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市場與夜市的綠色低碳之路與輔導觀察

- 撰文者:
- 2025/07/11 瀏覽數:129
傳統市場與夜市是台灣民眾在地生活中的重要組成,從蔬果、肉類、雜貨…等民生物資購買,到在地特色美食小吃飲品,造就了多采多姿的地方飲食特色文化,不僅吸引各地的觀光客造訪,同時也是社區交流的中心,但也存在許多環境問題,例如油煙排放、垃圾及資源回收、廢水處理…等,需要逐步來提升改善,因此在極端天氣事件頻發,溫室氣體造成全球暖化日益嚴重的當下,傳統市場與夜市一起來加強綠色低碳及環境保護的作為就顯得特別重要。
傳統市場與夜市在推動綠色低碳及環境保護上,遇到的問題有所不同,以下分別來說明,傳統市場部分,因大部分建築物建設年代較早,普遍建物年紀都在30~40年以上,而當時的設計規劃並沒有導入綠色低碳及環境保護之概念,也缺乏良好設計的油脂截留與油煙處理的管道,改善成本較高,且因攤鋪商屬經營多年的獨立經營體,長期維持傳統經營模式,害怕增加營業成本,傾向維持現狀,對於投入成本改善環境較為保守。
而夜市部分,則因攤鋪多數以攤車或貨卡模式經營,甚至部分設施較不完善的場地,連用水用電也限制頗多,所以面對諸如廢油廢水及油煙、免洗餐具的排放及使用問題,在增設綠色環保設備與全面使用可重複清洗餐具的作為上較為不易。
隨著現代消費模式的改變,量販店、超市和連鎖經營店家逐漸對傳統市場和夜市構成威脅,消費者對於食安和衛生的要求日益提高,並且更傾向於選擇環境整潔、產品安全可靠的購物場所,且傳統市場和夜市周遭的居民也越來越關注環境整潔問題,並對此提出更多異議,也促使傳統市場和夜市的經營者開始重視並改善相關問題,使他們意識到若不提升市場的環保和衛生標準,將難以在激烈的競爭中立足。
而經濟部於2023年起,開始輔導傳統市場與夜市導入綠色低碳與環境保護,包含導入使用重複清洗餐具廢油廢水處理、廚餘處理、空氣清淨、節能節水…等項目,目標是提升傳統市場與夜市正面形象,並加強落實節能減碳、綠色消費之效益。
在經過了2023-2024兩年間的輔導工作執行後,全台已有20處傳統市場與夜市投入綠色低碳工作,經統計及推算每年約可減少排放104,060.02kgCO2e、2,380.8公斤油脂、4,636.8公斤食物殘渣、1,793.16公斤PM2.5。
對於改善傳統市場與夜市的環境方面,可見相關綠色低碳輔導措施已有初步成效,減少污染排放與異味,提升空氣品質,也改善周邊居民與傳統市場與夜市攤鋪商的生活、經營環境,讓消費者更願意走入傳統市場與夜市遊逛與消費,並降低可能發生的鄰避效應,減少實質或潛在的負面影響,促進在地社區與傳統市場與夜市和諧共處,奠定持續發展經營的基礎。
▲油脂截留槽與附屬排水措施、節能燈具、靜電油煙處理成果照片
而筆者在執行輔導的過程中,觀察到現階段傳統市場與夜市在推動綠色低碳輔導項目方面,主要包含油脂截留槽及附屬排水措施、節能燈具、靜電油煙處理…等三類,雖然這些措施的確能有效改善市集的基礎經營環境,提升基本設施水平,但要真正達成更高的綠色低碳與環境保護目標,仍需採取進一步的措施,而未來的輔導方向,例如引入太陽能及風力發電系統,這些綠能技術能夠大幅減少傳統市場與夜市的能源消耗,同時降低經營成本。
此外,全面推動減塑政策,推廣減少使用免洗餐具,亦是可行的方向,不僅有助於減少塑膠垃圾量,還能同步提升攤鋪商與消費者的環保意識;至於其他可考慮的措施還有引入雨水回收系統,推動廢棄物分類回收…等,可以提高資源的回收利用比率,並減少傳統市場與夜市營業過程產生的碳排放。
總結而言,傳統市場和夜市在推動綠色低碳輔導項目方面已達成一定的成果,但仍有提升空間,期望隨著綠色低碳理念的持續推廣,在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政策激勵和輔導之示範作用下,可以帶動更多的傳統市場與夜市及其攤鋪位經營者加入綠色轉型,也強化對相關人士的綠色低碳及環境保護意識。
通過多方面的努力和配合,共同打造更加環保、低碳的市場與夜市環境,為全國傳統市場與夜市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並提升傳統市場與夜市形象,進而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和遊客,實現經濟與環境的雙贏,讓容納在地特色的傳統市場與夜市,在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的浪潮中,一同走向美好未來。
在地創生卓越經營服務團
本中心成立「在地創生服務團」從在地出發,透過人物境共好的思維,串接一級生產、二級加工、三級服務,結合產官學研各界能量,尋找資源創新價值,打造出真正屬於地方性及能展現與傳承在地文化特色的產業。
猜你喜歡

建立一個綠色市場可以從幾個構面來推動,首先是經營者要擁有綠色經營理念;其次是採購販售符合綠色標準的商品;第三要具有綠色工作文化;第四個構面是做好綠色環境;最後一個構面是實踐綠色行銷。如此才得以推動環保、健康、安心的綠色市場。

目前公有傳統市場正處於「轉型」的時刻,然而就外在環境而言,雖受超市、量販店、便利商店及流動攤販的威脅,但不可否認的傳統市場仍有其無法代替的地位性。就傳統市場而言,經過政府輔導、攤商努力改善創新之下,發揮了傳統市場的優勢條件,導入現代化的經營模式,為傳統市場注入新的發展生機。在這些所謂成功的示範傳統市場經營現代化推動過程中,當以結合區域內攤販之共同管理與經營理念,超越自我內部傳統管理模式,共同經營外部大環境,提昇區域競爭力為首要要務。

傳統市集獨特的場域與服務,有其特殊情感地位與意涵。雖然新興商業型態,不斷壓縮傳統市場的生存空間,卻無法完全取代傳統市場。政府對傳統市集的輔導,在於面對整體消費市場競爭汰弱留強的大勢下,應如何走向?

位於北歐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中心的東城室內市場(Östermalms Saluhall),不僅是購物場所,現在除了是來自世界各地遊客必訪的美食聖地,更是擁有百年人文底蘊及華麗建築風格的打卡觀光景點。台灣傳統市場可借鑒東城室內市場保留歷史特色與進行現代化改造並行的模式,營造獨特的消費體驗,在競爭激烈的現代零售環境中找到新的發展契機。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