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市場的傳承與創新-以高雄國民市場「國民魚丸」為例


  在快速變遷的城市節奏中,傳統市場彷彿是時間靜止的一隅,保留著人與人之間最真摯的互動與最純粹的風味記憶。然而,這些市場裡的經典小吃與手藝,在現代化浪潮與消費習慣改變下,正面臨青黃不接的窘境。

  許多老攤主逐漸凋零,年輕人卻鮮少願意回頭接手,讓不少滋味幾十年的攤位走向謝幕。如何在保有傳統精神的同時,導入創新思維與現代經營方式,成為當前傳統市場轉型的關鍵課題。傳統市場在傳承過程中,常面臨以下五大困境:

  1. 青壯世代不願接班

許多攤位由老一輩經營數十年,然而因工時長、環境艱辛、收入不穩等因素,使得年輕一代興趣缺缺,導致技藝與經營模式面臨「斷層危機」。

  1. 品牌意識與經營觀念薄弱

多數攤商仍停留在傳統思維,存在「做到退休就好」的心態,缺乏品牌經營、視覺設計與顧客關係管理,難以與現代商業市場接軌,無法吸引新一代消費者。

  1. 產品與口味未隨時代調整

部分攤商堅持原有做法,卻忽略現代人口味轉變、健康意識抬頭,未能開發適合年輕族群的小份量、多元風味或方便加熱的產品,導致吸引力逐漸下降。

  1. 市場設施與環境老舊

許多市場仍存在空間擁擠、通風不良、動線混亂等問題,加上衛生條件不符現代標準,降低顧客購物意願,也降低年輕人投入市場創業的意願。

  1. 缺乏數位化能力與多元通路

隨著消費者行為逐漸轉向線上,傳統市場若未掌握數位行銷、電商經營或行動支付等工具,將失去與新世代接軌的機會,營收與能見度也將受到限制。

  然而,「傳承與創新」不該只是口號,而是推動庶民美食永續發展的核心行動力。在高雄市國民市場,有一個深耕數十年的攤位——國民魚丸,便是一個成功實踐這項理念的典範。

  從第一代夫妻的手工魚丸,到第二代導入現代管理與品牌經營,國民魚丸逐步走出傳統小攤販的格局,蛻變為擁有品牌力與市場拓展力的在地企業。國民魚丸能在競爭激烈、傳統式微的市場中脫穎而出,可歸納為以下五項:

  1. 新世代轉型的契機

第二代接班人沈群哲選擇回到市場,不僅延續技藝,更帶入現代化經營思維。他引進德國先進設備,優化製程並強化品質穩定性,並創立「國民市場魚丸料理」旗艦店,成功將傳統魚丸產業從食品加工延伸至服務體驗。

即便與父親在理念上曾有磨合,憑藉著誠意與努力,他最終獲得父親全力支持,展現從「職人」到「經理人」的成功轉型。

  1. 重視企業文化與員工訓練

品牌不僅在產品上用心,更致力於文化傳承與團隊養成。創辦人對品質的堅持與使命感,在第二代手中轉化為制度化的教育訓練,依職位分流培育人才,讓員工與品牌共同成長、凝聚向心力。

  1. 創新產品,打中市場需求

面對消費族群年輕化與口味多變,國民魚丸不再僅侷限於傳統魚丸,以市場內熱銷的虱目魚漿製品為例,同樣是以虱目魚漿為基底,研發不同造型、尺寸的虱目魚肉羹、虱目魚丸、小虱目魚丸,讓消費者在熟悉的基礎上獲得新鮮體驗。

尤其是小虱目魚丸,因形似金元寶,在拓展海外市場時,特別受到新加坡的華裔消費者的喜愛,創新產品讓老顧客感受到品牌不斷進步的用心,更成功吸引多元消費族群的目光。

  1. 堅持食材品質,講究衛生環境

自創業以來,國民魚丸始終堅持選用新鮮虱目魚與旗魚製作魚丸,以保留食材最天然的風味,無論是魚漿製程還是湯頭熬煮,都精益求精。此外,攤位環境潔淨明亮,商品陳設整齊,且中央工廠的冷藏設備完善、操作台與包裝區分工明確,展現高度的衛生管理意識,也提升了消費者對傳統市場食品的信任感。

  1. 虛實整合,拓展多元通路

除了傳統市場攤位現場販售,國民魚丸積極拓展通路,從實體旗艦店、棧貳庫進駐,到冷凍包裝、宅配銷售與參與經濟部海外拓展計畫,成功外銷至澳洲、加拿大與新加坡,讓傳統市場的美食走出台灣、走向國際、更走進世界各地更多人的日常餐桌上。

  在面對市場人流減少、接班斷層與消費型態轉變等挑戰下,國民魚丸以職人精神為根,創新思維為枝,成功走出一條屬於傳統市場的新路。實現了從「小攤販」走向「地方品牌」的轉變,為傳統市場中的眾多攤位提供了可學習的典範。

更多資訊請參考
在地創生卓越經營服務團

本中心成立「在地創生服務團」從在地出發,透過人物境共好的思維,串接一級生產、二級加工、三級服務,結合產官學研各界能量,尋找資源創新價值,打造出真正屬於地方性及能展現與傳承在地文化特色的產業。

猜你喜歡
*
打造順應現代消費型態之傳統市場新樣貌

傳統市場一直是貼近民眾生活的重要場所,也是庶民經濟的一環,更是許多家庭賴以維生的地方,在面臨消費習性改變,現代賣場競爭,未來該何去何從,一直是市場內攤商共同的疑惑,其實傳統市場在許多國家仍有存在的必要性,因此,只要願意,傳統市場仍然可以有很好的發展。

*
臺中市傳統市場現代化的輔導改善

傳統市集獨特的場域與服務,有其特殊情感地位與意涵。雖然新興商業型態,不斷壓縮傳統市場的生存空間,卻無法完全取代傳統市場。政府對傳統市集的輔導,在於面對整體消費市場競爭汰弱留強的大勢下,應如何走向?

*
台灣傳統市場沒落與政府輔導重振轉型

台灣傳統市場曾是台灣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其影響力逐漸減弱,面臨著衰退的危機,轉型重生,勢在必行。推動傳統市場數位化轉型也是重振的重要途徑,近年政府積極推動鼓勵市場攤販利用電子支付和網路銷售等現代技術,提高交易效率和顧客滿意度,並挹注相關的技術培訓和資金支持,使攤販能夠更好地適應數位時代的需求。

*
傳統市場與夜市的綠色低碳之路與輔導觀察

溫室氣體造成全球暖化日益嚴重的當下,傳統市場與夜市一起來加強綠色低碳及環境保護的作為就顯得特別重要。本文分析傳統市場與夜市導入綠色低碳所面臨的問題,以及傳統市場與夜市未來持續參與綠色轉型之觀察與展望,以實現經濟與環境的雙贏,讓容納在地特色的傳統市場與夜市,在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的浪潮中,一同走向美好未來。

*
傳統市場與新式商場的比較與價值探討

隨著消費習慣的轉變,由超級市場與量販店所組成的零售模式,統稱新式商場,強調的是便利性與標準化,而傳統市場則以價格競爭力與人情味取勝,兩者各具優缺點,如何取長補短是值得探討的課題。新式商場雖便利且高效率,但缺乏人情且造成環境浪費,而傳統市場透過優化策略能彌補不足,展現文化與情感價值。

您可能會有興趣的出版品
您可能會有興趣的課程
{{c.area}}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