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投入產學合作的誘因分析


  產學合作已成為現代企業推動創新、強化競爭力的重要策略。根據近期國際及台灣政策、產業與學術界的觀察,企業參與產學合的主要誘因可歸納如下:

一、促進技術創新與研發能力提升

  企業透過與學術機構合作,能夠接觸前沿研究與新興技術,降低自主研發風險,並加速創新成果的產出。OECD於2023年發表的《科學技術與創新展望報告》指出,產學合作有助於推動數位轉型、應對氣候變遷等重大挑戰,同時強化企業在新興科技領域的競爭力。

二、培育與招募產業所需人才-以國科會產學研發投入為例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國科會)積極推動「前瞻技術產學合作計畫」,透過與企業共同設立產學研發中心,協助企業聚焦前瞻技術研發並培育長期關鍵技術研發人才。

  例如,台達電子在國科會支持下,於2020年與台灣科技大學成立產學聯合研發中心,三年內至少投入3,000萬元經費,專注於綠色機房、儲能、5G、雲端及人工智慧等領域的研究。這種模式不僅強化了企業的技術能力,也促進了產業所需人才的培育與流動。

三、政府政策與租稅優惠支持

  台灣政府積極推動產學合作,並透過《產業創新條例》提供企業研發費用抵減等獎勵措施。2024年修正後,產創條例第10條之1將人工智慧、節能減碳等新興領域納入投資抵減,企業最高可申請新台幣20億元的研發費用抵減,有效降低企業投入創新的成本。

四、強化企業社會責任(CSR)與ESG形象

  隨著全球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趨勢興起,企業積極參與產學合作,不僅可提升社會責任形象,也有助於企業永續發展。富邦人壽等企業支持產學合作與永續發展論文獎,推動學術界投入ESG議題研究,促進產業與學術界共同成長。

五、整合跨領域資源,解決複雜問題

  現代企業面臨的挑戰日益複雜,需結合多元專業領域。產學合作可協助企業整合學術界的專業資源與研究能量,提升跨領域創新與問題解決能力。

小結

  企業投入產學合作的誘因涵蓋技術創新、人才培育、政策支持、形象提升與跨領域資源整合等多重面向。隨著知識經濟與永續發展趨勢深化,產學合作已成為企業追求長期競爭優勢的關鍵策略。建議企業領導者積極規劃產學合作機制,發揮協同效益,提升全球市場競爭力。

 

【參考資料】

  • OECD (2023). 《2023年OECD科學技術與創新展望報告》
  • 國科會「前瞻技術產學合作計畫」徵件資訊
  • 國科會產學合作平台新模式與產學合作成效
  • 台達電與台灣科技大學產學聯合研發中心案例

~~作者推薦~~

  • 〔CPC輔導〕前瞻技術產學合作計畫
更多資訊請參考
創新研發卓越經營服務團

本服務團以政府研發補助資源為基礎,提供企業研發創新之資源介接、技術媒合、診斷輔導及專案控管等服務,導入CBIS及iBench等創新管理之加值工具,強化企業創新經營思維,提升企業研發能量。期藉此促進正向發展,陪伴企業持續投入具價值之創新研發,邁向卓越經營。

猜你喜歡
*
學術研究如何走出象牙塔

本文除將分享國外在產學政策上的標竿作法外,近年我國科技部所推出的科研政策「創新生態圈3D1C」,也正是努力營造我國創新產學合作機制建立的重要方針,在我國產業發展與升級的推動上,也扮演重要的幕後推手。

*
產官學合作新模式:荷蘭「研發中心」模式與科技部AIR Center計畫

依據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各國政府在研擬科研與國家發展政策時日漸趨於訂定更具經濟、社會和環境兼容並蓄的發展方針,及鼓勵企業單位與學研機構,借由產學合作的模式,活化科研成果,以提升整體產業成長與創新。

*
產學研之關係與協作

產學合作作為一種將知識資源與知識資本相互轉化的組織行為,已經成為推動一國經濟發展與提升科技創新的重要驅動力。以大數據產業為例,目前各國政府都致力於搶佔大數據資源與商機,面對市場上對於大數據人才的大量需求,許多企業與大專院校紛紛透過產學合作模式共同培育人才,一方面讓大專院校培育之人才能與企業人力需求接軌,避免學用落差;另一方面加強資源利用,透過科研單位的研發能力與企業互補,強化技術革新效率。

您可能會有興趣的出版品
您可能會有興趣的課程
{{c.area}}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