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Seeds & Needs)轉換概念


  學研界的研發成果就新技術產業化發展的歷程而言,多數處在雛形階段或實驗規模階段,當然也可能已臻至實用化階段。然而,學研界研究者往往將焦點著重於技術本身,對於技術的未來性、發展性則極少考量;產業界人士則恰好相反,希望開拓新市場或期待可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新產品,著眼於實際的功能面上。

  兩者之間往往沒有交集,猶如兩條平行線般,無法產生共識,也難以密切合作,致使在新技術如何對應市場所需來持續發展上,確實存在著許多問題與不確定性,也因此欲將學研界研發成果直接運用在產業界的生產實務應用,是有其實質困難性的。

  不過,學研界研究成果最終目的就是實用化以實現對社會需求,而如何將種子技術與社會需求有效串連,發掘商機,就是實用化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是以,產生了一套「SN(Seeds & Needs)轉換法」,藉此結合學研界與產業界,並分析出種子技術與社會需求的關連性,達到創新價值、實現社會需求的目標。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所採行的「SN轉換法」,即是將種子技術與社會需求以「機能」的概念做為媒介來連結的一種手法。其利用範疇,不僅止於種子技術與社會需求的串連,在各領域研發、人材培育及振興地區發展上亦十分適用,因此,JST在研發成果商品化專門人才培育課程中,將SN轉換法列為市場面的基礎必備課程之一。

  以下便對JST所採行的SN轉換法做更進一步的敘述。

  • SN轉化法的基本理念

企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獲利,而且主要的手段就是市場行銷,也就是企業經營的主體。市場行銷與管理共有以下七大基本步驟:

  1. 發掘商機、社會需求實現可能性檢討
  1. 依市場調查進行市場檢討
  1. 決定需求
  1. 行銷策略
  1. 事業計畫(Business Plan)
  1. 行銷活動
  1. 活動評價與重新調整

其中最根本也最重要的,即是第1項「發掘商機、社會需求實現可能性檢討」,也就是SN轉換法所欲解決的標的。如圖1與圖2所示,社會需求是會不斷變化的,而種子技術亦會隨著研究而不斷地進化,串連兩者的便是「機能」。

藉由「機能」做為媒介,能夠探索出種子技術如何應用至產業界;也可以瞭解欲實現社會需求所必須的種子技術為何。兩者之間的共同目標是開創新價值,無論新穎的商品或服務、新生產系統、新市場與原料,抑或新經營系統與組織等,均是一種新價值。

種子技術與社會需求連結示意圖

種子技術與社會需求關聯
資料來源:譯自JST「眼光獨道人材育成研修用資料-SN變換法」。

  • SN轉換法的兩大面向

SN轉換法可從兩個面向著手,也就是由種子技術出發連接社會需求,以及由社會需求出發連接種子技術。由種子技術出發連結,乃著眼於技術層面,依據該種子技術所擁有的「機能」、設定數個可能的新市場需求、依序來進行新製品的開發。過程中,或許可由單一種子技術達成,亦可能需要數個,甚至可能產生新的研發課題或由外部取得授權技術。而由社會需求出發連結,著眼於市場角度,依據期待的「機能」、尋求商品化的可能性,依機能的需求來尋找必要的技術以進行新製品的開發。同樣地,在過程中隨著必要技術的整合,亦可能產生必須突破的新研發課題。兩者的實際操作方式詳述如下列兩點。

  • 種子途徑(Seeds Approach)

種子途徑係由種子技術出發連結的SN轉換法,亦稱之為「市場開創法」,其運作方式如圖3所示,共有六大步驟,彙整摘述如後:

  • 步驟1:由某一種子技術為主體出發,將該種子技術研究至今的已知技術特性、特徵、製程與加工方法等逐項列舉出來。
  • 步驟2:將步驟1所列出的各項技術面的特點,以一般社會大眾都能夠輕易理解的簡易或通俗詞彙描述出該種子技術的「機能」。
  • 步驟3:邀集不同領域的研究者、產業界人士,甚至一般社會大眾集體研討如何利用該種子技術的機能實際應用於產業,尋求可能的用途或發想新產品、新市場。
  • 步驟4:步驟3所研議出的數種應用可能模式,利用市場調查等方式檢討其實用化的可能性,包含技術可行性、市場需求性、產品創新度、預期效益等等,藉以訂定出各種實用化可能的優先順序。
  • 步驟5:由優先度最高的社會需求為主,檢討達成目標所需知其他必要機能,視情況追加期望的機能。
  • 步驟6:由追加的所需機能反觀是否已有可供解決問題的種子技術,倘若尚無,則必須將機能轉化描述為使研究者可明確瞭解的技術特性或特徵,以共同研究或委託研究等方式展開新的研究開發。

Seeds Approach示意圖
圖3 Seeds Approach示意圖
資料來源:譯自JST「眼光獨道人材育成研修用資料-SN變換法」。
 

依此程序,即可使種子技術與社會需求有效連結,達到創新價值、實現社會需求的目標。但是,欲成功藉由種子途徑實現社會需求,有下列四項重點必須特別注意:

  1. 事前必須確實掌握種子技術的性質與特徵。
  1. 以「機能」來表現種子技術的特徵時,絕對要以市場面淺顯易懂的語言,任誰都能輕易瞭解的說法來描述。
  1. 集體研討的參加者由各行各業不同領域的人士組成,人數過少不具代表性,不利於可能應用途徑的探索;而過多又容易難以建立共識,因此以七至八人為最佳。
  1. 集體研討的參加者雖然是由不同領域的人士所組成,但必須考慮種子技術所屬領域的專業性,安排適任的人選。譬如生技領域的實用化絕對需要生技相關專門人才的加入;而生活社會領域方面,設計師或主婦的加入則極有其功效。
  • 需求途徑(Needs Approach)

需求途徑係由社會需求出發連結的SN轉換法,亦稱之為「滿足需求法」,其運作方式如圖4所示,如同種子途徑一般,亦有六大步驟,彙整摘述如後:

  • 步驟1:由某一期望達成的社會需求為主體出發,將該社會需求以關連樹狀圖的方式逐一分解,直到可清楚描述所需「機能」為止。
  • 步驟2:將步驟1所獲得的期望「機能」以清晰易懂的方式逐項列出。
  • 步驟3:挑選出為達成社會需求所必要的「機能」,同時剔除現有技術能夠解決的部分,餘下尚待克服的「機能」。
  • 步驟4:由各領域專家集體研議,列舉出可達成「機能」目標的數項必要技術課題。
  • 步驟5:進行專利調查與技術調查,檢討是否已有相關必要技術或專利可供利用,或者可有既有種子技術可再行開發。
  • 步驟6:以種子技術再開發、專利授權、技術移轉,甚至展開新的研究開發計畫等方式,藉以獲得可達成「機能」目標的必要技術。

依此程序,亦可使種子技術與社會需求有效連結,達到創新價值、實現社會需求的目標。但是,欲成功藉由需求途徑實現社會需求,有下列兩項重點必須特別注意:

  1. 欲確實達到實用化目標,必須將期望的新製品的必要機能一一列舉,把詳細的技術要素分析出來。
  1. 為順利完成機能要素的分析展開、技術課題的抽出與技術的組成等必要程序,雖與種子途徑同樣採取集體研議的方式,但人數方面並無任何限制,加入越多領域的專業人才越能夠達成。

需求途徑示意圖
圖4 需求途徑示意圖
資料來源:譯自JST「眼光獨道人材育成研修用資料-SN變換法」。
 

  • SN轉換法的效用

SN轉換法可由技術面切入,亦可由市場面切入,不僅靈活度佳,且運作方式簡單明瞭,其效用彙整如後:

  1. 能兼顧整體面,在立場迥異的成員間建立彼此均能同意與瞭解的共識。
  1. 更能夠發展出連研究者都未曾想過的新用途。
  1. 使學研界發掘出新技術的應用方法,對產業界進行提案,進而創造出新市場、新客群。
  1. 能確實引發社會需求商品化的實現。
  1. 能得以早期規劃研究課題、智財戰略及事業戰略,對於資源的有效配置十分重要。
  1. 亦能夠應用於區域性開發、企業人材活用規劃等用途之上,利用範疇廣大。

  綜上所述,吾人能夠瞭解,SN轉換法是能將技術與市場充分連結的一種技巧,雖然實務操作上主要仍仰賴專家來進行,但其概念對於參與研發成果商品化來說十分重要,尤其無論日本或是台灣,學研界對於專利的重視與實用化理念仍相當薄弱,有待日後積極推廣,進而藉由徹底執行與實務管理,使種子技術實用化的成功機會大幅提升,將學研界的創新能量務實有效地與業界銜接,真正實現社會需求與提升產業競爭力。

《資料來源》

  • 研發成果產業化研究計畫篩選實務運作機制與管理出國報告書。
  • JST「目利き人材育成研修用資料-SN変換法」。
  • JST「技術移転に係わる目利き人材育成研修用資料-技術評価の基礎」。
更多資訊請參考
創新研發卓越經營服務團

本服務團以政府研發補助資源為基礎,提供企業研發創新之資源介接、技術媒合、診斷輔導及專案控管等服務,導入CBIS及iBench等創新管理之加值工具,強化企業創新經營思維,提升企業研發能量。期藉此促進正向發展,陪伴企業持續投入具價值之創新研發,邁向卓越經營。

猜你喜歡
*
從技術到產業-推動產業升級的創新機制

技術移轉雖然是促進產業知識流動的有效途徑,但若沒有一套完善的產業化機制,將在「釋商」過程中出現困境,本文以本中心執行之中科院計畫為例,闡釋政府機關在釋出研發技術能量的過程中,透過法人單位建立「技術成果→導入規劃→推廣運用」的技術產業化機制,將有效搭建國防與民生產業的橋樑。

*
培育研發人才知識管理平台之建構

面對研究發展(R&D)功能的多樣化,可以透過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 KM)運作,結合企業的績效考核以及KM運作過程之成果規範,整個KM資料導入IT平台,使研發知識為企業所運用,而不是由研發人力所獨享,進而打造e化KM社群之環境,創造最大的利潤,讓核心技術繼續的發展轉換成另一新的契機。

*
日本技術經理人所應具備之內涵及能力

日本在推動研發成果實用化的過程當中,Coordinator (類似技術經理人角色)做為學研界與產業界之溝通的橋樑,扮演著極為關鍵的角色。除應具備多樣的人格特質,亦須在「種子技術、創新構想的發掘能力」、「市場開拓與導入企劃」、「智財管理能力」、「專利授權交涉」、「技術開發支援」、「支援企業事業計畫」、「對企業提供國家支援制度情報」等七大面向上具備一定能力。

*
日本研發成果實用化專案主任(Program Officer, PO)制度概念及其職能剖析

日本為解決計畫研究者責任與角色模糊不清、年輕研究者獨立性偏低等問題,以有效促進研發成果實用化,參考美國相關措施導入PO制度,同時歸納出PO所應具備特質及設計相關研修課程,我國研發環境及相關補助措施與日本相近,如何培育PO人才與相關制度的導入,值得我們瞭解與借鏡。

您可能會有興趣的出版品
您可能會有興趣的課程
{{c.area}}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