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宿業ESG推動策略-如何在過程中讓顧客有參與感

- 撰文者:
- 2025/09/08 瀏覽數:278
一、 旅宿業者推動ESG的未來課題
ESG的推動已經是各行各業不得不面對的趨勢,交通部觀光署在2024年底舉辦了一場「用永續跟世界旅人說聲 Hi」座談會,提到「在ESG推動上,政府將提供:設備效能診斷、碳足跡盤查、減碳策略制定、碳交易探索、員工綠色意識提升,還有跨業合作推動等六大輔助措施」,同時也鼓勵業者進行「智慧能源管理」與「落實綠建築」兩大方向。
上述措施中的任何一樣,都是旅宿業者需要額外付出成本來落實,而顧客端卻難以在服務流程中感受到實際體驗提升的沉默支出。舉例來說,業者很難跟顧客論述,在智慧能源管理與綠色建築中,顧客有哪些比以前沒做時更好的體驗,相反的,有些措施,甚至讓顧客覺得服務品質下降了。
因此,本文以當下政府於112年7月17日所公告的「一次用旅宿用品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政策為例,試圖從商業模式價值傳遞路徑的觀點,思考如何讓顧客在這個過程中有足夠的參與感,引導出幾個策略思考方向,做為未來旅宿業者推動ESG事務時,可以進行的配套策略思考。
二、 情境與問題分析
前段所提之政策自提出之後,很多旅館便依據此政策,不提供一次性備品,或要求顧客付費購買,此舉造成部分顧客的不滿,透過Qsearch輿情分析系統,我們發現最大的不滿聚焦於「不便利」與「變相漲價」兩個點,再看旅客的分享經驗痛點,多有提到「不免費提供、只要其中一樣,卻被要求購買百元備品包…等論述」,筆者亦透過親訪實測北中南各地10家旅宿業者,所得到的回應幾乎都只有「付費才提供」之方案,僅有1家業者在索取後願意免費提供,印證了目前網路所反映的一次性備品供應現況。
其實,在政府的政策建議中,僅要求「業者不能主動提供,但若顧客索取,業者可以免費或收費提供」,但顯然大部分業者選擇了對自身最有利的「付費才提供」之選項,並將政府的政策規定當作擋箭牌,說明是「依據政策規定」才如此做,這也難怪顧客有前述之反應。再進一步追蹤這個政策的推動歷程,可以發現在政府文宣中有提及「應給予顧客至少5%的自備差價優惠」(請參閱下圖),我想,就是因為沒做到這一點,所以才會讓顧客感覺是「變相漲價」。
圖片來源:2023.環保署網站
三、對應方式
要解決上述問題,如果從商業模式觀點,其問題起源在於「顧客價值認知失調」,ESG的政策作為推動與要傳達的價值本身並無問題,問題在於「傳達形式」,也就是旅宿業者在對顧客論述政策對應作為的過程中出了問題。
我們可以檢視當下大部分業者對相關規範的描述大多是「因應政府政策…所以我們不再提供一次性備品…」,這樣論述的過程中,沒有任何對顧客有意義的價值論述存在,所以顧客只會認為自身權益被剝奪,而且廠商還從其中得到額外獲利。其實這件事情該被凸顯的價值元素應該是「推動這政策我們可以有更好的環境」、「因為您的配合,所以我們減少了具體的浪費」以及「因為這件事情所省下來的資源,我們做了更好的服務」這幾個點。
所以業者應該在與顧客說明政策的過程中,花多一點心思來論述說詞,尤其是第三的價值點的強調,讓顧客認知「不是只有削減其利益來做ESG,業者本身也做了相對應的投入」,如此,才能打「我們是與顧客一同努力」的形象認知,而非像現在讓人認為「我的ESG投入變成商家額外獲利」。要完成這個轉變,本文提出以下建議作為:
- 避免相對剝奪感
本次事件情境中,各種負面印象的起源可歸因於「相對剝奪感」,這是一個心理學名詞,所指的是「個體將當下情境與過去自身所處情境,或是其他處於相同情境下之群體相比對,感受到自身權益受到剝奪的一種負面情緒」,很多消費心理學相關研究,已經證實了這個感受會影響消費決策。
而且相對於「額外獲取」,人們在心理上更難接受「既有權益被剝奪」的心理傾向,此種態度認知讓業者難以用「給予其他利益」的方式來填補「失去一次性備品權益」的負面情緒影響(或是需要用更高的成本來抵銷)。
因此,業者應該對顧客表現出「不提供是一個政策上的現實狀態,但並未因此影響我們對您的服務」,一次性備品給旅客的是「便利性價值」,所以業者應該提出「在既有政策下我們可以提供的對應措施」;其實政府的規定中,也只是要求業者不主動提供,而非不提供,但大多數業者選擇了對其有利的片面性解讀。
據此,本文建議在說明不提供備品之政策後,可以主動詢問顧客,此作為是否會對您行程體驗產生影響,我們願意提供協助。如此,有需求的顧客自然會提出,也不算違反「不主動提供」之政策。目前大部分業者採用的方案是「要求顧客付費購買」,此時,就涉及了「替代方案補償」之議題,我們將於下段討論。
但在本段,本文要強調,採取此方案時,要注意購買的便利性,以及「避免強迫消費」,尤其是後者,最為人所詬病,當下很多業者的購買方案都是讓其購買備品包,但往往顧客只需要其中一兩樣,這樣的作為違反了要減少使用的原始意涵,更讓顧客覺得業者在不當牟利。
- 補償性價值創造-你的付出讓我們一起為環境做些事情
如果在前一階段中,業者選擇了讓顧客付費提供,那就要讓顧客其所付出的額外成本有明確的「補償性價值創造」,本項操作的核心理念,在於讓其認知到「其所付出的額外費用,並沒有成為業者的獲利,而是用於做其他有意義的事情」。
而這個價值創造需與ESG有關連性,如此,才能與前面的政策推動背景做呼應,舉例來說,目前有看到有業者宣告「您的備品購買費用,將作為支撐XX學校之貧困學生」,扶助弱勢這個價值觀點,也算與ESG有吻合。
除此之外,若業者有推動碳抵換之相關作為;如:植樹造林、使用再生能源…等;亦可對顧客進行宣告,讓其知道,我們一起將省下來的成本,投入於對環境有意義的事情。本項操作,在於將顧客與業者的「對立立場,轉變成共同夥伴關係」。
- 可視化的成效產出
銜接前面的操作方式,大多數的投入於環境改善的補償作為,無法讓顧客立刻看到相對應的成效,甚至有些可能還會懷疑業者是否真的做到所承諾的種種行為,因此,要讓前面描述的作為,讓顧客當下有立即可以看到的設計。
以前面扶助貧困的作法為例,業者可以將捐助的收據展示出來,放置於櫃檯明顯之處,作為取信之佐證。若其他無法立即有成效的作為,也可以透過一些替代性的展示作法,以投入造林工作為例,可以設計一個電子APP頁面,讓願意配合方案的顧客,點一下畫面,用動畫模擬一棵樹被種下,當然,更關鍵的是,要有數據才能取信於人,所以,同時要提供一些看起來很可信的數據描述,例如按下之後,會顯示「感謝您配合,2025年我們已經種下第X棵樹…」,類似這樣的訊息。
也不一定是要過電子設計,一些實體海報或設計物的展示,也是可以令人相當有感的設計方式,端看業者的設計巧思,總之,就是要讓顧客「當下就可以看見他們的付出有哪些成果」。
四、結語:對顧客營造良好論述情境
一次性備品的不使用,只是旅宿業者推動ESG的一個環節,未來還有許多與顧客體驗有關的ESG作為,這些都可能改變顧客在旅宿設施中的種種行為。
要讓其能與業者有共同推動的意願,就不能只是一些口號性的宣導,要如本次案例所示,我們是在打造一個對顧客訴說「我們一起推動ESG」的論述情境,要透過設計或標示作為,讓顧客能感到,我的作為,正在幫環境變得更好。例如:有免沖水小便斗就會表示,本設施每年減省一萬公升的水資源。
大部分的顧客,應該都能接受一起推動ESG之理念,業者要花心思,讓顧客在住宿的體驗過程中,哪些行為,帶來了哪些正向改變,這個論述情境的設計,包含了設備更新、顧客服務流程再造、行銷論述等諸多工作,業者可以將ESG價值的推廣,當成新商業模式創造的一環,整體性的來思考,從供應端到顧客體驗端,全流程的價值傳遞該如何進行,把顧客變成我們的ESG推動夥伴。
【參考資料】
- 2024. 旅宿業也要落實永續實踐?回顧「觀光署永續旅宿座談會」的3大議題亮點!欣傳媒.2024/12/04
- 2023. 環保署預告「一次用旅宿用品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草案.環保署網站
- 2019. 周慧菁.上勝町不怕老的山村 用樹葉賺回青春.未來城市
- 2024. 打造永續共好地方創生計畫.行政院網站
~~作者推薦~~
- 〔CPC課程〕提升策略思考力:解構策略分析與規劃的方法
- 〔CPC輔導〕CPC精準策略規劃系統
ESG永續發展學院
企業淨零轉型壓力日增,國內出現綠領人才荒問題,過去70年來,CPC陪伴國內企業走過各階段轉型期,適時導入管理變革與人才培育策略,面對永續議題,CPC已訂定ESG永續發展系列職能培訓藍圖,針對製造業及服務業之不同性質,提供不同的培訓課程!
教育訓練網
CPC整合內外部顧問、講師、學者及專家,透過公開班及廠訓,為企業界培育無數傑出人才。培訓內容包含:經營領導、策略規劃、ESG永續發展、智慧製造與數位應用、生產/品質管理、行銷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研發管理、設計創新、財會與內控管理、專案管理、勞工與消防安全、公共工程品質管理、語言進修等。
猜你喜歡

隨著全球對於永續發展的重視,加上疫後旅遊市場逐漸復甦,已有越來越多旅行社、飯店、民宿、餐廳等觀光旅遊產業業者,正朝著此方向多元發展,期盼旅遊不再只是對於大自然環境的恣意揮霍,而是在身心靈放鬆的同時,能達到環境保護與環境教育的深度體驗之旅。

隨著全球關注永續發展,消費者越加重視企業社會責任和永續環保的實踐,並傾向支持真正實踐ESG 的品牌。對於中小企業而言,如何最佳化實踐這3 大指標,將是建立品牌魅力的機會。

摘要 企業/組織能以核心本業、地方經營作為起點,了解社區民眾、當地發展之需求,著眼企業可運用之資源,並對外提供支援。企業組織必須有意識且有行動,為SDGs的達成發揮正向推力,此即希冀的「影響力」,致力成為當地傳遞共融共好之標竿。

隨著全球對於永續發展的重視,加上疫後旅遊市場逐漸復甦,已有越來越多旅行社、飯店、民宿、餐廳等觀光旅遊產業業者,正朝著此方向多元發展,期盼旅遊不再只是對於大自然環境的恣意揮霍,而是在身心靈放鬆的同時,能達到環境保護與環境教育的深度體驗之旅。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