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德國農民技職教育體系思考如何提升臺灣農業技術力

瀏覽數:46


  若談到技職能力培養,就必定要談到德國的技職教育體系,這套從中世紀行會制度發展而來的職業訓練制度,承襲了師徒制的優良模式,並以雙軌制的方式運行已久,培養了無數專業的技術人員支撐德國就業市場及確保德國的學生都能學以致用,使「產學接軌」十分成熟,並大幅提升企業的技術力與在市場中的競爭力。

  在德國,幾乎所有想的到的職業類別都有企業提供相對應的技職訓練,從我們常聽到的汽車技師、飛機維修到商品零售皆有專門的培訓跟實務課程安排。除工業及服務業外,德國當地亦有針對農業、園藝及景觀產業開設專門的訓練機構,負責培養農民的專業能力。

  而在2024年農業部所帶領的德國農業機械與設施栽培技術創新研習團,便在過程中參訪了一間以農園藝產業技術為主軸的協會DEULA。

  DEULA,Deutsche Lehranstalt für Agrartechnik(德國農業技術培訓協會),由德國境內13個農業技術培育機構所組成,每一機構皆為獨立運作的單位,會針對不同聯邦的農業特色、法規及技術所需,為當地農民設計及辦理系列及持續性的課程,讓農民不斷學習與掌握農業的最新知識與技術。

  其課程結合理論及景觀園藝實作、播種、施肥、農機械維修、機具駕駛等實務的技術操作課程,使農民能進行雙向式互動學習,促進農民更有意願自行負擔學費受訓。

  該訓練協會的課程通常為期一周,每班學員數為不超過24人的小班制教學,確保前來受訓的學生都能得到足夠的練習機會。相關培訓課程通常會於周五中午結束,並於下午實施測驗來考核訓練成果,通過者便能獲得由協會所頒發的證書。

  根據協會的說明,由於德國聯邦政府的法規要求,農園藝產業的從業人員如要操作相關機械或機具須持有執照才具合法性,方能避免可能的罰則。

  因此為強化協會的訓練品質與信用,各式課程及訓練皆有向聯邦政府申請認證,故其課程內容等同於聯邦政府之訓練,故受訓者通過現場考核後,所取得的頒證書效力與德國聯邦政府法規規範所需專業執照相同,可在外合法地操作農園藝產業相關的機具及接案。

  除上述特點外,該協會的訓練課程及教學特別強調標準化與規格化,針對不同的訓練課程皆有編撰完整的教學手冊及工具書供學員參考跟自我學習,同時在教學現場亦備有豐富的教材或教具來輔助授課講師傳授知識。

  另外在教學時,在機具使用的安全性也是此教學系統中非常注重的,現場規劃許多警示標語及安全提示,因此整套訓練方式實施下來,能大幅降低受訓學員的錯誤率,有效帶動學員未來操作機具時的專業性及安全性,這樣的制度不僅能保證操作者自身的安全外,更能為政府及企業雇主提供另一層的保障,降低風險發生的可能。

  此外在訓練中心的參訪過程中也發現到可操作的機具不限於中耕機、播種機等大型的農機具,連小型的除草機、電鋸等機械亦有專門的課程及場域供學員練習。

  最後協會的講師也分享到,這套培訓體系的目的不單只是培養農民的技能外,更肩負著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責任,這樣的精神非常值得臺灣的相關農政或改良單位學習。

  回到臺灣國內,針對農民在農業機械的使用較無完整的系統性教學課程,多數課程著重在一般性的衛生安全宣導,並不像德國有完整教育體系作為後盾,能不間斷地培養相關專業能力。所以多數農民在使用上專業性並不高,且發生工安意外的頻率也相對高,的確有開設相關課程的需求。

  此外臺灣的技職教育資源多集中在高中職到大專院校的階段,加上資源有限,農校學生所學習到的技能與產業實際所需會有落差,使得農業技術力的部分仍有提升的空間。

  因此建議未來臺灣的農政單位,可逐步強化現有農民學院的角色,在現有體系下參考德國的農民培育系統,開辦農機具使用教學的在職進修專班,透過課程中標準化流程的引導農民學習正確的農機具使用方式。

  同時課程內容亦可與國內農業學校或大型農業合作社合作,透過相關機構的場地提供實習、練習機會,使農民更為熟悉並提升對機具操作的專業性,以帶動安全的農機具使用環境及整體農業技能水準提升。

  另外亦建議可於相關法規中訂定罰則制度來引導國內的農民,透過推力方式帶動農民自發性的參加相關訓練。

  然而若要將德國相關經驗與法則引入到國內實施,除了前述提到訓練內容與產業需求有所落差的問題外,在教育文化上也會遭遇極大的挑戰,像是我國跟華人社會中,對於技職教育的想法及標籤往往是成績較差者或二流的,間接使得技職教育體系不會成為學生或青年選擇的第一管道。

  相關挑戰除持續推動專責法規來明確我國技職教育的體系外,也建議同步完善證照制度方法來改善這個標籤。證照制度上可藉由改善考核方式,加強更多與產業所需的考核內容,使取得證照者能具備產業基礎跟所需的專業能力,大幅提升證照的實用性。

  同時政府亦可設計獎勵方案,鼓勵企業端在薪資或福利方面給予取得證照者更多優惠,打破企業的學歷迷思,願意錄用更多從技職教育體系出身的專業人才,從而改善就業市場的不平衡情形。

  最後本文也要呼應中國生產力中心所出版的智慧生產力起手式一書中所提及的概念:現今生產力定義不再僅是談勞動生產力,而是談「總合生產力」,對內蓄積人才智慧資本,降低營運成本,對外創造以客戶為價值核心的體驗式服務。

  透過對農業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育,除提升農民的技術力外亦能帶動農產品品質的提升,而優良的農產品品質更是農業創新服務的基礎。

  而想培養農民的技術力,不能僅靠過政府單位,也期待能有更多具備技職教育專業的企業一同投入,對於企業來說除具有開發創新服務的效益外,更能透過相關服務促進農村的發展,促進SDGs中第11項永續城鄉的目標達成跟ESG之價值。

 

【參考資料】

  • 不預設立場、不歌功頌德,認真看看「德國的技職教育」,換日線。
  • 技職教育:以德國二元學徒制為借鏡,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地95期。
  • 德國雙軌技職教育對我國技職教育之啟示,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10卷第3期秋季號。

~~作者推薦~~

  • 《智慧生產力起手式》

作者: 張寶誠
出版社:中國生產力中心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