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會如何藉「惜食」帶動農村達成淨零綠生活

瀏覽數:30


  全球各國溫室氣體的排放,已為全球的氣候帶來不可逆的變遷,也連帶提高旱災、水災、颱風等極端氣候發生的機率,嚴重影響全球及我國的糧食生產,導致糧食供給的風險提升,使得人民對於「食」的基本需求受到嚴重威脅。因此有效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已成為各界都需要深入看待的議題。

  然而一般民眾對於減碳的想像,往往多聚焦在減少化石燃料使用或減少用電量等宣導多年的作法上,卻常常忽略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會接觸到的「飲食」其實也會有碳排放。根據研究指出,日常生活中的飲食產業,從農業生產、運輸、加工、倉儲、通路、烹煮及廚餘處理,會產生約全球30%的溫室氣體排放。因此,如何有效地減少飲食相關產業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非常值得產業上下游的業者思考與投入。

  而產業具體的減碳行動,除產業鏈提高再生能源使用比率及加速導入低碳生產技術之外。依據國際能源總署的報告指出,消費者日常生活行為的改變也是重要關鍵,若能準確落實,預估能為全球的淨零目標帶來8%的減排效益。

  因此針對此一環節,國家發展委員會在臺灣2050淨零排放的12項關鍵戰略中,「淨零綠生活」便為其一,將藉63項的政策行動來協助全民建構綠生活。而農會作為各地農村發展的重要組織,除照顧農村的農業生產,如何呼應國家發展政策推廣綠生活,值得各方思考。

  綜觀農會所擁有的業務,各農會營運的農特產品中心、超市、農民直銷站與農村民眾生活習習相關,因此農業部農糧署於111年開始輔導農會於上述銷售據點展開惜食販售,推動零浪費的消費習慣,而惜食商品的販售如何成為強化農村減碳與綠色永續的契機,將在本文進一步分享。

從單純惜食販售至零浪費低碳飲食推廣

  111年起農糧署響應國家淨零排放與零飢餓的政策,開始輔導農會在所屬的農產品銷售據點中展開惜食區的設置。期望藉惜食區的營運,推廣珍惜食物與減少浪費的意識與素養。經過兩年的輔導,已在全台農會的168處據點設置與營運惜食區。

  深入瞭解農會惜食區的營運,多數係以即期品降價來做促銷,以減少食品遭到廢棄或銷毀。另也有少部分提供醜蔬果的寄賣,提供價格親民的在地新鮮食材給社區,推動地產地消。因此農會惜食區的作法基本可歸納為:藉由通路行為的改變,改善未販售產品廢棄的比率。

  然而若僅有單純的即期品或醜蔬果販售,對於促進消費者改變生活行為的效果恐怕有限。因此,兼具家政、四健與推廣能力的農會,其實可在惜食商品販售的過程,進一步肩負起推廣「淨零綠生活」及「零浪費低碳飲食」的相關工作。舉例來說,現代消費者因外食比重高,對於食材的處理及料理知識不足,使得購買新鮮食材料理的意願降低,間接增加食物被浪費的機會。

  為改善此一現象,農會便可在惜食區販售的現場,結合食農教育推廣計畫的資源,與具備惜食概念的廚師合作,運用全食物概念設計不同的惜食料理食譜並在現場示範,教導消費者如何「食」,以及適買與適煮的觀念。透過推廣,讓農村的家庭也能照著食譜,正確的處理食材及製作出美味料理。

  如此一來,便有機會提高消費者購買新鮮食材的意願,帶動農產品銷售與減少浪費。而消費者也能在逐次的互動過程,慢慢養成全食物、愛惜食物的觀念,進而改變過去大量購買的習慣,改以「計畫性採買」或「吃多少煮多少」的方式適量購買,使消費端落實惜食的作法,建立零浪費的素養。

惜食商品的再利用與農村社區服務

  除生活面向的推廣外,在地農產品產銷的平衡亦是農會重要的業務,在這項業務的過程,部分農產品會因為分級或加工因素被淘汰,成為格外品或次級品。這些格外品的再利用,也是農村地區推動惜食、減少食物浪費,促進綠生活實踐的重要方式。此環節具體的策略,或許可參考許多都會地區所推行的社區剩食廚房來推動。

  近年由於高齡長輩長照的需求增多,中央及縣市政府在農村中推動如綠色照顧、社區供餐、關懷據點等計畫,以建立起在地對於長輩的照護及支持力量。而相關計畫中供餐或共食為一項重要服務,相關服務需要豐富的食材供給,若能有效利用農會供銷體系中所產出的格外品,便能將資源最大化。通常會有格外品出現,是因農產品外觀不符合拍賣市場的分級標準或需求有關,但農產品本身的營養價值並無差異,經過適當烹調也同樣美味。

  所以為避免這些格外品被浪費掉,強化推動惜食的效益,農會可將這些格外品提供給轄下的家政班、綠照站,或是與在地的社區發展協會合作,藉由供餐服務消耗大量的格外品,賦予這些外觀不佳的農產品新生命。如此一來,不只能讓使長輩享受營養的餐點,還能發揮農村在地團體互助與共助的精神,讓農村服務長者的能量獲得提升。

  另外,格外品處理與供餐服務,若發揮巧思,甚至能進一步增添教育及文化傳承的價值。舉例來說,在過往生活資源較不充足的時代,為不浪費每一份資源,先人們因應了不同地區的農村風土、作物種類,流傳了許多不同的保存食作法。

  像是雲嘉南地區的農民種植西瓜時,會把疏果下來,俗稱「綿仔」、「西瓜綿」的小西瓜,以醃漬的方式保存下來,作為其他料理時的重要搭配食材,已是當地重要的飲食記憶與文化。而不同農村對於保存食皆有不同的手法,若能給予適當地記錄與傳承,便能將台灣農村獨特的飲食文化傳承給未來的世代。

  因此,農會與社區除單純藉供餐或共食消耗格外品,或能在供餐活動中設計共學活動,由社區的長輩分享與教學過去的農村是如何處理格外品,將各種惜食的巧思與智慧傳承給下一代,使農會所推動的惜食行動,整體價值得到提升。

惜食推廣的下一步

  總結來說,農會惜食行動可藉由實體的推廣活動或與在地社區合作,將抽象的惜食概念具象化,使得農村的消費者更容易學習與實踐,慢慢地將惜食的應用從即期產品拓展至一般的食材上,帶起農村地區的惜食風氣與建立零浪費的生活習慣,使農村地區有效地減少食物浪費。未來,農會所營運的惜食區除透過前述的方法做好與農村社區的連結之外,還能如何擴大影響力呢?

  或許第一步可朝減塑的方向來進行,現行惜食的販售因為食品法規要求,仍需要有包裝才能販售,像產銷履歷的產品為避免混雜,就需要包裝袋保持完整性。

  但若能進行蔬果裸賣或提供可回收的包裝袋,就有機會推動減塑。另外農會若能在通路合作過程推廣惜食,也能具備拓展惜食的效益。最後,淨零的趨勢下,惜食的外部效益,如減少碳排量該如何被明確的量化,也是值得各界持續研究及探討的。若能訂出一套明確的計算方式,便能從中延伸設計獎勵措施,扶植具惜食理念的企業,並引起消費者注意與激勵其養成惜食文化。

  不過相關的推動涉及產官學及消費者各界,如何凝聚共識與意見,仍需要多方會談,方能確立如何從法規、政策、市場等不同角度,將惜食落實到社會的每個角落,引導社會整體朝負責任的生產與永續消費邁進。

 

【參考資料】

  • 《負責任的生產與消費食品模式研議》,財團法人中技社
  • 《氣候變了 飲食不能變嗎?》,料理.台灣
  • 《「明日惜食主廚計畫」持續深化永續概念》,料理.台灣
  • 《從惜食到減塑,英國合作社的環保之路》,內政部合作事業入口網
  • 《從源頭帶動產業實踐蔬果減塑的循環經濟》,里仁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