120倍。
國際能源署預測,到2050年,地熱能可滿足全球8% ∼ 15%的電力需求, 裝置容量上看800百萬瓩(GW)。特別是在電網穩定性需求高的地區,像是數據中心密集的北美和東亞,地熱能正成為科技巨頭競相投資的關鍵綠能選項。
技術革命
使地熱能源更上一層樓
地熱能並非新發現的能源,其在永續能源舞台嶄露頭角的關鍵,在於能源開發技術的革命和創新。
- 增強型地熱系統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 EGS
解鎖深層能源
EGS技術與提取石油、天然氣所用的水力壓裂技術相似,透過鑿通兩口深達數千公尺的深斜井後,注入流體,以地底的熱能加熱,再從另一口井取出加熱後的熱水及蒸汽,進而推動渦輪機發電。傳統地熱僅限特定地質區如火山帶,EGS可透過高壓水壓裂技術, 在2.5公里深的深層岩層製造人工裂隙,大幅擴展開發範圍。
美國Fervo Energy的內華達州專案,已成功供電Google資料中心。EGS商業化初期面臨的主要瓶頸,是鑽井成本高昂,美國能源部(Department of Energy) 預估隨著技術成熟,其發電成本將在2030年下降至與天然氣相當。
名詞解釋 水力壓裂 目前開採天然氣,主要利用地面高壓泵將有固體顆粒的支撐劑,以及加入各種化學物質的淡水,擠入地下的頁岩油氣層,導致含油氣頁岩破碎,釋放天然氣和石油。 |
- 閉環地熱系統Closed-loop Geothermal System, CLGS
降低環境風險
CLGS透過封閉管道循環取熱,避免地下水汙染,特別適合地質敏感區。國際能源顧問公司Argus指出,日本東芝與印尼國家電力公司(PLN) 合作的示範專案顯示,CLGS的環境衝擊比傳統地熱少70%,可應用於攝氏150度以下的低溫地熱區。印尼計劃在2026年推動CLGS商業化,目標市場瞄準環太平洋國家。
- 超熱岩石地熱Super-hot Rock Geothermal, SHR
攝氏400度以上的岩層能源潛力
美國「超熱岩石地熱計畫」正測試鑽探五公里深層,開發溫度超過攝氏400度的岩層。此技術的發電效率可達傳統地熱的兩倍,但面臨材料科學挑戰,現有鑽頭在高溫高壓下易損壞。美國Quaise Energy公司開發的「毫米波鑽井技術」,利用電磁波融化岩石,可望突破此限制,預計2030年進入商業階段。
圖說:地熱發電廠可穩定供電,補足間歇性再生能源的空缺,國際能源署預測,到2050年,地熱能可滿足全球8%∼15% 的電力需求。
從美國到台灣
全球地熱產業發展如雨後春筍
隨著地熱開發技術的發展,世界各國爭相推動地熱發展。美國是地熱技術領頭羊,FervoEnergy等新創公司推動EGS商業化,並與Google 合作供電資料中心。美國能源部亦已投入2.5億美元(約新台幣73.15億元)支持EGS研發,目標在2030年前將地熱發電成本降低至每度電0.05美元(約新台幣1.46元)。
在亞洲,日本與印尼也積極布局亞洲市場。日本三菱商事結合傳統溫泉產業推動地熱開發。擁有豐富地熱資源的印尼,也把握機會搭上這波地熱熱潮。東協能源簡報(ASEAN briefing) 指出,印尼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潛在地熱能國家,該國計劃在2030年前將地熱發電量提升至9GW。在技術創新外,產業推力也扮演關鍵角色。
科技巨頭與新創的能源推力
AI 時代的綠能競賽
推動這一波地熱潮的重要推手,還有Google和Meta。生成式AI等新科技的應用大增,資料中心須有大量電力供應才能滿足龐大的運算需求。為符合全球減碳目標,科技業巨頭不斷尋找太陽能、風力和地熱等潔淨能源來供電。Google 自2021年與Fervo Energy合作,在內華達州建置3.5千瓩(MW) 的EGS電廠,計劃在2030年前將此模式複製至全球資料中心,並與推動全球地熱能源發展的非營利組織Project InnerSpace合作繪製全球地熱資源地圖。
Meta也在2024年宣布,已跟新創地熱技術公司Sage Geosystems 簽約購買地熱能發電,為Meta美國多個資料中心供電,來解決極耗電的AI運算需求。Meta官方聲明指出,這項供電計畫規模為15萬度電(約相當於3.8萬個家庭用電量),將在2027年啟動第一階段供電服務,後續將大規模擴大在美國的地熱能發電使用量。雖然發電地點仍未決定,但大概位置將在洛磯山脈東側地區。在全球地熱熱潮中,台灣也積極投入。然而,地熱能的發展並非毫無爭議。
從清水到未來
台灣地熱能的潛力與挑戰
台灣地熱蘊藏量估計高達33∼ 40GW,具備發展成為主力再生能源的潛力。目前清水地熱電廠已商轉,並有多處案場進行中。政府規劃分三階段推動地熱發展,今年(2025) 目標裝置容量20MW,2030年持續擴大規模至200MW。
與此同時,台灣地熱開發也面臨地質條件、環評、社區溝通等挑戰,需加強法規、技術與社會參與。
地熱的爭議
永續還是綠色假象?
儘管地熱被視為低碳、永續能源,但學者警告,若過度依賴壓裂技術,可能對地下生態造成不可逆的損害,甚至引發地震、地層下陷等風險。此外,地熱開發過程中的土地利用、地下水汙染、硫化物外洩等問題,也需嚴格監管與技術創新。地熱能開發地區的社區權益,也是重要的一環。台灣和紐西蘭地熱開發多位於原住民部落或偏鄉,若忽視社區參與和利益分享,易引發「綠色掠奪」爭議,這也是未來地熱能開發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
“在ESG 投資熱潮下,如何定義「真正永續的地熱案場」,成為未來標準制定的關鍵。”
隨著增強型地熱系統(EGS)、閉環地熱系統(CLGS) 等技術突破,Google、Meta等科技巨頭積極投資,地熱產業正從邊緣走向主流。國際間已開始討論地熱開發的環境影響、社會參與、治理透明度等指標,未來地熱產業的永續發展,將仰賴多方協作與標準制定。地熱產業正站在新一波能源革命的起點,未來能否成為全球能源轉型的關鍵拼圖,將取決於技術創新、產業協作、政策引導與永續治理的多重合力。
地熱能的技術、潛力與挑戰 地熱優勢
技術突破
產業推力
台灣現況
永續爭議
|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25年8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